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历险记》之《红海鲨鱼》创作背景及故事细节盘点

《红海鲨鱼》是埃尔热作品系列《丁丁历险记》的第十九部,于1956年11月开始连载至1958年1月,之后由Casterman出版社整理合集出版。《红海鲨鱼》讲述了丁丁和船长为了帮助卡利斯酋长重新掌握政权而前往虚构的阿拉伯国家科迈德酋长国,随后了解到叛军背后的幕后黑手是拉斯泰波波罗斯,以及他操纵下恶劣的贩卖奴隶的事迹。于是二人义无反顾破坏并揭露幕后黑手的事迹。那么这次的作品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情节及细节呢?

创作背景:
中东阿拉伯地区的奴隶贸易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了解西方关于奴隶转运的跨大西洋三角贸易。然而早在西方国家进行这项活动时,中东阿拉伯地区就相当早并且一直持续着奴隶贸易。从我国夏商时期,再到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到阿拉伯,奴隶制作为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当时各个文明国家都持续实行过。因为在当时生产力不足的时代,奴隶作为国家兼并后几乎零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各文明国家的贵族或统治阶级的财富与力量的象征,伴随而来的就是奴隶制度,以及有关奴隶人口的抓捕、贩卖等高利润活动。

在中世纪(约公元650年至1500 年间),中东的阿拉伯世界等国家,也一直持续着奴隶贸易。根据奴隶数量、不同时期以及奴隶人口的去向历史学家大致总结出三个:跨撒哈拉奴隶贸易、印度洋奴隶贸易以及地中海巴巴里奴隶贸易。而这其中,跨撒哈拉奴隶贸易占主要角色。

撒哈拉地区的奴隶贸易和运输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 千年,当时埃及国王斯尼夫鲁(Sneferu)统治时期,他跨越尼罗河第四大瀑布进入今天的现代苏丹,捕捉奴隶并将他们送往北方。这些对后来成为奴隶的战俘的袭击在古代尼罗河谷和非洲经常发生。在征服时期和战斗胜利后,古努比亚人被古埃及人当作奴隶。公元650年至 1500年间,大约有600万黑奴被运送穿过撒哈拉沙漠.起源于古代的跨撒哈拉奴隶贸易一直持续到中世纪。在8世纪初征服北非之后,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其他族群首先沿着尼罗河谷向努比亚进发,然后穿过撒哈拉沙漠向西非进军撒哈拉以南非洲。他们对跨撒哈拉贸易感兴趣,尤其是奴隶,因为东部阿拉伯国家和君士坦丁堡对奴隶的需求不断。穆斯林奴隶贩子将自己与撒哈拉沙漠另一边的人民区分开来,将这些非洲人口称为Zanj或Sudan,意思是“黑色”。阿拉伯人通常会通过暴力袭击获得奴隶,然后将他们俘虏并送他们穿越撒哈拉沙漠进行危险的强制行军,到达奴隶市场,在那里他们将被视为动产,即可以买卖的个人财产。在北非,主要的奴隶市场位于摩洛哥、阿尔及尔、的黎波里和开罗,并在露天市场进行公开交易。

久而久之,伴随着大量奴隶人口的流入,他们逐渐在在阿拉伯地区的文明国家成为军队的主力,并获得了对应的军功及权力,由此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军事政治力量集团,这就是阿拉伯文明在全世界历史上发展出独特的由奴隶主导的政治力量集团”马穆鲁克“。

可以说中东阿拉伯地区国家作为大航海时代前连接东西方文化与贸易交流的必经之地,通过奴隶贸易在中世纪时获取了巨额的利润财富,以及廉价劳动力。并且历史上还形成过独特的奴隶政治力量集团并深刻影响了阿拉伯文化。因此,奴隶贩子这种“职业”存在于阿拉伯地区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在本作中埃尔热也对其刻画得入木三分,真正的把黑人当作货物一般。

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奴隶制度作为人类文明道德的践踏及生产落后的制度,已开始于18世纪西方各个国家定位非法活动,并且于联合国大会上一致通过定义为非法及非人道活动。然而即便如此,在许多动荡的地区及国家,这些活动在现实中依然存在。埃尔热总是会浏览报刊杂志以便收集素材与灵感,在读到有关阿拉伯的努力交易等报道时,就决定让这个题材作为本作的核心。而让拉斯泰波波罗斯和他的手下阿兰这两个对任何道德规范都视而不见的无耻之徒来经营肮脏、卑鄙的奴隶交易就再合适不过了。
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
本作中让许多读者粉丝十分喜爱并且感到惊喜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此前历险故事中的许多”二线“角色纷纷再次登场,并且还带回许多此前还”存活“的坏蛋组成集团共同对抗丁丁和船长。埃尔热拜读了巴尔扎克的巨作《人间戏剧》、和他同一时代的英国小说家安东尼·鲍威尔的著作《伴随时光之曲而舞》,并采用了与他们相似的创作思路和技巧,将笔下浩如星海的人物再次陆续登场。


这种创作技巧很受大众青睐,它的好处有二:其一,确保不同故事之间的保持延续性,为以后的继续创作提供合适的人物与剧情;其二,能唤起读者的注意力。整个系列每本画册自成一体,可以忽略创作时间顺序随意阅读;可是它也会令读者联想到其他历险故事,就是因为某些人物曾在其中作为”串线“角色的出现。也正是这样,为熟悉的面孔设计新的故事情节,将对读者有着十分快乐的感染力。
此外,埃尔热在迎回“老角色”的同时,也不忘记添加“新面孔”,他就是爱沙尼亚飞行员舒特。他的出场时埃尔热还玩了个法语谐音梗,与船长擦出了火花。1958年故事连载结束后,他获得了特别的关照:出现在画册封面上与丁丁船长一起同框。这种情况属实罕见。这么看来埃尔热也是有意把他视为丁丁后期重要的伙伴之一并且也确实如此。舒特将在《714航班》中第二次亮相并且与丁丁和船长再一次出生入死。

真实的细节与实地采风
埃尔热一贯追求着对真实物品的细致刻画与追求,这次依然也不例外。继上册《向日葵教授绑架案》中前往瑞士的实地采风后,这次他和工作室助手一同登上了”阿斯特丽德王后”号(MS Reine Astrid)货轮,从安特卫普前往瑞典哥德堡。阿兰所指挥的货轮“拉莫纳”号,以及丁丁和船长的海上生活也基于此创作。“我们积累了许多照片和速写,因为必须努力把海洋的氛围和这艘船独有的特殊细节描绘得感同身受。”(引自《埃尔热访谈录》第176页)

而拉斯泰波波罗斯的“谢赫拉扎德”号游轮,则是以希腊亿万富翁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Aristotle Onassis)的私人游轮“克里斯蒂娜号”(Christina O)为原型创作的。埃尔热搜集了有关的大量照片及剪报。


工作室的另一位得力助手罗杰·勒鲁则前往军事博物馆,搜集资料并绘制出许多细节的飞机与车辆。像本作中的巴伯雷尔的飞机就是德·哈维兰的蚊式战斗轰炸机。



此外,还有许多细节如卡利斯国王避难的神庙,阿兰送给船长喝的威士忌,以及拉斯泰波波罗斯在“谢赫拉扎德号”房间里有许多艺术画等等许多细节,我们在下面浏览剧情时一一盘点。

丁丁的旅程
一天,丁丁和船长看完电影后,在街上散步。他们讨论着剧情,说着说着就聊到了阿尔卡扎将军。



两人走到大街拐角时,阿尔卡扎将军就这么戏剧性地出现了。但是阿尔卡扎将军此时并没有在《七个水晶球》时那样的热情,和丁丁敷衍了几句话后就匆匆告别。然而他离开时不慎遗失了钱包被丁丁拿到了。丁丁和船长找了一圈也没有将军的任何线索,于是只得先行返回莫兰萨城堡。

回到莫兰萨城堡,丁丁和船长就又发现另一位老熟人——科迈德王国卡利斯国王的儿子阿布达拉,他和许多阿拉伯仆人就直接下榻在莫兰萨城堡里面。随从仆人给了丁丁和船长一封国王的亲笔信,希望阿布达拉能在莫兰萨这里避难,以此逃离国内自己的死敌巴伯雷尔带来的政局动荡。

第二天,杜邦杜庞前来莫兰萨拜访丁丁和船长,并说明了他们的来意:原来他们两人负责监视的一个英国人,他其中有一位密切接触着就是丁丁昨天在街角碰见的阿尔卡扎将军。丁丁简略地说明了昨天的情况,而杜邦杜庞也是一如既往地自我碰撞,给丁丁透露了阿尔卡扎将军的真实住址和前来当地的目的——和当地军火走私商购置飞机军火。



送走杜邦杜庞后,丁丁又在一张旧报纸看到一则贩卖军火的广告,广告下面的落款联系人正是此前在阿尔卡扎将军钱包中的纸条联系人一样:J.M.D.C。于是丁丁和船长决定前往怡东酒店把钱包还给将军,顺便一探究竟。

在怡东酒店,丁丁和船长看到了又一个熟人——前上海租界警察头目道森,正在与阿尔卡扎将军商议飞机的购买事宜,他们身后杜邦杜庞正在看报监视着他们。直觉告诉丁丁这一切不简单,于是和船长分头行动,让船长和将军接触归还钱包,自己则继续跟踪道森查明情况。



丁丁跟踪道森来到郊区的一个仓库,里面存放了一架军用飞机。随后丁丁偷听到道森和手下讨论的一些内容:《电讯报》的新闻、阿尔卡扎将军下的订单、阿拉伯航空公司等等。然而顽皮的阿布达拉在丁丁口袋放置的闹钟响了,打断了他的窃听。随后丁丁返回莫兰萨城堡的途中购买了一份《电讯报》并确认了仓库二人说的新闻消息——巴伯雷尔购置了他们的蚊式飞机后,占据了空中优势并击败了卡利斯国王。


由于科迈德王国发生此等政变,丁丁和船长无法把调皮捣蛋的阿布达拉送回他父亲那边去。丁丁劝说船长和他一起去解救卡利斯国王的同时弄清楚这些事情的真相,再也忍受不了阿布达拉的船长也只能决定和丁丁一同前往瓦德斯达。然而就在此时,道森得知了那天监视他的人就是丁丁,于是他决定采取行动处理丁丁。

于是乎当二人乘坐飞机从贝鲁特抵达瓦德斯达的时候,就被当地的阿拉伯人拒绝入境。并且另一个坏人还将一枚定时炸弹安放在两人即将回程的飞机上。




丁丁和船长搭乘的客机返回贝鲁特的途中,机翼着火了。飞行员最后在海岸边紧急迫降成功,也是机缘巧合下躲过了匪徒在客舱中放置的炸弹。随后,丁丁提出不能跟随着机组人员等待瓦德斯达方面的救援,否则将再次被遣送回贝鲁特。于是立刻决定找机会溜走偷偷潜入瓦德斯达。





丁丁和船长沿着海岸线走了几乎10多个小时,50多公里,期间躲避了几只巡逻队的搜查,终于抵达首都瓦德斯达并与奥利维拉·达·菲古拉先生接上头。菲古拉先生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丁丁和船长二人,并且给他们介绍了最近发生在科迈德局势的情况。





丁丁了解到这里的局势和《电讯报》所说的一样,巴伯雷尔发动叛乱,所使用的飞机和阿拉伯航空公司的客机来源都是道森。但是菲古拉先生并不清楚为何卡利斯国王与阿拉伯航空公司一向合作良好,却突然两方反目。丁丁和船长于是拜托菲古拉先生帮助他们两人逃离瓦德斯达并前往卡利斯国王处进一步了解真相。
在第三天,丁丁和船长化妆成蒙面阿拉伯妇女,成功逃离城市,却被一个阿拉伯妇女识破并报告当地的巴伯雷尔士兵。随后丁丁船长和向导三人成功接头并骑上马开始逃亡。




当地的巴伯雷尔军队司令部,其指挥官竟然是之前一直和丁丁作对的德国医生缪勒。然而他现在已经在巴伯雷尔酋长下效力,加官进爵成为了缪勒帕夏。他命令手底下的一支装甲车小队和一支蚊式飞机空中小队,企图消灭丁丁和船长向导三人。然而缪勒与手底下的士兵出现了戏剧性的沟通失误,造成了蚊式飞机痛击友军的行为,把自家的装甲车击毁,错失了机会。丁丁三人拜托了危机,并在次日抵达卡利斯国王的藏身处。





佩特拉(Petra,阿拉伯语:ٱلْبَتْ бا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约旦古城遗址。位于约旦首都安曼南250公里处,隐藏在一条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狭窄的峡谷内。它北通大马士革,南经亚喀巴湾可到印度洋和红海,西面是加沙,东面的沙漠背后是波斯湾。早在公元前 7000 年,佩特拉周边地区就有人居住,纳巴泰人(一支游牧的阿拉伯人)可能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就定居于此,后来成为他们王国的首都。他们通过将佩特拉建立为主要的区域贸易中心,纳巴特王国开始兴盛。公元106年,纳巴特王国被罗马帝国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古城几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周围悬崖绝壁环绕,入口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窄峡谷通道,其赤褐色砂岩高山的色彩闻名。这里的岩石呈褐色、红色、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等。各种不同颜色岩石的扭曲岩层形成了岩石表面的螺旋形和波浪形的颜色曲线。同时,纳巴泰人控制供水的能力导致了沙漠城市的崛起,创造了一片人工绿洲。该地区经常遭受山洪暴发,但考古证据表明,纳巴泰人通过使用水坝、蓄水池和输水管道来控制这些洪水。这些创新为长时间的干旱储存了水,并使这座城市能够通过销售实现繁荣。佩特拉建筑融入了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以及罗马的建筑风格,展示出一个多国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风貌。佩特拉的重要性随着海上贸易路线的出现而下降,并且在 363 年的地震摧毁了许多建筑物之后,除了少数阿拉伯游牧民族外,它已被废弃。直到 1812 年瑞士旅行家约翰·路德维希·伯克哈特 (Johann Ludwig Burckhardt)重新发现它之前,它一直不为世界所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佩特拉描述为“人类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文化财产之一”,并在2007年,佩特拉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佩特拉是约旦的象征,也是约旦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卡利斯国王热情地招呼二人,一番寒暄后,丁丁就询问国王这次政变的缘由以及阿拉伯航空公司背后的情形。国王也如实道出阿航与自己产生的矛盾,并道出了其阿拉伯航空公司背后贩卖奴隶的勾当,以及其幕后操纵的头目——世界富翁戈贡佐拉。丁丁决心要向全世界揭露这个不法勾当,于是请求国王安排自己二人前往麦加进一步调查此事。


三天后,国王如约安排好了一切。正当丁丁和船长准备按照预定搭乘帆船时,被一伙巡逻海岸的巴伯雷尔哨兵发现,逃亡回去给司令部报信。

随后登船不久的二人就遭到敌人派来的蚊式战斗机袭击。丁丁英勇地击落了其中一架,然而船只还是被击沉。两人于是迅速地做好了一只救生筏,抢救出了一些食品,并在划航途中把刚刚被击落的战斗机驾驶员从海中救了起来。这个飞行员的名字叫皮奥特·舒特(piotr在波兰语中应该翻译成Peter彼得),他随后与船长来了次十分友好的会面。





就在此时的一艘豪华游轮“谢赫拉扎德”号上,正在举行着一场由明星和达官贵人参加的化妆舞会,这船只的主人正是戈贡佐拉——也就是拉斯泰波波罗斯。此时他正好接收到缪勒发给他的一则暗语消息,很明显就是报告称成功收拾了丁丁和船长。

此时丁丁、船长和舒特当然还活着。三人正在海上飘荡着。由于缺少食物和饮用水,丁丁打趣说只能学习彭巴尔医生那样的生存之术了。


不一会,船长发现远处有一艘正在航行的船,兴奋过头跌入水里。丁丁灵机一动,向舒特借来一片镜子,通过反射阳光来给这艘船发送闪光信号。结果不曾想冤家路窄,这艘船不是别人,正是拉斯泰波波罗斯的谢赫拉扎德号游艇。拉斯泰波波罗斯作为死敌当然不能救他们上船,本想来个视而不见,不曾想落难的三人还是被船上的客人发现了。拉斯泰波波罗斯最后不得已厚着脸皮把船开过去将他们三人救上游艇。

非常凑巧的是,辣个女人,米兰的夜莺——边卡·卡斯塔菲尔也在这艘游艇上。她热情地上来和丁丁船长打招呼,并向丁丁透露出这艘船的主人名字。然而她还是像上一部《绑架案》在剧院时的那样,记不住船长的名字。阿道克船长也是顺着边卡的话拿了自己的名字开了个玩笑。


阿斯泰波波罗斯为了尽快把丁丁和船长三人驱离游艇,他设法让自己旗下的另一艘货船“拉莫纳”号与自己相遇。于是第二天,丁丁和船长三人就被送到这艘货轮上。

三人刚上船没多久,舒特就被一名船员带走。而丁丁和船长则被带到了一处船员的宿舍舱位反锁在内。不一会,“拉莫纳”号船长带着一瓶酒找到了他们。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此前在《金钳螃蟹贩毒集团》首次出场,阿道克船长的死敌——阿兰·汤普森。

阿兰现在投靠了拉斯泰波波罗斯,鼻孔朝天。他一边对着船长冷嘲热讽,一边威胁着二人要把他们送到瓦德斯达交到缪勒和巴伯雷尔去送死。之后,阿兰留下一瓶威士忌,并把丁丁和船长二人锁在房间内。


当天夜里,船长被舱门外发出的阵阵嘈杂声惊醒。多年的老船员经验让他知道这是整艘船全部停摆,机器声音也没有了。于是他让丁丁合力一起把门撞开。他们出来后发现船首起火,阿兰和众船员已经乘救生艇逃跑。就在两人准备也进行撤离时,听到一群黑人被关在船舱底进行呼救。

丁丁和船长意识到不能丢下他们独自逃跑,于是便携手合作把船上的大火扑灭,并且重新启动船只。幸运女神也在眷顾着他们,一波巨浪一下子把船首的大火扑灭了,而阿道克船长也是重新启动船舶的轮机组,把“拉莫纳”号开走了,反手报复了阿兰。

船长接着准备用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发现舒特昏迷在通讯室地上,房间十分凌乱,通讯电台也被毁坏。舒特随后苏醒了过来,向二人道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这艘船是船首存放了大量的烈性炸药,阿兰想通过大火引爆炸药把整艘船炸毁,一劳永逸地解决三人。现在大火已经扑灭,三人决定齐心协力分工合作,舒特去修理电台,丁丁掌舵,船长前去解救关押的黑人。

尽管刚救出来的黑人对船长产生了点小误会,但是经过解释之后这些准备前往麦加朝圣的黑人就成为了“拉莫纳”号的得力船员。



航行的途中,有一位阿拉伯人驾驶着帆船打着信号要求登上了“拉莫纳”号货船,看来他似乎对这艘船十分熟悉。阿道克船长与其接触后,才了解到此人竟然是贩卖黑奴的中间商。船长十分愤怒,把他轰出船只,并对其大骂了一番。这个阿拉伯商人密谋要报复丁丁和船长。
意识到卡利斯国王口中所说的贩卖黑奴的勾当果真存在,丁丁和船长废了番口舌成功说服了船长的黑人放弃前往麦加朝圣,并改变航向前往吉布堤寻求帮助。




"拉莫纳“号继续按照预定航行航行,在第二天,一架不明侦察飞机两次围绕着”拉莫纳“号进行侦察活动。原来这架飞机是拉斯泰波波罗斯手底下的飞机,他已经了解了丁丁船长夺了”拉莫纳“号并准备曝光他的罪行,于是打算派出军用潜艇击沉船只,连人带真相一起葬身海底。






就在潜艇准备进入战斗位置时,丁丁用望远镜观看飞鱼时,发现了一只潜望镜注视着这里。他大感不妙,立刻报告了船长。三人各就各位,准备应对这次巨大的危机。



船长指挥着掌舵的舒特,不停地发出指令实施规避动作,苦苦支撑。而丁丁不停地发送求救信号,联系到附近海域的一艘美国巡洋舰”洛杉矶“号。



终于,经过了一番紧张激烈的比拼后,美国巡洋舰派出水上弹射飞机先行投掷深水炸弹,成功将U型潜艇逼出水面投降。而潜艇艇长派出蛙人通过水雷引爆“拉莫纳”号的阴谋也没能得逞。三人连同“拉莫纳”号货船终于得救了。
接下来,丁丁和船长会同“洛杉矶”号巡洋舰拦截“谢赫拉扎德”号,准备抓捕拉斯泰波波罗斯。狡猾的他却驾驶着一艘伪装成快艇的小型潜水艇溜走了。虽然头目溜走,丁丁曝光的贩卖黑奴的丑事相继被大肆报导,剩下他的手下全部都难逃法网。


结语:
在《红海鲨鱼》连载时的1956年,已经距离《丁丁在刚果》时的1931年,过去了将近20多年了。彼时忠实的小读者粉丝,现如今也长大成人步入了社会。毫无疑问埃尔热在这部《红海鲨鱼》中,重新令这么多的“老角色”出场,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明显的总结、回顾和怀旧的特点。同时,埃尔热选择了奴隶贸易这个相对比较黑暗的题材在青少年漫画作品中,也有着上述读者年龄层的因素考虑,他一贯希望通过漫画的手法描述一些历史或者时政的故事来带给读者一些更严肃、更具有共鸣的思考。这也成为继上一部《向日葵教授绑架案》之后,又一部更偏成人向的冒险故事。尽管如此,埃尔热也是添加了许多很好的幽默元素来很好地平衡这个黑暗的故事,让小读者不必感受到他们年龄所尚未能承受的压力。也正是基于此,《红海鲨鱼》出色的细节、故事剧情与平衡性,也被许多评论家及读者粉丝视为又一顶峰作品。丁丁和船长通过帮助卡利斯国王复国,拯救了自己免遭阿布达拉的“祸害”,那么下一部作品中丁丁又会重遇哪一位老朋友呢?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