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 | 第七章 | 隋唐时期| 知识分享(一)


1、唐代金银器装饰风格的演变
(1)大体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不同的时期,早期多用忍冬纹,做法工整精细,纹样程序化,富于装饰性;
(2)中期多以鸟或花朵为中心组成团纹,四周绕缠枝,具有繁缛、富丽的风格,反映出盛唐时期的华美和丰满
(3)晚期则多为单独的花枝或动物,常采用对称的格式,具有写实作风
2、银熏炉(香囊)——是一件设计精巧的银器,炉体成球体,遍体镂空花纹,球身上下开合,系子母口,用卡轴连接。利用装置的同心圆机环和活轴起着平衡作用,可以使焚香杯随之转动而不翻倒,杯中烧放香料,可以熏衣被。
3、舞马衔杯银壶——盛唐著名银器,仿皮囊形银壶,器腹部两面均锤出一马陷杯纹,马颈系飘带,昂首扬尾,似作舞状。造型采用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携带的皮囊和马镫之综合形状,便于军旅外出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的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的匠心独运。
4、铜镜
盛行原因——瓷器的出现,很多用品由铜器改为瓷器制作,铜器生产已趋向衰落,金属工艺制作技术集中到铜镜上,由于唐代形成了以铜镜作为献礼和馈赠的社会风尚,因而铜镜装饰异常精美。
造型样式——圆形、菱花形、葵花形、亚字形(委角方形)
装饰题材——海兽葡萄纹、双孪衔绶纹、花鸟纹、走兽纹等
装饰加工方法——金银平脱、贴金银、鎏金、错金银、涂珐琅
5、金银平脱——是盛唐时期制作漆器的高级工艺,由汉代贴金片演变而来的。平脱的做法,采用金、银薄片,按照装饰花纹的要求,剪成图案粘贴在漆器上,然后加漆两三层,最后经过研磨,呈现出金银花纹。
6螺钿——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所谓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薄片,根据画面需要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螺片镶嵌的装饰花纹,有的还加以浅刻,增加表现物象的层次,以丰富其装饰效果。
7、海兽葡萄纹——具有外来图案意匠的一种新纹样,流行于武周时期,至盛唐仍为一个重要品种。它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海兽葡萄纹是在镜背装饰以繁密的葡萄图案,花纹空间点缀以海兽。它的装饰特点是满花。内区有一圆圈纹,串枝葡萄有交错跨过此圆圈纹的,被称为“过梁葡萄”,葡萄纹饰多浮雕形式,镜体厚重,制作精巧。
8、双孪衔绶纹——镜面有对称的双鸾,作舞蹈状,鸟嘴衔有飘动的绶带,绶与寿同音,有祝寿吉祥的意义,这种铜镜在盛唐时期甚为流行,可能与“千秋节”有关。
9、唐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原因
(1)经济的高度发展,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繁荣,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兴盛。
(2)自信和开放的政策,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力富强,思想上自信和政策上开放,使其宗教、文学等派别兼容并蓄,在工艺美术上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
(3)中外工艺美术交流,国家强盛,对外交通的开拓,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工艺美术生产的传统发展
10、唐代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
(1)人的意识的解放,采取开放的策略,人的思想意识得以解放,这是唐代工艺美术在装饰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2)装饰的生活情趣化,改变以前以动物纹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特点,开始面向自然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摆脱了拘谨、冷静、神秘、威严的气氛,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泼、亲切。
(3)运用多种装饰技法,运用洒釉、流釉等施釉技法,蜡缬、夹缬等印染技法,还有平脱、平文等装饰方法,大大丰富了工艺美术的艺术表现力。
唐代工艺美术:
(1)从造型上看,多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如陶瓷、金银器等造型近于球体,让人感到圆润丰满;从色彩上看,多运用多彩,用退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色阶,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
(2)从装饰纹样看,植物纹中多以牡丹为主题,层次丰富,线条流畅,表现出生机勃勃、形态舒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早期清秀、工整,受到传统图案的影响;中期富丽、丰满,表现手法有色衬和对比;晚期比较洗练和简朴,卷草是唐代装饰纹样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3)唐代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可以用满字形容,由于它富于情趣化,所以也可以用情字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