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汉语通论八:叙述句

2023-08-03 15:49 作者:fs小五  | 我要投稿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 动变化的。(主谓宾)

一般有:双宾语句、叙述句中的代词复指、表示行为数量的句式与被动句。

1.双宾语句述宾结构+宾语 (我送钱包

双宾语:某些及物V.有时可以带两个宾语。

动词+人+事

人:是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称为间接宾语,因为一般靠动词近,所以也叫近宾语。

事物:是动作行为的主动承受者,称为直接宾语,因为一般靠动词远 ,又称远宾语

现代双宾语特点:

1、具有给予意义的动作、动词

比如:给、卖、送、赠、奖、发、递、输、交、还、付、喂这些动词后面太多可以添加这些动词后面太多可以添加’’给”字。

例:卖他两幅画。一卖给他两幅画。

2、具有“取得”义的动作动词、表示事物由乙传递给甲。

比如:取、买、娶、偷,抢、骗、赢、赚、要、扣、收。这些动词后面一般不能添加“给”字。

例:买他一辆车------买给他一辆车.

3.具有“告知、认定 ”义的言语活动动词。表抽象信息的传递,或是某种称呼,称号的认定、给予。

比如:骂、夸、教、教导、问,询问:告诉、责怪、嘱咐.当.叫等骂、夸、教、教导、问,询问:告诉、责怪、嘱咐、当、叫等

例: 告诉妻子要去打仗

一)古汉语中具有给予义的V、“赐、与、予、遗 、贻"等可以带双宾语。

1.公赐之食。 2.文公与之处。3.汤使遗之牛羊。

二)古汉语中具有告知、教示义的动词“语”、“告”、“教”、“示”等都可以带双宾语。

1.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2.公语之故,且告之悔。3.于是乎我原以示之信

三)古汉语中的动词“为”也可以带双宾语。这也是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双宾格式。

1.姜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2、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橐以与之。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四)古汉语有些使动用法的动词 也可以带双宾语,这更是现代汉语中所设有的。

①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之”代国老∵饮之酒”是使国老们饮酒,即请国老们饮酒)

2.宾语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宾语是在动词之后的,但在古代汉语里一定条件下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主要有三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3.叙述句中用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

1)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之”复指。

姜氏何厌之有?

2)有时候用“惟(唯)...是...、”“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前置的宾语。

鬼神非人实亲,惟人是依。 唯你是问,唯利是图。

3)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只用“之”复指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4)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无条件前置。

一言以蔽之

3.表行为数量的句法

1)常规句式:上古汉语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而不用动量词。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千变万化,百发百中,一劳永逸。

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者动作、行为的单位。

(一)物量词(名量词)

1.表度量衡单位的,在先秦时代度量衡制度建立后出现如:尺、寸、丈、里、石、斤、斛、仞等。表度量衡的词产生很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表天然单位的词,:人、匹、枚、只、乘等,产生较早,但在汉代才普遍使用。最早的天然单位量词是借名词来表示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

春秋战国时期,借用工具的名称作量词的方法也就出现了。《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汉代以后,物量词变得普遍起来。

(二)动量词表动作和行为的单位。专门用来表示动作单位的量词起源于汉代,但大量出现是在魏晋以后。如:次、回、遍、趟、阵、番、下。

2变化句式

假如需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以改变常规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词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复指。

这样一来,代词“者”前面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语。

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4被动句


古代汉语通论八:叙述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