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无意识,符号化,符号化的剩余,主体化与去主体化同一的条件
还是那个“羊”的例子。 人看到羊,通过语音和文字的方式将“羊”这个事物符号化为【羊】,并以记忆(某种可以保存的形式)保存于大脑里,有待下一次相对更直接的从主体侧提取出来——与必须与客体会合才可化为某种认识的过程相比。 这里有几个问题: 1.主体在初次看见“羊”和对“羊”的符号化是绝对不可能完备的。 因为一方面他无法将眼前具体的“羊”的所有细节全部经过符号化来表述出来 另一方面假如他真的把眼前具体的“羊”完全符号化,那么其他具体的“羊”可能就无法获得【羊】这个符号指代。 那么答案很明显,人类的符号化只能提取事物的共性,然后变成某种可以储存和提取的信息被主体所运用。 2. 当主体对具体客体的符号化到达一定阶段,便会发现仅有单字和单音节的符号无法描述很细致的东西,因此他们构建了一套语法体系,使得他们去更好的符号化事物,进而帮助他们去参与生产实践。 符号的产生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单音节/单字—词语——主谓宾(代指主体和客体的主被动关系)—时态和修饰词(定语,状语,补语)。 必须明确,这一套符号的演变以及使用方式的变化过程,是语用学得以构建的基础。 3. 届于主体对事物的把握只能提取其共性,因此当用【羊】来指代一切具体的“羊”的时候,也必然只能作为一个拟制的模板{羊}而存在。那么就会导致,不同具体的“羊”之间是有差异的,当用【羊】来指代这些不同的“羊”不够有效。那么必须用其他的方式来更好描述眼前这个具体的羊,最简单的就是定语,“短腿的羊”“公羊”“母羊”“眼睛瞎了的羊”。 但尽管如此,这种对眼前事物的描述同样是不可能完备的,因为你总可以一直符号化下去,最后就变成“前腿包含三十万五千三百六四根毛,后腿具有……眼睛因为被我戳到而瞎掉的已经产了三十六只小羊的母羊…”。 如果你要中断这个符号化的过程,直接用【羊】来指代,那你已经默认“主体用符号去描述事物的尝试是失败的,它终将变成一种暴力”,而这必然导致符号化的剩余。 3. 下面说意识以及无意识和符号化的剩余的关系。 当人大脑中已经预先储存很多符号以及范式以后,人类的智性就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智性的提升实质上就是人类意识的发生,而描述和探究该过程的就是意识的发生学。 人类意识的发生经过了黑格尔存有论的几个阶段“存在-无-定在-变化”,其抽象能力越来越强,对于对象的把握也从可以由感性直观的客体表象,到客体的得以呈现的机制,到自己与客体的关系,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等等。 但是不管怎么样,此时所说的意识都依赖于主体参与对世界的符号化的过程。但是对世界的符号化总有剩余,那么就代表着,人类通过单向度的认识把握到的世界永远是片面的,因为他必然性的对“具体”亦即【特殊性】的位面进行了否定。 4. 那么是否有对抗这种符号系统对具体事物否定的东西呢? 那就是无意识,通过弗洛伊德的提出得以专题化的讨论,而精神分析某种意义上就是将无意识过程符号化的尝试。 无意识从弗洛伊德发展到拉康,在拉康那里得到了正名。就是因为拉康将语言学与传统精分结合的方式使得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蕴含的内核得以以另一种理论的方式呈现,反过来证明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理论的价值。 前面说了,符号系统会对事物进行必然性的否定,而对抗这种否定(对否定的否定)的就是无意识。那无意识从何而来呢?经过理论家们的讨论,重新把握和贯彻辩证法思想以后有了答案。 5. 意识只是无意识的一个呈现方式,是符号系统对主体进行阉割和压抑以后必然自发产生的事物,只是比无意识更先被理论家讨论所以才拥有了优先的地位,但从发生学来说,先是有无意识,然后无意识经过符号学阉割产生了意识。 那么其实答案也很明显了,那符号化的剩余就代表着符号系统阉割无意识尝试的失败。 而主体性其实就代表了符号系统和无意识对抗的一个界面,是他们二者互相包容但又一直对抗而产生的【缝】,是一种既否定无意识又否定代表理性的符号系统的更加强烈的否定性。所以正如某人所说,“绝对否定性其实就是主体性”。 6. 在我的理解中,去主体化某种意义上就是主体要意识到具备主体性的自己是这个【缝】,并奋然选择能动的成为这个【缝】的过程。 以及后面那个奋然成为【缝】的去主体化过程,必然是主体对其主体性进行反思的前提下的——即也完成了对自己主体性的否定。是比主体否定客体更加否定的姿态,因此才使得它成为了绝对否定性,而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主体性对其自身的否定。 尽管此前的主体性和后面的主体性的否定性烈度和对象不一定一致,但由于其实质都是【主体性】涌现其自身的过程,因此达成了一种符号上的同一——而这也是符合辩证法的。 补充: 1. 近期根据个人的实践经验,发现了另一个真相——即去主体化和主体化的过程是不可能被分割的,而这种不可分割性必然地会增大主体陷入倒错的可能性。 如果要较为完备的去描述去主体化的过程,那关键就在于需要将【去主体化】本身也作为对象去否定——主体作为【缝】敞开世界,但是又作为【缝】溶解于这个世界,为了维持其【主体性】,主体选择了【去主体化】,而【去主体化】不可避免的受原初创伤(如果有这个名词的话)的影响,那么【去主体化】会必然性的会变成倒错,并在某一个被主体建构的时间节点表象化(变为现象)。 2. 为了去避免倒错,或者说从倒错中重新回到【缝】的位置,继续卡在那个位置。那么必然性的需要从【主体间性】来回溯性的把握自身——即从其他主体的视角去把握自身和自身将世界符号化的姿态。 这可能将使得主体从倒错的二阶享乐中得以回溯性的再越过一阶享乐回到【原初】。这个过程代表着一种主体再一次直面自己欲望的勇气,会导向一种积极穿越幻想的姿态——即“我”可以无限次的陷入倒错,但是【我】不会崩解,【我】会再一次归来,以一种更完整的【我】的姿态显现,而【我】得以显现以后,“我”将无需再对【我】进行任何不必要的符号化。 (景歆然 纯个人意淫,仅用于学习总结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