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中的作文素材
23集的《山海情》追完了,意犹未尽,又看了若干的评述性文字,大致了解了剧情之外的一些事儿。
首先,《山海情》是一篇标准的命题作文。创作团队领受的任务,只有“扶贫”这一宏大主题和“平民视角、中国元素、国际表达”的整体性要求。此类主题的作品,在《十八洞村》之类的影视作品中已多有呈现,虽也获得了一些奖项,但并未赢得观众的喝彩。要想将这样的正能量作品制作成亿万观众喜闻乐见的“RMB”,着实是一种巨大挑战。好在“正午阳光”精准把握了十二字的要求,舍弃了常规叙事中的精英视角和上帝视角,真正扎根到西海固的土地上,以彻底的“平视”凝望那方土地,看它“苦瘠甲天下”的往昔,看它在朝向美好的道路上挣扎前行时的悲欢离合,看它一粒沙、一棵草中呈现出的顽强、坚韧和卑微。于是便看到了真,看到了“真”背后美好与丑陋并存的残酷现实。正午阳光将这样的“真”真诚地表达出来,由此也撼动观众的心。
其次,《山海情》是一篇“大题小作”的典范之作。自古以来,凡宏大主题的作品要想赢得读者认同,必须舍弃“大题大作”的空泛表达,借小人物的命运浮沉而间接展示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更重要的是,这小人物要经得住推敲,要杜绝平面化、脸谱化,他说的话要是人话,做的事要是人事。《山海情》在这一点上就处理得十分精致,身为基层干部的马得福之所以赢得赞赏,正在于他做的事、说的话体现了生活的本真,展示的是平民百姓的我们熟悉的“应该如此”的内容。
由《山海情》的火爆,想到了高考。《山海情》中,实在是隐藏了太多的高考元素。
最值得2021届高三学生关注的,是“精准扶贫”这一宏大主题。从高考试卷的内容呈现而言,“精准扶贫”的材料完全有可能出现在现代文阅读(一)或者语言文字运用的相关选文中,而高考作文也有可能由“精准扶贫”中蕴藏的各种事理、各类人物事迹提炼出一个论题,然后依此写作一篇应用文。
第二值得关注的,是《山海情》情节推进中呈现出的“扶物”的尴尬(珍珠鸡被宰杀)、“扶技”的艰难(蘑菇丰收却“谷贱伤农”)、“扶志”的切中要害、“扶智”的高瞻远瞩。这些情节中,包含了“抓主要矛盾”“对症下药”“主观能动性”等思想认知和实际行动等论题。在适宜的正能量主题的作文中,考生如果能引用《山海情》中的相关故事充当论据,至少会在阅卷时勾连起阅卷者的共情心,会让阅卷者对该考生能够在距离高考只有130天的紧张时刻,还有闲情观看这个电视剧心生欢喜之情。高中生的学习,并不需要始终如临大敌、如履薄冰,能够在学习之余抬起头来,云淡风轻地追一个值得观赏的电视剧,本身就是一种文人风雅。
第三值得关注的,是《山海情》中的“难”。学习很难,就业很难,工作很难,现代社会中,“难”成为挂在很多人嘴边的一个熟词。但有几个人的难,能如《山海情》的得福们?得福们的难,是被命运逼到了死角之中却依旧毫无还手之力的无助、无奈,但就是在这样的万难之中,他们依旧扎根于戈壁滩上,一边憧憬着未来,一边拼搏着当下。难,没有吓到他们,反而磨砺了他们的无限坚韧,无限善良和无限努力。
第四值得关注的,是《山海情》中的“变”与“不变”。一方面,时代在不断变化,环境在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得福们的美德没变,理想没变,奋斗没变。人们无论是住着地窝子,还是开起小轿车,都自始至终热爱着脚下的土地,眷顾着身边的亲人和乡亲。在《山海情》中,除了麻副县长所代表的官僚、列车上偷抢凌一农教授行李箱的盗匪,其他的每一个人虽然都有各种各样的性格瑕疵,却又都是透明如一张纸。大多数人在极度的贫困中守住了道德的底线,守住了人之为人的本分。
第五值得关注的,是《山海情》中的“根文化”。第22集中,得福在大喇叭中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人不是树,人有两头根,一头在老先人手中,一头在后人手里,我们后人在哪里,根就在哪里。”这段文字,将传统意义上的根,由单一存在而拓展为双头甚至多头存在,这便赋予了家乡、根以无限丰厚的意蕴,其意义甚至超越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的根文化,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当下,在一亿农民成为市民的时代大潮中显得尤其重要。总有人感叹农民离开了土地便断了根,得福用他的话回答了这样的感慨。
第六值得关注的,是《山海情》中的乡土情结和家国大义。从第一集中大有们跑回涌泉村,到最后一集涌泉村整村搬迁至闽宁镇,黄土地上的这些粗糙、善良、单纯的人,终于在乡土情结和家国大义之间完成了物质与情感的双重融合。说实话,看这个电视剧时,真的觉得国家亏欠着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吊庄移民固然是大格局、好政策,为什么不能在完成基本建设之后再将人们迁过来?茫茫戈壁,无水、无电、无房,还要忍受亲人间的长久分离。那些在地窝子里咬紧牙关同风沙戈壁作不屈不挠地斗争的人,该有多么好的生命韧性啊。但他们接受这份安排,用最低的要求完成政府的落户指标。
第七值得关注的,是《山海情》中的无疆大爱。那个一出场就遭遇盗匪的凌一农教授,放下福建优越的生活,深入到戈壁滩中无怨无悔地帮扶村民。在面对各种不解、各种屈辱时,宁愿自己掏钱补贴村民的售菇款,也要将村民带上发家致富的脱贫路。在遭遇压低菇价的商贩时,挟着一腔热血便挥拳出击,纵然被打裂了肋骨,也绝不向邪恶低头。在凌一农教授身上,体现出科技扶贫工作者最美好的人情人性和血性。
第八值得关注的,是上段结尾提到的“血性”。人之为人,总需要一份百折不挠的血性,这份血性,既可以体现为不像恶势力低头,也可以体现为在无止无休的困难面前绝不放弃。唯有血性,才能让戈壁滩变成金沙滩,才能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变身为绿水青山的塞上江南,才能让马得福、马得宝们历尽磨难而痴心不改,终于用双手开辟出人生的康庄大道。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信息,藏在21世纪20年代起始年的这部热播电视剧中。把脑袋从永远做不完的题目中抬起吧,留一点闲暇,看一看这个电视剧,你能够收获的,绝对高于你埋头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