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卫志》的跋,把我感动哭了,孤军奋战的我一定要当安东卫历史的接班人。
《阴符》曰:“机在目”,《南华》曰:“目怜心”。余尝取以为读书之法,参前倚衡,天机自见。若夫旷百世而相感,希圣希贤,则有中心之好矣。
余初令名山,蔡、蒙之外,皆明“卫”、“所”地,几议裁并,不能归郡县者,见朝廷重念边防之意焉。今降补安东卫参军职,三月以来,稽夺攘、严烽燧,惟恐陨越以贻羞。盖观感于《卫志》之新编,知官其地者良非易也。青鸐鸣矣,海不扬波,将兵者犹欲遵循纪律,为程卫尉,不为李将军,非体重念边防之意耶?
钱谷坐日照、诸城,摧科抚字不归两邑,归于守府。位在郎官之上,肃然二千石之彤幨,欲体重念边防之意。其为礼乐诗书,以说以敦,寓鹈锋于笙瑟,可知矣。况积代簪缨,俱霜暗青萍,以彼云裔,裛我泮藻,砻刀错玉,微大君子,而谁与归?
《志》既成,余未及勷翰墨,事探讨,惟有目击而心识。一言之出,求可对古人,一行之发,求可对今人。有人焉,取是书而读之,曰:“夫夫也,不可以对古人也,不可以对今人也!”余不亦获罪于余心与目也哉!
康熙十二年癸丑孟夏,安东卫经历清苑王麟胤谨跋。(王麟胤印章二)
译文:
《阴符经》上说:“对事物的认识在于观察。”而《南华经》(即《庄子》)则说:“观察易受事物表象影响,认识事物本质要靠用心思考。”我曾把这些作为读书学习的准则。参考前人的经验,依照客观全面的原则去分析,一切事物的本质自然就掌握了。至于领悟远隔百世的古圣先贤的思想,以古圣先贤为楷模,则是我的一贯追求。
我原来任四川名山县县令,当时蔡山、蒙山以外的地方都有明朝所设“卫”、“所”的辖区,(虽然官府)曾多次讨论(将其)裁撤,并于地方,但(至今)仍没归于州县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朝廷对边防的重视。(注:安东卫是最后一个撤销的卫所,撤于1742年)
现在我降级补缺到安东卫担任军职,三个月以来,缉查盗贼,维持治安,整顿治理烽火墩台,忙于军务,唯恐出现失误而留下骂名。看到新编《安东卫志》,很有感慨,知道管理这个地方的官员确实不容易。(如今天下太平了),青凤长鸣,海不扬波,但带兵的人还是应该遵守军纪,要做汉代名将程不识那样的人,而不能做李广将军那样管理松懈、放纵士兵的人,这不是也体现了重视边防的思想吗?
(安东卫驻军的)屯田坐落在日照和诸城,但征收屯地的钱粮和管理那里的卫籍兵丁不属于两县,却归安东卫守备。(卫城守备)级别在郎官之上,地位显赫,乘坐着只有年俸二千石的官员才能坐的红绒大轿,这也是想体现(朝廷)重视边防的意思。
安东卫的长官,重视道德文化教育,用礼乐诗书使百姓愉悦,使民风淳厚,把严厉的管教寓于文化活动之中,(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况且(卫城中有许多)历代官宦人家,其祖先在刀光剑影中拼搏沙场已成往事,那些军官的后代,现在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我们要象)磨砺刀剑、雕琢玉石那样使他们成才,如果没有品德高尚的人,他们将和谁在一起呢?
《安东卫志》已编写完成,我没能参与撰写和研究讨论,只是参与了(志书的)评阅和审查。《安东卫志》写的每句话,记载的每件事实,都力求对得起古人和当代人。如果有人读这本书之后说:“这是什么文章?不能拿来面对古人,也不能拿来面对当代人!”那么,我不是由于见识浅陋,(评阅和审稿有误)而造成罪过了吗?
康熙十二年癸丑初夏,安东卫经历司经历清苑(河北保定)人王麟胤谨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