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傈僳族的蹦迪艺术|阿石才和葫芦笙

2023-05-08 11:19 作者:未知莫识  | 我要投稿


我的名字叫阿石才,傈僳族,是个省级非遗传承人,以前我的妈妈20岁的时候才生下我,所以我的名字叫“二十才(阿石才)”。

今天给大家介绍葫芦笙。这是是傈僳人最常用的一种民间乐器。傈僳族的葫芦笙音色独特,音质古朴,能体现笙簧乐器悠长、厚重的特点,过去傈僳男性以吹奏葫芦笙为荣,女性则以弹口弦、吹树叶为乐。

葫芦丝
葫芦笙

可以看到,我的葫芦笙有5管,以前我偷偷做过6管的葫芦笙,还被爷爷教训:“阿石才,你违背了祖宗规矩,把多出的那一管去掉!”

那么,为什么葫芦笙只能有5管呢,这还要从一个故事开始说起。

注:苗族葫芦笙与傈僳族葫芦笙有所不同。
图为苗族葫芦笙。

很久以前在一个傈僳族村寨里面,住了一户人家,里面一个阿妈和五个儿子。

一天阿妈山上去砍柴,在半路上遇见有一棵高高的树,上面有一窝麻雀,阿妈心想:“自从孩子爸爸去世以后,我们就没有吃到肉了。”

于是阿妈回家把五个孩子召集起来:“今天阿妈砍柴回来的路上有一棵大大的树,树上有一窝麻雀,你们去把它找回来,今晚我们一家人好好吃一顿。”

五个儿子听了妈妈的话,就去找,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这棵树,于是纷纷上树,老大第一个看到鸟窝,手一抓——没有鸟,却有一只大蟒蛇“哗”下来了,他们害怕极了,于是放手纷纷摔死。

注:有的葫芦笙的长管上还装有一个小葫芦,用来扩大音量。

阿妈知道后伤心极了,把五个儿子背回来,埋到木头房后面。

三年后,每个坟墓上都长出了竹子。有天早上,风吹到老大的墓上,竹子发出了呜呜的声音:“阿妈阿妈你不要哭,我是你的大儿子。”老二的坟墓上也发出了声音:“妈妈你不要哭,我是你的老二。”老三、老四、老五也纷纷发出了声音。

妈妈终于笑起来了:“哇,五个儿子又跟我说话了,从今以后我不用伤心了!”之后她去江边,找了个葫芦,挖5个洞,在每个儿子的坟墓上取一节竹子,五个儿子就相聚在葫芦里。所以,葫芦笙最早不是由男人,而是由一个老阿妈吹出来的。

我们傈僳族的乐器都由悲而发,刚开始吹的时候都是从忧伤开始的,慢慢地才欢快起来。

此外,葫芦笙也是傈僳舞蹈中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舞蹈一般轻快活泼,节奏鲜明,没有固定的曲调,“葫芦笙手”一般也并不识谱,仅凭吹奏者的心情和舞者的心意,用随心所欲的音调、抑扬顿挫的节拍相互配合。

傈僳人高兴要吹,忧伤要吹,谈情说爱要吹,连哄孩子也要吹,结婚时必须要有葫芦笙手领亲,吹“迎亲”、“送亲”等特定的曲调。



注:“三天不跳心就痒,一听葫芦笙脚就痒”,傈僳族“打跳”是全村寨人围成圆圈的集体舞蹈,其中葫芦笙手既是吹奏者也是集体舞蹈的“领舞”,他们有精湛的技艺,是“打跳”场上的核心人物。

注:据说傈傈葫芦笙有72种吹法,要靠乐手用心去吹、用心去悟才能感召人,傈僳老艺人中还流传着用鼻孔吹奏葫芦笙的绝技。

傈僳族是一个追赶太阳,向往太阳的民族。无论认识不认识,大家都会一起跳,开开心心跳起来。

我把自己的快乐都给了别人,让朋友们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就OK喽。




讲者|阿石才


傈僳族音乐人,民间艺人

擅长演奏傈僳族葫芦笙

出版个人专辑《三江天籁》




参考资料

[1]扈滨.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J].艺术评鉴,2016,No.518(05):57-59.

[2]王巍.非遗中的竹乐器之二  古代匏类乐器的遗存——葫芦笙(四)[J].乐器,2009,No.235(02):62-63.

[3]本文资料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策划制作

策划:unintended小米 朱芳琼

导演:杨建华

剪辑:李仑

监制:老猫(鼓童)

视觉:杨建华 

摄影:李柯

编辑:旷四旬


unintended未知莫识

喜欢作者

收录于合集 #一器一会乐器合集 44个上一篇这个乐器的名字叫通往灵魂的门|悠悠与Rubab阅读 17521


傈僳族的蹦迪艺术|阿石才和葫芦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