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电源测试看后PC DIY时代电源的选择

最近PC DIY圈的电源成了一个热话题,我这种凉UP当然要上赶着凑个热闹,从对某UP多个电源实用场景测试(实测视频列表)的情况来看,方案老、生产年限早的电源产品多数不能过测,内里的本质原因其他UP也说的很明白,就是欠压保护了,或者更直白的说就是负载峰值的时候电源12V电压压降超过intel2.x标准了。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无非以下几个:
一是电源设计方案老、电源设计方案做了cost down或者电源使用年限较长导致元器件老化;
二是在现有半导体技术水平下,各家为了提升性能只能靠堆规模、提功率,但是为了符合zzzq或者说为了商业宣传效率,对于各配件,尤其是显卡和CPU的功率标称均选择只标称固定负载下的平均功率,而不标注峰值、最大功率值这种参数(其实硬盘很多年前就不标注启动电流和启动功率了);
三是一般用户(指对计算机原理、数字电路原理不了解的用户)在选择电源时,往往会习惯于根据设备厂商对配件的标称功率进行简单合计后再加上一定量的冗余来估算总功率,从而确定电源功率。
这就造成了一个标称185瓦的cpu加上一个标称355瓦的显卡用标称额定650瓦电源带不动的现象,基于现在这种情况,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和总结,我觉得大概电源功率的选择需要改变一下估算方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针对无显卡或者仅配备标称功率200瓦以下独立显卡的电脑,原有的标称功率之和*1.2=电源功率的公式应该仍然适用;
二、针对使用具备手动超频功能的CPU(Intel的k、kf系列,amd的x系列)和标称功率250瓦以上的显卡,按照(标称功率之和*1.5)*1.2=电源功率的公式进行估算后再选择电源比较妥当;
也许有人看到第二个计算公式会觉得我在制造所谓的电源功率焦虑,但实际情况是我在这么说还是厂家已经这么做了呢?咱们把intel的ATX3.0规范手册看过以后就知道,按照ATX3.0规范的要求,那么不符合这一规范的电源产品就要在峰值功率和负载压降偏移标准上打折扣,在这个情况下,我觉得按照资本逐利的原则,厂家一定会把不符合ATX3.0规范的电源给标定成额定功率更高,冗余功率更少的大功率电源产品,然后以较低的售价来冲中低端市场占有率并建立市场口碑。然后把符合ATX3.0规范(也可能只是部分符合)的电源定位到市场中高端产品,标一个较高的价格以建立品牌形象。这样运作一段时间以后,必然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完全符合intel ATX 3.0标准的电源会因为成本高,额定功率低,无法和那些不符合标准的老规范电源竞争,又相对部分符合ATX3.0标准的电源没有成本优势,最终被市场淘汰。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则只能在一堆烂苹果里选几个不是那么烂的烂苹果来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