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情况投票(4月2日结果公布)个人统计
我在每周日会发一次“新冠感染情况”的投票。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对4月2日的投票结果,做一个说明。
例行先声明一下:这个投票,我只是希望能建立一个简单的“疫情预警机制”,希望达到两个效果:
1、可以让大家确定当前是否处于疫情低谷期,从而降低焦虑。
2、假如有第二波疫情到来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投票,及时去预警,做到心里有数。
疫情不会因为这个投票而消失,或者出现。
这个投票只是提供多一些可以参考的数据,仅此而已。
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要能客观、辩证去思考问题。
这个投票仅代表我读者群体的一个感染情况,会有样本数据偏差,仅供参考。
4月2日的投票结果如下,投票人数1.47万人。

几个重要数据的对比:
(1)二次感染比例
3月12日:二次感染比例0.89%;
3月19日:二次感染比例1.25%;
3月26日:二次感染比例1.61%;
4月2日:二次感染比例1.25%;
由于二次感染人数有积累效应,通常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不过因为我投票人数并不是完全固定,所以有时候也会减少,这属于样本数据波动。
但可以侧面说明,当前二次感染比例还不高。
(2)正在发烧比例
再来看看“正在发烧”的三个选项比例变化情况。
“正在发烧、或其他症状(不确定感染了什么)”的选项:
3月5日,该选项人数占比为1.65%。
3月12日,该选项人数占比为2.38%。
3月19日,该选项人数占比为2.51%。
3月26日,该选项人数占比1.7%。
4月2日,该选项人数占比2.95%。
照理说,当前已经过了甲流峰值,甲流发烧人数在下降了,所以上周这个“正在发烧(不确定感染了什么)”的比例是出现下降。
但本周又出现反弹,这个反弹趋势,还需要密切观察一下,如果本周日的投票结果,还是占比上升,那么就需要注意一下。
这个可以跟去年12月份高峰期时候,我也有发投票统计大家感染情况。
当时大家初次感染的速率,是按照每天增加5%的人感染,这样惊人的速度在增加。
也就是一周就有35%的人感染,这个是最高峰期的感染速率。
现在这个感染速率,是还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所以当前仍然还是处于疫情低谷期。
“正在发烧”确认自己感染甲流的比例:
3月12日是1.6%;
3月19日是1.4%;
3月26日是0.87%
4月2日是1.3%
确定自己在过去7天有感染甲流的比例,也是有所反弹。
(3)长新冠比例
感染新冠后,直到现在仍然有长新冠后遗症的人数比例:
3月5日人数占比9.8%;
3月12日人数占比8.7%;
3月19日人数占比7.2%;
3月26日人数占比是6%;
4月2日人数占比是5.5%;
可以看到,仍然有长新冠比例的人数数量,是很稳定的保持一个下降态势。
在第二波疫情爆发之前,长新冠的人数应该会持续减少。
绝大多数人,即使出现长新冠,也仍然会在三个月内痊愈,这个符合我之前对国外一些数据的观察。
但假如第二波疫情爆发,那么会又新增一波长新冠人数。
这就好比一个水池,一边不断出水,又一边不断放水进去,最终水池的水位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也是国外长新冠人数比例,长期保持在3%-7%的缘故。
(4)中疾控数据
以后我每周日的投票,也会顺带贴一下中疾控的每周新冠数据。
中疾控也是每周会有新冠感染报告。
其中我主要看,每天的检测阳性数。

这个数据,可能只是统计一部分去医院看病的人,一个整体核酸检测数据,所以自然是不会是包括所有阳性。
但这个数据,也可以视为比较靠谱的抽样调查数据。
既然是抽样调查数据,就可以从数据的前后波动,看出一个趋势变化。
比如,假如有第二波疫情,那么这个数据大概率也会随之上升。
其次,我还会看发热门诊的诊疗人数。
这个数据也比较有参考性。

假如有第二波疫情,那么这个数据也大概率有趋势波动。
虽然大部分人在感染发烧后,并不会去医院,但这属于一个按比例溢出效应。
比如,假设固定有10%的人发烧后会去医院,那么疫情低谷期发热门诊人数会比较少,那么疫情高峰期发热门诊人数自然会增加。
另外,从中疾控的这个发热门诊人数,也可以看出,甲流的整体危害性是远不如新冠。
新冠去年12月的高峰期,发热诊疗人数单日最高是286万人,而这波甲流峰值,发热诊疗也才42.3万人,其中还可能受一部分低烈度传染的新冠影响。
所以,甲流的传染性是远不如新冠的。
另外,从中疾控的数据也可以看到。
疫情一直都还没有消失,病毒也还存在。
即使是中疾控的抽样调查数据,每天阳性人数也还有3000多人。
另外,我们还可以参照一下国外的疫情。
有些人说,放开后,国外都没有疫情了。
但实际上,这是因为,过去这一年多,全球疫情基本是同步的。
比如去年大多数国家,都是比较同步的出现3波疫情,只不过疫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不同,但大致都是有3波疫情。
3月一波、8月一波、12月一波。
间隔时间大致是4-6个月时间。
在去年12月,全球基本都出现一波疫情高峰,然后在1月之后,全球疫情基本都处于低谷期。
我们当前的疫情周期,现在也基本会跟全球疫情同步,所以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国外的疫情数据。
日本4月5日,单日新增阳性者8562人,单日新增新冠死亡人数27人。

并不是日本没疫情了,只是这个数据比高峰期少很多,日本1月疫情高峰期日新增死亡是达到400人。
所以,日本当前也是明显的疫情低谷期。

但疫情低谷期,不代表就没有疫情,也不意味着病毒就消失了。
在特效药,或真正有效的多价疫苗普及之前,疫情大概率都是周期性变化,会随着感染者体内抗体浓度下降,而开始第二波疫情。
而由于是4-6个月时间,人体内抗体浓度下降,所以,疫情的间隔时间是4-6个月。
去年日本是上半年疫情间隔5个月,下半年间隔4个月,这应该是有一些气候影响。
假如参考日本去年上半年疫情。
高峰期顶端是3月7日,然后一路下降到谷底是7月6日,间隔4个月的时间。
去年7月6日之后,日本疫情是开始新一轮上升。
日本今年是1月17日达到疫情顶端,然后一路下降到现在是谷底,假如今年也是间隔4个月时间,那么理论上日本应该是5月份才会开始下一波疫情。
这个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我当然也希望没有下一波疫情。
但是否有第二波疫情,是一个客观的自然规律,并不以我们主观意志去转移。
所以,我做这个投票,更多只是为了确定当前是否处于疫情低谷期,这样我们才不容易因为满天飞的小道消息,而感到焦虑不安。
同时,也是为了能在下一波疫情出现的时候,可以做到一个及时预警。
这样可以让有需要的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去选择加强个人防护。
在全球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我们只有这样劳逸结合,才能在不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情况下,去尽可能的保护好自身健康,保护好家人健康。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