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开放大学作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023-02-22 10:01 作者:邹葵  | 我要投稿

        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必经之路。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核武器的威胁,那时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并未给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反而使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

       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主导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富含哲理的话现如今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更在生动实践中开花结果、惠及民生。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旱作栗黍农业的起源中心。这是曾是孕育璀璨文明的摇篮,但时至上世纪50年代,这里却被美国人被描述为人类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由于黄土孔隙度较大、质地疏松、透水性强,具有较高湿陷性,抗冲刷能力差,导致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狂风骤起,尘土蔽日,鸟无栖树,是曾经的黄土高原生态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黄土高原最大的民生问题就是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粮食产量。70年来,党和国家十分关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治理,至2017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较退耕还林还草前的1999年增加了约33%,入黄泥沙减少至每年2亿吨以下。70年的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不断总结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绩与失败教训。上世纪50年代支60年代中期约15年时间,治理措施,键槽梯田是相对单一、片面;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约15年时间,梯田、植树造林和打坝淤地是控制水土流失主要措施;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约20年时间,在系统哲学的思想指导下,平整土地、减少地表流经、缓坡修造梯田发展果业、实施节水灌溉、坡面植树造林、沟道打坝淤地等多种措施并举,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纵观新中国70年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历史,从曾经的鸟无栖树,到今天的65%植被覆盖率,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科学判断形式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习主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突破,是在更高层次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趋势。


开放大学作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