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今日白露:露寒疏月净 空林望已秋   “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绿杨堤畔闹荷花。

2022-09-07 07:52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今日白露:露寒疏月净 空林望已秋 

  “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绿杨堤畔闹荷花。”北宋僧人仲殊的《南歌子》,描绘了江南地区白露时节的怡人景象。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于公历9月7-9日交节,今年为9月7日。白露的到来意味着暑热基本结束。古人惯以四时配五行,白露属秋,“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至此节气,秋意渐深,昼夜温差加大,清晨的露水加重,在草叶花木上凝结成晶莹剔透的水滴。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之说。在古诗词中,白露总是带着秋天的清冷。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渲染了露水深重、罗袜渐湿的场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描写了月华白露夜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白露时节,凉爽的秋风降低了气温,也带走了空气中的水分,人体常会感觉“秋燥”。此时适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滋补身体,俗称“补露”。各地“补露”方式不尽相同。比如南京人尤爱一口“白露茶”,当地人常讲“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秋白露”说的正是白露茶,较之春夏两季的茶叶,白露茶胜在平和醇厚。白露茶是对白露前后采摘茶叶的统称。若论及具体品种,则以乌龙茶最佳。乌龙茶,性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不寒不热,润肺、除燥、清热、生津,有利于秋季的身体保健。

有了茶自然少不了酒,说到白露酒,最有名的莫过于湖南的程酒。程酒取当地程江水,于白露日酿造,古为贡酒。当地人用白露米酒兑土制烧酒,酿成后入坛密封,埋于地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开封时酒色褐红,入口香甜,后劲十足,有“酿可千日,至家而醉”之说。南朝《梁书·刘杳传》中记载了文学家刘杳与任昉谈酒的故事。任昉认为世上并无“千日醉”的酒。刘杳提醒他说,桂阳程乡有一种“千里酒”,喝了以后回家即醉,与“千日醉”也差不多。可见程酒成名甚早。

白露期间,日照时间短,农田里的作物已经成熟,四处可见收获的景象,但同时也要抓紧为新一轮的播种做准备。农谚称“抢秋抢秋,不抢就丢”,可以想见白露收割时的紧张画面。

  在这天吃红薯,防止胃酸、胃胀,也是不少地方的风俗。浙江等地则会在这天采集“十样白”,即十种名字中带有“白”字的草药,用来煨鸡汤食用,以滋补身体。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白露之前的龙眼个大、核小、味甜,民间便传说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奇效,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了一只鸡。

  白露时节容易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裂等症状,这时预防秋燥仍然重要。对普通大众来说,简单实用的药膳、食疗似乎更容易接受。营养学家称,可适当服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效果颇佳。

 从小就听老人们讲“春捂秋冻”,算得上是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了。可是“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如局部供血较差的糖尿病患者、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

  劳作之余,人们还热衷于一项趣味活动——斗蟋蟀,亦称为“秋兴”。白露斗蟋蟀在宋代就颇为流行,至明清,风气更盛。《清嘉录》记载:“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以为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彼时人们“提笼相望,结队成群”,称蟋蟀为“将军”,相互斗乐。斗蟋蟀这项活动自白露始,一直到重阳后才逐渐停止。

  白露时节,民间还有“收清露”的习俗。《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在白露日的清晨将植物上的露水收拢,静置之后,可用以擦眼、烹茶、煮酒。古人认为露水对身体的滋养效果因其附着的植物特性而异,比如百花露可以养颜,百草露可止消渴,柏叶露可以明目等。此俗也为白露平添了几分诗意。


今日白露:露寒疏月净 空林望已秋   “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绿杨堤畔闹荷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