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临潼零口汉墓清理简报
陕西临潼零口汉墓清理简报
《文博》 2004年0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1994年10月一1995年12月期间配合临潼一渭南高速公路修建工程而抢救性发掘的陕西省临潼县零口村遗址,以其第二期遗存即零口文化遗存而受到学界重视气该遗址还清理出汉代墓葬4座,编号为Ml、M2、M5、M6,前两座保存较好但墓道大部在探方之外故未能全部清理,后两座发现时已被严重破坏。现将这4座汉墓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4座墓按其形制分3类。
第一类 竖穴、斜坡墓道土洞室墓。1座。
M5,发现于T6®层表,口部距地表16厘米,打破M6。墓东西向,方向254°,由墓道和墓室组成,二者等宽。墓道位于墓室的西边,长方形、直壁、竖穴、斜坡底,水平长230、斜坡长238、宽76、口深16、残深54-110厘米。墓室为长方形土洞,顶部形状不清,长300、宽78、残高130厘米。该墓被严重破坏,未见随葬品(图一)。
第二类竖穴、斜坡墓道砖室墓。1座。
M6,发现于T6©层表,口部距地表16厘米,被M5打破。墓东西向,方向282°,由墓道、墓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室的西边,窄于墓室,长方形直壁、竖穴、斜坡底,水平长310、斜坡长334、宽80、深60-154厘米。墓室长方形,长270、宽120、残深160厘米。破坏严重,朽棺木、朽骨、残墓砖散乱互混,残砖宽18、厚6.7厘米,墓壁上可见条形砖错缝平砌痕迹。出2五铢2枚(图二)。
第三类斜坡墓道砖室墓两座,分两型:
A型1座。Ml,斜坡墓道甬道砖券室墓。发现于Tl、T2北部,口布局地表50厘米。墓东西向,方向280°,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位于甬道西边,因在探方外未清理,其形状大小尺寸不清,由甬道形状推测可能为斜坡底。甬道位于墓道东边墓室西边,斜坡、土洞、拱顶,长300、宽90、高170厘米。墓室位于甬道东边,为长方形直壁、竖穴砖券墓室。竖穴口部长470、宽248,深520厘米;墓室长456、宽186,高180厘米。墓室用长条形砖错缝铺底,南、北、东三壁用长条形砖平砌。15层起子母砖起券,共19排,每排72块。条形砖长36、宽18、厚6.1厘米。子母砖长26、宽22、厚3-5.5厘米。砖封门位于甬道西口,长条形砖平砌(图三)。随葬品有陶罐13件,陶壶3件,陶仓5件,陶奁1件,陶盒4件,薰炉1件,陶鼎2件,陶盆1件,陶甑1件,铁釜1件,铁匕1件(残),铁剑1件(残),铜镜1面,五铢202枚,带钩1件,弩机1件(残),铜饰1件,装饰品1件(残),玉璜1件(残),石圭1件等共246件。另有柿蒂和泡钉数件,均残碎不堪(图四)。
B型1座。M2,斜坡墓道、带过洞和天井、砖券墓室,发现于T4。表,墓道口据地表50厘米。墓东西向,方向285°,由墓道、过洞、天顶、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在墓室西边,大部处于探方外,加上工程施工影响,古未清理。探方内可见墓道长0.5、宽0.85米。据过洞、天顶推测墓道为斜坡底。过洞位于天井西边,斜坡拱顶,坡长170、直线长160、宽82、高150厘米。天顶位于过洞和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斜坡底底,上口长230、宽70、斜坡长240、深4.60-5.00厘米。墓室深500厘米,长方形转券墓室,拱顶。长370、宽140、高140厘米。用长条形砖平铺底,南、北、东三壁长条形砖错缝平砌,第15层起楔形砖和条形砖起券。砖封门,条形砖平砌7层(图五)。随葬品有陶罐7件、陶壶3件、陶仓2件、陶盒2件、陶盆1件、陶甑1件、陶奁1件、泥灶1件(已碎末采集),铁釜1件、铁灯1件(残)、铁剑1把(残)、铜镜1件(残)、带钩1件、五铢17枚等共40件器物,(图六)。
葬具Ml、M2墓室内北部置一墓棺,已朽成灰粉,MI的木棺可见长86、西宽0.7、东宽0.6米,高和厚不清。M2的木棺可见长1.90、西宽0.6、东宽0.5厚0.06米。M6的墓室可见朽棺木碎渣。
葬式骨骼已朽成粉°M1、M2为仰身直肢,头向西。M2为男性。其余均不清。
二 随葬品
随葬品有陶器、铁器、铜器、石器、玉器、货币和其它种类,共287件。其中货币221件。
(一)陶器48件。有罐、仓、壶、鼎、奁、薰炉、盒、盆、增等。分泥质灰陶和釉陶两种,以釉陶为主。
罐18件。多数为泥质灰陶,釉陶仅5件。分六型。
A型5件。均泥质红陶胎,酱黄色釉。双唇,束颈、圆肩、鼓腹、底微凹、肩部饰一道或两道凹弦纹。分两亚型;
Aa型3件。敞口,下腹斜直,肩部饰一道凹弦纹。标本M2:4,通高11.8、口径7.0、腹径14.2、底径7.8厘米(图7,8)。
Ab型2件。侈口,下腹微内凹,肩部饰两道凹弦纹。标本M2:5,通高12.9、口径6.8、腹径14.6、底径7.8厘米(图7,12;图板325)
B型3件。均泥质灰陶。侈口,平沿,尖唇,束颈,鼓腹,凹底。分三亚型:
Ba型1件。口径略大于底径,圆肩,腹下部斜弧内收。标本Ml:11,肩饰一道凹弦纹。通高17.6,口径12.0、腹径24.4、底径11.2厘米(图8,5;图板326)。
Bb型1件。口径小于底径,肩较I式略鼓,下腹斜直,底微凹。标本MI:12,肩饰两道凹弦纹,其间饰竖波浪形划纹。通高20.8、口径12.0、腹径24.8、底径13.6厘米(图8,4;图板327)0
Be型1件。口径大于底径,肩略鼓,下腹部弧形内凹。标本Ml:13,肩饰两道凹弦纹。通高20.4、口径11.6、腹径23.6、底径12.8厘米(图8,11;图板328)0
C型6件。均泥质灰陶。口径大于底径,平折沿,方唇,侈口,束径,鼓腹,凹底,下腹斜直。标本Ml:8,肩饰两组凹弦纹。通高12.8、口径8.2、腹径14.8、底径6.2厘米(图7,10)。
D型1件。标本Ml:1,泥质灰陶。口径小于底径,敞口,平折沿,方唇,束颈,肩微鼓,下腹弧形内凹,平底。肩部饰两道凹弦纹,其间饰六组指甲纹。腹部饰两道凹弦纹。通高34.8、口径18.6、腹径38.4、底径19.8厘米(图8,7)。
E型1件。标本Ml:2,泥质灰陶。外卷弧沿,尖唇,束颈,鼓肩,鼓腹,腹下部斜直。平底。肩部有两道凹弦纹,其间饰连环纹。弦纹之上饰斜方格纹。通高42、口径25、腹径52.8、底径22.4厘米(图8,3)。
F型1件。泥质灰陶。侈口,方唇,细颈,鼓腹,凹底,最大径在腹的中下部。标本M2:7,肩部饰两组凹弦纹。通高136、口径76、腹径168、底径120厘米(图8,10;图板329)。
釜2件。均泥质灰陶。矮领,鼓腹,肩部有对称的竖条型凸饰。分两型:
A型1件。圆唇,口微敛,下腹弧形内凹,凹底。腹中部有一道凸棱。标本Ml:4,高66、口径58、底径30厘米(图7,4)。
B型1件。方唇,侈口,圆鼓腹,下腹斜弧内收,腹中部一道凹弦纹。标本M2:6,高6.8、口径5.2、底径3.2厘米(图7,2)。
壶6件。均泥质红陶胎,表饰酱黄色釉。盘状口,细颈,留肩,鼓腹或圆腹,假圏足,平底,肩部饰对称的铺首衔环。分三型:
A型2件。口微敛,方唇,束颈,鼓腹,假圈足较高,最大径在腹中部。标本M2:8,肩部饰两道凸弦纹,其间刻饰连续的花草、仙禽和铺首衔环。通高36.0、口径12.8、腹径27.6、底径15.6厘米(图9,4:图板330)。
B型3件。直口,方唇,束颈较A型粗短,假圈足较A型低矮,肩饰两道凹弦纹,’其间有对称的铺首衔环。标本Ml:26,通高33.2、口径13.2、腹径29.2、底径16.0厘米(图9,9,图板331)。
C型1件。近敞口,方唇,颈部近筒状,较B型粗长,圆鼓腹,假圈足较矮,肩上部饰一道凹弦纹,其下有对称的铺首衔环。标本M2:10,通高304、口径132、腹径256、148厘米(图9,3:图板332)。
仓7件。均泥质红陶胎,器表饰酱黄釉。口有唇,伞状顶,有瓦棱,筒状腹,平底,下有三兽形足。分两型:
A型3件。伞状顶,微出檐,有瓦棱,分三亚型:
Aa型1件。圆唇,上下粗细近等,腹壁直,三兽形足较矮,钵型盖,盖顶有瓦棱。器顶部瓦棱间有横纹。腹的上下部各饰一道凹弦纹。标本M2:11,通高32.0、肩径16.0、
15.6、足高3.2厘米(图9,6;图板333)。
Ab型1件。平唇,筒腹上粗下细,腹壁斜直。三兽形足略高。器身较瘦,腹上部、下部各饰两道、三道凹弦纹,标本M2:12,通高32.0、肩径16.6、底径15.0、足高3.6厘米(图9,8;图板334)。
Ac型1件。圆唇,三兽形足较矮。器身上粗下细,较Ab型粗壮,腹的上、中、下部各饰一组凹弦纹。标本Ml:20,通高40.0、肩径23.6、 底径20.0、足高3.2厘米(图9,2;图板335)
B型4件。平唇,腹中部略内凹,三兽形足略高。腹的上下部各饰一组凹弦纹。标本Ml:22,口径7.6、 肩径16.4、腹径14.8、底径15.9、通高30.4、足高3.8厘米(图9,5)。
鼎2件。均泥质红陶胎,表饰黄酱色釉。分两型:
A型1件。钵形盖,上有四乳状扭。敛口,子母口沿,尖圆唇。浅腹,中部饰一道凹弦纹。双竖耳甚外撇。平底,三蹄形足刮削而出,足外表可见刮削痕迹。标本Ml:28,通高15.6、口径16.4、腹深7.2厘米(图8,9;图板336)。
B型1件。钵形盖,上有三乳状扭。敛口,尖圆唇,子母口沿。深腹,上饰一道凹弦纹。双竖耳外撇,耳沿平,有圆形孔。圜底,下有三蹄形足。Ml:29,通高16.8、口径16.4、腹深8.8厘米(图8,1;图板337)。
盒6件。均泥质红陶胎,表饰酱黄色釉。钵形盖,敛口,子母口沿,圆鼓腹。分两型:
A型4件。盖顶有矮圈足,圆唇,底微凹。标本Ml:17,通高12.8、口径15.2、底径36厘米(图8,8;图板338)。
B型2件。盖顶、器底均有矮圈足,平唇,平底。标本M2:13,通高12.0、口径17.2、底径7.6厘米(图8,6)。
奁2件。泥质红陶胎,表饰黄酱色或灰酱色釉。博山形盖,筒状身,平底,三个人形足。分两型:
A型1件。标本M2:18,直口,园唇,腹壁微斜直,口略大于底。盖缘尖圆,盖于山漫间有鹿等动物。腹中部浅浮雕连续的山漫和花草。通高27.2、口径21.6、底径20.0厘米(图9,1)。
B型1件。标本Ml:31,敞口,直壁,斜方唇。盖缘方直,盖于山漫间有草,飞鸟三只,狗一只,豹一只及豹赶羊等图案。通高28、口径22.0、底径20.4厘米(图9,7;图板339)。
薰炉1件。标本Ml:30,泥质红陶胎,器表饰酱釉,座呈圆盘形,柱形柄较细高。器身敛口,尖圆唇,子母口沿,圆鼓腹。博山形顶,上有18孔。通高16.8、底座直经20.0厘米(图8,2;图板340)。
陶盆2件。均泥质灰陶小型盆。平沿,折腹,平底。分两型:
A型1件。标本M2:16,尖圆唇,直口,上腹微弧,下腹斜直,腹中部微折。通高6.0、口径12.0、底径7.8厘米(图7,5,图板341)。
B型1件。标本Ml:14,方唇,侈口。折腹,上腹较直,下腹弧形内凹。通高4.6、口径94、底径4.0厘米(图7,6)。
陶甑2件。均泥质灰陶。平沿,敞口,方唇,上腹饰一周指甲纹。分两型:
A型1件。标本Ml:15,沿较薄,腹壁微弧近直,底微凹,底有五孔,器身略痩高。通高7.6、口径9.2、底径3.0厘米(图7,7)。
B型1件。标本M2:15,沿较厚,方唇,腹壁斜弧内收,平底,底有七孔,器身较胖。通高7.4、口径8.8、底径3.4厘米(图7,9)。
泥丕2件。白灰色亚粘土,圆柱形。标本Ml:37、高5.5、直径7.5厘米。标本Ml:3.6,高6.5、直径10.5厘米。
泥灶1件。表M2:24,泥质未烧,已碎未采集。可见平面长方形,上有两穴,右穴放置铁釜M2:17,灶的右端有陶釜M2:60残长28、残宽12厘米(图六)。
铜器5件。有带钩、弩机、衔镰、当卢、柿蒂形棺饰等。
带钩2件。琵琶形,蛇首形钩手,背部中间有圆形扭柱和圆扭。标本Ml:43,长9.5厘米,标本M2:22,长9.8厘米(图10,2)。
衔镰1件。衔为两接连成,每节两端成环形相互咬住,镰全身弯曲成S型。标本Ml:41,衔长7.6、镰长7.0厘米(图10,1)。
当卢1件。呈琵琶形,背面有两个桥形钮。标本Ml:41,长89,宽05-18厘米(图10,3)
弩机1件。锈残,可见弩机枢。
柿蒂形棺饰数件。皆残。出土多与泡连在一起。柿蒂中部可见有一穿。
铁器6件。多数锈残。有釜、匕、剑、灯等。
釜2件。直口,方唇,矮领、圆鼓腹,小平底。分两型:
A型1件。标本Ml:33,腹部饰两道凸弦纹,下腹部斜直内收。高8.3、口径8.6、底径4.6厘米(图7,3)。
B型1件。标本M2:17,通体素面,器身较瘦,下腹部弧形内收甚,底较小。高8.4,11、径7.1、底径4.2厘米(图7,1)。
铁器中还有铁匕、铁灯各1件、铁剑2件,均锈残,难以祥述,从略。
石器1件。标本Ml:40,石圭,铝土质页岩,长12.0、宽3.5、厚0.3厘米(图7,11)。
石器1件。标本Ml:32,玉璜,乳白玉,长3.4、厚0.3厘米(图10,4)。
铜镜2面。标本Ml:34,四乳四虺纹镜。圆形,圆扭,圆座。座外四乳间饰四虺。直径9.0、沿宽0.9、缘厚5.5厘米(图11,1)。标本M2:20,日光镜。圆形,圆扭,圆座。座外饰八内向莲弧纹,之外两周射线纹之间有铭文带,铭文右旋,仅有光、天、下三字,字与字之间填以或“矿饰。宽平素边。直径7.4、沿宽0.7、缘厚0.3厘米(图11,2)。
货币 219枚。均五铢,分两型:
A型16枚,直径2.5,郭宽0.1,郭厚0.15,重34克左右。正方形穿,穿径1.0厘米。穿之左右篆有“五铢”二字。五字中间两笔较直。铢字的金字头近镰状,铢字头方折(图12,1、2、3)。
B型203枚,直径2.5-2.6厘米,以2.5厘米者为多,郭宽0.1-0.15、郭厚0.15、肉厚0.1厘米,重35克左右。正方形穿,穿经10.0-11.0厘米,以11.0厘米为多。五字中间两笔交腹弯曲,与其上下两横相交近直角。铢字的金字头近镰状,铢字头方折(图12,4-9)。
在墓室底部西北角有一长32.0、宽22.0、厚约2.0厘米的垫土,较规正,其上有一小型动物骨架,已朽成骨粉,无法辨认是何种动物。
三 讨论与结语
零口遗址4座汉墓祥见表(见下页)°M1、M2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前者带甬道,后者有天井,类似的形制在西安附近西汉中晚期均有发现®气随葬品以釉陶为主,器物组合为鼎、壶、盒、奁、仓、罐;盆、甑等或壶、仓、联、盒、罐;盆、甑等。同类器物在西安附近西汉中晚期墓葬中多有出土。壶为盘状口、短颈、鼓腹、矮假圈足,与西安北郊枣园A、B型相近气仓伞形顶,有瓦棱,筒状腹,三兽形足,与西安未央区房地产开发公司的A型%西安北郊清门的B型®相近;盒与西安北郊枣园B型、西安市未央区房地产开发公司的A型相近气薰炉与未央区房地产公司的同类器物相同:奁与西安北郊枣园II式、咸阳织布厂I%H式相近;I、II型五铢与洛阳烧沟的I、□型相类似%铜镜出有日光镜和四乳四虺镜。据此,Ml、M2两座墓的时代为西汉晚期。M2出土的F型陶罐M2:7,泥质灰陶,侈口,方唇,束颈,圆肩,鼓腹,凹底,腹较矮。肩部和上腹部各饰一道凹弦纹。这件器物与西安附近发现的同类器物有明显有别。如西汉早期后段陈请士墓®的M170:15为敞口,下腹部斜弧内收较甚,底较小,未见凹弦纹而与零口的M2:7不同;咸阳机场陵照导航台东汉墓®的M4:5、1、2为盘口、素面、肩部不鼓,与零口的M2:7的侈口,道凹弦纹、肩部略鼓不同;洛阳烧沟三型三式的M147:13为平沿、尖唇、肩不鼓、下腹部近直、底较大、腹较矮、无凹弦纹等与零口M22:7明显不同。由于这件器物与西汉早期和东汉的同类器物均有区别,且与M2其它器物如壶、仓、奁、盒、罐、盆、甑同出,也应属西汉晚期器物组合之一。其与西汉早期、东汉的同类器物之间的演变关系尚待更多资料进一步研究。M5、M6两座墓为竖穴、直壁、斜坡墓道。前者为土洞室,后者为砖室,与咸阳织布厂的第一类m式、第三类I式相近似。M6出土两枚11型五铢。在无其它断代依据的情况下,据其形制和仅有的两枚□型五铢,暂将其归入西汉晚期。M6的方向为282。,处于Ml(280°)与M2(285°)之间而极为接近,三座墓都是砖室墓,墓道都是斜坡底,同出H型五铢。则M6或有可能与Ml,M2同期。M5打破M6,墓向(254°)也不相同,可能略晚于其它三座墓。
执笔:周春茂阎毓民绘图:孙太伦董补顺
附记:参加发掘、整理工作的有周春茂、阎毓民、董补顺、何存礼、郝顺利,工作辻程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大力协助,本文得到侯宁彬、马志军、孙铁山同志的带助,在此诚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