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曹文海|大道至简—2023年度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鉴赏

2023-05-19 08:42 作者:北京墨真书画院  | 我要投稿


【个人简介】

       曹文海  1959年生,甘肃武威古浪人。毕业于张掖师专、西北师大美术系,结业于文化部首届全国画院专业画家高级研修班。甘肃画院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评委,曾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获优秀奖。国画作品多次入选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三件国画山水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专著《文海艺话》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多篇艺术评论、论文发表于国家级、省级刊物。



【作品鉴赏】

《山光自辉》  50cm×50cm


目 标 的 意 象

——朝圣路上的思考

曹文海


       在向心灵走去的瞬间,不由自主的预设或假定皆会显现,殊途许是同归的。无论艺术品质的低俗或崇高,逸弱与庄严,都将因人的文化生命逻辑而悄然物化,呈现分明。


《己亥夏日梦》   50cm×50cm

       在寻求艺术本真的过程中,荡去虚妄,去除分别的依然是心。在佛理禅机中,“即物即真”非思维智可达妙化的当下成就,似乎惟笔墨最有说服力。若仔细品读,悉心赏鉴时,依然是生命宇宙的浑然难分与寂寥哲学在左右着、契会着。无论是人物、花鸟、山水画的创作,在智者眼里绝非记录物理观照,而是写心明觉,自性光明之所在。明代陈存甫“性则由悟”,言说了道佛之玄机该是如此这般的了然直接,然而悟非真悟,次第有别,无非是人心的观象观心、观色观空的程度有别而已。在这里说什么都是闲的,艺术品的生成具有“物理”“情理”“画理”属性,当然还必须有天道之理,这道理即真理。于此得显于生命联系的根性萌生,似乎该是庄子的“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于素纸上的明道若昧,或是心灵圆觉的“不二法门”,亦是光照具足、意入烟霞、氤氲幻境等的物化成真,显然艺术品位的高低仍然在人而非物。

        在“目的”与“目标”的游移中,功利性纽结于中,常常成为艺术再造的麻烦,心可以放旷高蹈,但艺术品的创造却需要真情实感。若需超越形似,脱略自我,隐跃欲出于眼前的品位真料,而那些隐性的学养和积蓄是不可或缺的,它会不时而显,无求自达,亦将收获丰盈,似乎为水到渠成的事。目标决定方向,目的只是希望。在逼近真见的门径中,心才是契会的关键,所有的技能应成为此刻创造的前设与基础,那些陈规陋习的图式所囿会使创造性大打折扣,亦使心境自闭,无所启示;那些师法依法的惯性也会从中习以成瘾,亦将在浑然不觉中使心轮重蹈覆辙,且亦步亦趋于愚痴的自悦之中。因为轻车熟路,又因为无所耗力,安逸着,舒适着,慵懒着……艺术的旧貌成为伴侣,相濡以沫,似乎永无了期,不知所措。显然摆在艺术之路上的不只是坎坷泥泞,而是自我束薄,欲想超迈腾踔得聚集能量,这些大道理人人皆知,然而落在个体生命上行之艰难,却需要真力弥满,方能奏效。在人之本真的一切逻辑中,生化性在左右前行,步履蹒跚。众所周知,在绘事方略中一以贯之,统之有元的乃是性灵之道。除此之外,文化的继承和认知程度又是不可小觑的。总之,艺术品是个复杂的文化复合体,需加以考究、反思。在这苍茫天际下,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皆有过人之处,若胸次朗阔,不存执见时,就一定会圆融学术,觉慧平等,尊重个性。一切的刻意都将有伤于艺术生成的规律。我们既不敢预想登高一呼,万代绝唱,又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切实的路上并不期待冠以任何的名目与招牌来获益,欲想位居前列,“声施后世”的图景,早已被文化历史所验证是行不通的,因为艺术学有艺术学的规律,社会学有社会学的规则。作为艺术的殉道者,就不必去关注那些多余空间,就像西藏朝圣路上的顶礼者,心中只求大光明景象,才能步步贴近圣迹,步步涤除心垢。作为艺术践行者,或许有那么一天,能心平气和时亦是心闲手敏时,艺术品的诞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雪润陇山明》  160cmx144cm


       在这个艺术目标的意象中,伪说滋漫,口号声声均是浮躁的,甚至是有害的。任何外在意志皆需内化,在取意存象,沉潜往复的生命中,诗性哲理是其关键,还得有文化人的骨骼树立。当我们浪迹于眼前浮风醉语的迷乱空间时,清醒三分,实属不已。惟有心灵,故有实在,假若能摒弃时说,探触未来,融合万有,翻为新章是有可能的。当然脱略旧貌,独标孤愫的空间依然敞开着,亟待有志者来耕耘。古人言“至道无可道”,这道是敛才就法的,是可操控的,亦是可论可行又是极平常不过的。

      朝圣路上不为“朝胜”,只为心觉无智,分别不生,虚明自照,自然会热脑即尽,清凉现前,而艺术的再造在时代文化背景下或许会有出尘之日。到那时,一群群探索者皆会衰老,心却是坚质的,画定会是光耀的。


《万象皆佛》  122cmx244cm

《西域心像》  62cmx46×9cm

假 定 与 寻 求

——对敦煌画风的思考

曹文海


       我们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干好什么?

       当我们探索艺术本质规律期盼有所发现时,摆在面前的无数问题常常会让我们四顾茫然,无助且难堪。平庸的我从来没有感受过能力的超越,而现有的知识结构在一个“艺术假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只能从历史文化延展性规律及可变性上去触探可能,在统一性原则与细节上把握未知。

        实事是一种单纯的存在。地处传统文化厚土的甘肃文化人是积极的,群体意志促使个体打开心性直面自我——其实这是残酷的。

《千年一梦》  240cmx150cm


        ——发现力不能支,弱不禁风已成现实。以如此的脆弱意志力勉强使我们具有了反思精神,从个别事物的具体中寻找“重要性”,以“假定”的方式完成一个初步的欲设,“从文明的一般社会关系中产生的淳朴概念”(英·怀特海)来构建虚灵的思维模式,去伸向感觉到的视域中,而视域却依然是概念的一部分。就概念本身而言也是模糊不清的。此时谈艺术风格的指向性定义就具有了指令性,似乎为时过早。而敦煌画风依然是一个不完整的概念。在一个没有形成明朗轨迹的现实存在中,“我们能干什么”倒显得非常重要。

       在黑夜里数星星是一种孩提时代的乐趣,然而在黑夜里前行却需经验和勇气。在艺术寻求之路上,假设在随时调整着假定,就如同在泥泞的夜路上行走,明亮处往往是水坑,越是清晰的地方越存在危险,就得时时调整步履。越是人为确定的也往往存有不确定因素,这里面交织着诸多的模糊性和可变性,以及所有经验后经验的实效难测。如此叙述是想告诉大家,事物的客观存在与主观意愿存有距离,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敦煌画风似乎是吹来吹去的西北风。

《山岳挺曜》  210cmx136cm


       基于“假定”的目标具有硬性的选择,选择就成为生物共有的需要行为,这里选择本身不存在优劣,优劣的是对象质的差别,即选择采取措施后有无结果的思考。

       选择与兴趣相系,“具体的真理是兴趣的变异,抽象是视域中的整个领域”(英•怀特海)。在艺术思维中,由察觉而起的应当是预先做出的假定在还原那种视域的模式。从中我们感受到它的“重要性”以及“可能性”。此时的“重要性”与“可能性”在属概念的分级围绕中虚拟了又一次的视域空间,构成了可能存在的假象。在这个思维轴上想象似乎替代了明确的目标,每个人“自我尺度”的潜能发酵了,放大了,然而却不能肯定这种发酵后的就一定是“酸”或是“甜”的,其实过程中的加入是变化未知的关键。这一思维中的重要性在有限和无限的融合中产生出某种结果,正是在生命的无秩序和模糊不清中提取并加入了未知的养料才促进新事物的生成。似乎敦煌画风是餐前的生料在加工,空中的镜像在浮现。

       在无限感觉的空灵世界,有限在积极成就的潜能中蜕变了,它透视出宇宙其中的一部分,亦是哲学图景下反思的必然,即“思维与存在”的真实写照。

       在此前提下,“我们想干什么”必将以行动为导引力,在言诠实相的本来中,作为艺术的行为方式是多样的,也可能是单一的,甚至是变化不定的。而敦煌画风应当具有多样性,它存有无限的变数。



《圆览十二像之二》  直径50cm



《西来十二观之一》  40cmx50cm


       在“想要”的过程中,我们需整理思维,归类资料,欲达目标就得寻找途径,有备而战。同时尽可能缩短时间获以实效,使所有经验以致用,使所有力量能转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催萌新生,以利成长与发展。

       在此,我不想打开一部敦煌佛教艺术史,阐述其美的属性来描述丰厚的即成现实,继而断言她就是传统的敦煌什么风格,因为她太圆融无碍,她太瑞像了,她的风格因历史而多变,因岁月而多彩;她承载了千年岁月,更是立体的化身。风格这样的白水词实不可以为佛国真如实相的解说词,因为敦煌艺术原本不是为了风格而是直指心性。当我们用有色的时代镜子透视时,请千万别只顾眼睛而忘了心灵,应当认识到那心灵图式是宗教的,其艺术不过是附件。至于我们所追逐的敦煌画风也不过是副产品的副产品,只是这产品的属性在转换中得以新生倒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我们清楚地看到,两个艺术现实的对照成就了佛俗相融的必然。我们想要的若不能近于佛理的心识、心智,那不算真想要的东西,是乞讨来的饭,只能果腹而不能唯心自足。就敦煌石窟艺术而言,不是一般艺术尺度所能丈量的。在此之前或在此之后,我们都无法超越它。怎么办?我们只能成为衍生品,就得顺着那条人类远古发祥地而来的脉络去解析它的存在,它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宗教内涵牵动下的图式表达等。只有这样的虔诚心,或许我们不用耗时以久,必能从人类共性中寻找到人之本来的真如实性,并依据个人的缘起相随而获艺术风范。至此“我们想干”的就具有生命灵光的闪烁和照耀,而敦煌画风必然会在今后历史的某一机缘中生成。

       在解密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纯化心性。静观石窟艺术,在佛菩萨的引领下,她所有的法式仪礼我们都可以忽略不计,但她那美的法则却需潜心研究:在其中心轴线上,在那须弥山的四部洲中,住着什么,或以什么方式在表述或象征以及延伸而发展?则需要我们探赜索隐,加以研究和拓展。在石窟艺术中,那类于音乐的韵律节奏是明晰的,是精美的。她象征了什么,寄寓了什么,劝说了什么?她的色彩的纯粹表意是符号化的,形象是象征性的,而她的方便法门依然是不二的,其艺术形式演绎的诸像却具有佛教“法身”“报身”与“化身”的特征,而未来的敦煌画风似乎也像“化身”。

        当实际的工作应用方法论时,得遵循系统化工程的严密性,任何学术试图进入系统时,它一定在谋求有序。这就是“我们能干什么”的命题启动了。我们能干才会赢得可能,才不会浪费时间,才能以足够的勇气在反思中从过去的平均化审美空间突围,从即成的现实惰性中蜕变。态度决定起步,目标需要搜索,实践争得成熟。

     

《西来十二观之二》   40cmx50cm

       当我们在摸索中前行时,困难是重重的,正是这无数的曲折多变,而应变的策略和方法就在其中,其中的得失扬弃,使我们不得不放置水墨画某些要素,而逃逸于另一个空间,这种逆向行为或跳蚤式的举动,会使今后的工作常常在挫败中驱动而行,错觉是失大而得小,但是终有一天失小而得大是必然的。近三年来我的艺术实践没有中止,确有切身体会,相信这不是虚言妄语,因为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

       我们能干的就得以审己自省的状态始,自乐的方式行,自得的结果来验证。周而复始,穷追不舍,到火候时经验纯化了一切,一切都在掌控中,一切都会在明了中。

       当一个实在的物化于过程中完形后,剩余的是整体与局部的精准调节法,以及细节的可操控性,这就成了常态化工作。至关重要的是高度的审美情感的渗透,它是流动多变的催化剂,至于那份经历岁月的文化涵育和“蒙养”(石涛语)似乎全是隐性的,它是伏藏于内能动而显现的量,即与物理学有关的那种矢量。在艺术结构的考察中,它与人类生命结构是相似的,所以才有了人与艺术的沟通和感动,而敦煌画风应该是冷热风交互为用下的产物。

       至此,“我们能干好什么”摆在了面前,“好”是有限度是相对的,当然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本不存在。界限范围了状态。在这条坎坷而泥泞的探求之路上,在获得审美意象的前提下,艺术思维深度非常关键,之后的工作是依专业规律在辅陈着,依赖艺术法则进行着,能“技近乎道”那是天才干的事,而通常情况下的行为却是朴素无华,是力求行之有效的,是梦想逼近真纯的。

       当“好”的标准以思维尺度界定后,它成了目标,在过程中变为混合体,它以时间的耗散为代价。不是所有的践行都会获利,甚至受损的机率却非常高。艺术行动常常在一次次逼近梦想时,结果不令人满意。在智能化的复合道路上“好便是了,不了就不好”,一次次的绘画产品就是一次次的“了”。它像乐谱上的小节、文章的短语、诗词的平仄均在求美感。“好”的程度无法估量,美的形式又步入了分形几何学,似乎有数控的秩序,视觉的平衡,抑或是心智的图存。在这场艰苦的磨砺中,人的意志因其耐力而显作用,三年五载或终其一生之精力能出色完成一项事业那就是伟大,清代曹雪芹就是这样的人。

       在艺术作品质量的解析中,通常以文化重量与厚度为依托,这是非常正确的标准,而在优秀作品的多棱镜中,还有其他隐性的人性人情以及苦难与欢歌等。但无论如何也不要忽略就物质层面而论的物质性,敦煌石窟艺术若离开了全方位的物质共存就谈不上艺术的遗存。纵观石窟本身以及彩塑壁画,它们共同以大自然朴素的材质营造了宗教道场——人间佛国。这就是真实不虚,这也是因果不虚,也该是敦煌画风生成的基础条件。

      当我们步入美的王国,在创造力不断萌动的瞬间,在技术与材料的搭配中同样有选择有舍弃。至于艺术作品的构造开发需要我们直面历史上所有优秀传统,并全面沟通加以应用。“拿来主义”比偷盗来得快,如何拿如何用?那是个人的事,即能力的实效性验证会时刻相伴而行。我们不难发现,能干好件件事的方法是从干好一件事开始,如此才能推演而行,才不至于流散无边。“好”必在每幅作品的“了”中体现,这个“了”是大量作品的“了”。有一定量的作品才可能有质的飞跃,有一批人的优秀作品,才会生成审美形态上的画派。任何事物的生成、壮大、兴旺、衰竭是宇宙能量规律的体现,而艺术创作概莫能避。只有站在这一立场上,艺术的再造才能在“守命”与“拼命”中获得新生,敦煌画风亦将由作品自身来说话,其魅力更是自生自足的。

       至此,我写了这么多无力的文字,依旧不能尽意,原不如作品来得直接。我只想表达一种初衷,按艺术规律研究我们想干、能干且能干好的方略并加以实践。在考量文化层面与技术层面时,应当因人而宜展开工作。只有这样,新生的敦煌画风才能补充历史、谱写历史并经得起历史考验。





曹文海|大道至简—2023年度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鉴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