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摘】《上海六千年》

2023-07-17 16:54 作者:硝破  | 我要投稿

(个人学习向的摘录,侵删)

作者: 仲富兰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P68

       古人曾以“吴淞之水震泽来,波涛浩瀚走鸣雷”的诗句,来形容它满载太湖之水滚滚东去的情景。

P70

        明代归有光《水利论》中说:“太湖之广三万六千顷入海之道独有一路,所谓吴淞江者。”

P72

        唐天宝十载(751年)就建立了华亭县,县治即今松江,这是今上海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建置。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格为华亭府,“松江府”作为行政区划地名,显然得名于境内的最大河流—松江。晚近以来,对吴淞江也有诸多赞美,如袁凯《江上看花》写道:“吴淞江上好春风,江上花枝处处同。得似鸳鸯与漓鹕,对对来往锦云中。”余槐青《上海竹枝词》中称:“吴淞江上泊舟齐,潮去潮来浪拍堤。毕竟沟通文化地,一衣带水贯中西。”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P76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浦,濒也。从水,甫声。”“浦”,就是水滨之意。南朝顾野王是吴人,他的《玉篇》释:“浦,水源枝注江海边曰浦。”就是大河的支流口叫作“浦”,由此推断,吴淞江的大支流被叫作“浦”从很早就开始了。

P78

        坊间耳熟能详的洋泾浜原为通往黄浦江的港河,也是上海县设立后城北的一条普通河流,租界时期曾充当英、法租界的界河,1914年租界当局填河拆桥筑路,洋泾浜从此消失,留下了横贯市区东西向的延安路,如今这条路上架起了延安路高架。再如,市区原有一条肇家浜,1958年填浜筑路,是为今日之肇家浜路。位于徐家汇西南,有个漕河泾,漕河泾与古代运送漕粮有关。元代初年,漕粮要运往元大都,常取海道,吴淞江是名副其实的“漕河”,当时一条叫“漕溪”的小河,过蒲汇塘,北连李漎泾,而后通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漕河泾”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全长1.9千米的日晖港也早已填埋成为日晖港地区。此外,还有数不清的小河浜都相继填成了马路,许多古河道的名字也就相继消失了。

P80

        这两条河流在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的血液和充沛的营养,成为支撑上海城市机体不断更新和成长的两条鲜活流动的大动脉。

P82

        两晋之间,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人口大规模向南迁移,大批北方士人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加速了长江中下游的开发。当然,有一利必有一弊,人口的增加,空间的占用,自然也加重了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使长江含沙量增加,长江口泥沙堆积加快,在潮汐的作用下,吴淞江河口开始淤浅变窄。东晋时,入海口在今青浦区东北旧青浦镇西的沪渎,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扬州刺史始兴王刘浚以松江沪渎壅噎不利,拟从武康纻溪开漕谷湖,直出海口100余里,未能实行。唐代中期,河口在今江湾以东,宽达20里,泥沙淤积并不严重,风浪潮流的作用也不强烈,在今青浦区旧青浦兴起青龙镇,成为盛极一时的贸易港口。

        青龙镇,位于今青浦区白鹤镇,唐宋时期是上海最负盛名的港口。青龙镇在唐宋年间商家云集,海船直达,人口稠密,井市繁华,素有“小杭州”之美称。南宋以后,吴淞江因修建长堤和长桥,阻碍了太湖下泄水流,加上下游潮汐往返,致使泥沙沉积,逐渐淤塞,而且屡疏屡塞,难以根治。明初,户部尚书夏原吉《苏松水利疏》云:“吴淞江延袤二百五十余里,广一百五十丈,西接太湖,东通大海,前代屡疏导之。然当潮汐之冲,沙泥淤积,屡浚屡塞,不能经久。自吴江长桥至夏驾浦约一百二十余里。

P83

        那个鼎鼎大名的海瑞主持吴淞江治理时,已经看出“黄浦夺淞”的趋势无法逆转,确定“由黄浦入海”的方针,将苏州河下游改入今道,由主返仆,吴淞江(苏州河)遂成为黄浦江的支流。


【书摘】《上海六千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