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论05】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

2023-04-15 23:28 作者:论文木路  | 我要投稿


依附理论 attachment theory  (John Bowlby 1944)


释义

A psychological, evolutionary and ethological theory concer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s. The most important tenet is that young children need to develop a relationship with at least one primary caregiver for normal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一个(或一组)关于为了得到安全感而寻求亲近另一人的心理倾向的理论。根据不同依附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紊乱型。


例子

1、不同依附(依恋)类型:

(a)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感到苦恼,母亲回来时表现出很快乐;母亲不在时会回避陌生人,但母亲在时,则对陌生人比较友好。

(b)焦虑矛盾(反抗)型依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出强烈的忧伤,回避陌生人;而在母亲返回时又抗拒她或将她推开。

(c)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并没有表现出痛苦,会与陌生人一起玩;而当母亲返回时忽视她。

(d)紊乱型依恋,照顾者很暴躁,抑郁,孩子很害怕,会对孩子大吼大叫,表情愤怒恐惧,或者和家人争吵暴虐。这些情绪虽然是属于照顾者的,但是孩子在幼年的时候会吸收过来,烙印在自己身上。


2、恒河猴实验:

猴子会趴附柔软衣物人偶,无论提供食物与否。这些猴子在柔软衣物人偶在附近时也较为积极探索周遭,似乎此人偶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原因

依恋,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如何应对

(1)新弗洛伊德理论的观点:从成人的行为中能找到他童年经历的痕迹。我们需要自行辨识出自己的依恋模式是哪种,同时开始去触碰和联结情感的回路,转化它。既不指责,也不打岔,更不压抑和讨好,而是身心合一地去表达。

(2)在处理关系的时候有一句话非常贴切:先安抚感情,再处理事情。


相关文献

  • Bakermans-Kranenburg MJ, van IJzendoorn MH, Juffer F (March 2003). "Less is more: meta-analyses of sensitivity and attachment interventions in early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9 (2): 195–215.

  • Bowlby J (1953). Child Care and the Growth of Love. London: Penguin Books.

  • Bretherton I (1992). "The Origins of Attachment Theory: John Bowlby and Mary Ainswort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5): 759–775.

  • Hazan C, Shaver P (March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3): 511–24.


【理论05】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