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防疫管理策略
最近新冠疫情貌似偃旗息鼓,但是平静的河面下还是有暗流涌动,尤其校园等人群密集场所更是一个潜在的问题点,校园人流密度大,人口流动度低,一旦发生疫情,校方将会面临前所未有、来自各方面压力。因此学校将校内人员、访客进出、人员登记作为确保校园安全的关键。高校对于校园出入口的管理,在这几年的疫情洗礼中重视程度逐年上升,也采取了各种防控措施,采取人防或技防的手段对校园人员进出进行管控,几年过去后不管是人防还是技防都会出现管理方式松散,监管不力等因素,由此也出现了很多安全漏洞,大量的内部人员和外部访客在不同时间进出不同的场所,此种现象给管理方和用户都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虽然在疫情环境下,但也不意味着校园管理必须是一刀切的、生硬的管理模式。如果想要实现人性化管理,同时又要响应国家动态清零政策,那么如何通过控制师生进出,有效防止外来人员输入,实时掌控校园人员、区域状态、异常情况,无死角、无遗漏的追溯追溯等各个关键环节来打造完整的管理闭环,为当前高校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高校,校门作为安全防护的第一道防线,在该处对进出人员进行有效的进出监管和信息记录是进行安全防范的关键。同时各种人员进校出校需求,也增加了很多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访客人员安全管理和内部人员管理更是高校管理的重点。传统的管理,以纸张登记手段为主,存在如下弊端:
师生进出校
出校资格要求高:严控期内,出校申请要求较高,要提供的信息项较多,需避免学生多次重复跑动
申请流程多样化:不同人员、不同理由、不同时长的出校申请,需要不同的审批流程,降低风险、责任界定。
校资格辨别难:校门安保人员难以辨别人员的出校资格,常规需要依赖纸质进行登记和证明,工作流程不严谨、工作效率低。
访客进出校
入校资格要求高:随着疫情加重,需要提交材料也相应较多。不满足条件的访客不能及时知晓,或不能与安保人员放行标准达成一致,到校之后容易产生矛盾
现场核查繁琐繁琐:入校人员需测温、审核健康码、核酸检测、行程验证等,安保人为的核查工作,准确度难以保证,不能有效确保来访人员身份状态
入校记录不准确:传统管理校外到访人员,需现场门卫电话确认,来访人员经一系列核查后需手动登记。纸质登记无法提供精确的记录,事后梳理困难。
异常情况感知慢:
通过纸质记录,无法感知可能存在的风险,更无法进行及时的预警,当发生事情时行为轨迹的追溯难。
师生、访客等个人人员的校内轨迹记录
如人工管理校内各场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最终效果不理想,无法进行快速完整的数据追溯。
在校园出入管理方面威尔数据采用人防技防结合的手法,人防协助技防,技防赋能人防的理念开发出了统一身份识别平台平台,系统涵盖身份证识别、访客预约审批、访客登记、每日来访数据终端、师生请假进出等模块,方案包含门禁、通道闸机可视化进出出入大屏,是一套高度集成全方位进出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可通过校内二维码方案,形成有效的校内轨迹记录,从而满足于高校的疫情期间安全、人性化的管理需求。

通过师生进出管理系统,实现师生的出入记录,学生移动端提出离校申请,填写返校时间,身体状况,目的地,上传文件等,学校对个人疫情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离校日期,审批同意后,方可出校,超时未归及时接收预警。同时建立不同的审批流,来满足学校各类的申请需求,帮助学校在简化审批流程的同时,实现精细化管理
通过使用智能访客系统,可以安全可靠地进行来访人员管理。访客系统移动端为H5,可部署在公众号、服务号、企业微信、钉钉、学校APP等,支持单点登录。

移动端访客预约的时候会自动弹出到校须知,入校需要哪些材料。来访人员提出申请,填写相应信息,健康码、核酸检测、行程验证等信息,校方进行申请审批。审批同意后,通过推送方式通知各方结果,同时生成入校凭证,校内邀请的访客可通过短信向访客发送动态二维码链接。或者终端现场登记:访客现场到校,通过在智能终端人证比对,比对成功后进行访客预约登记,若需审批,在终端可实时收到审批结果。通过对接山东省健康码和国康码,来实现严格的身份识别应用,模糊管理、精细管理均能应对。通过智能访客系统不仅可以保障高校的安全,更可以提高高校的电子化访客登记水平和形象。

通过二维码场所方案,有效解决校内场所无记录,人工管理校内各场所投入大,专业识别设备资金投入过高等问题。
通过人员轨迹记录,有效追溯人员行为轨迹,同时提供时空伴随者名单,极大的方便了学校的流调工作
通过校园出入监控大屏,人员活动轨迹、测温及记录,高温预警,未归检测,未归预警等信息清晰呈现,一目了然。

现如今的后疫情时代,对校园的管理也在不断放宽,但是疫情从未远去,我们需要将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下来,做到人防和技防合一更加全面地管控校园的进出,进一步调整优化校园检测策略。增强校园疫情防控能力,多方协同防范疫情输入和扩散风险,第一时间发现、救治和管理感染者,控制校内聚集性疫情。做好师生健康监测,加强师生健康监测,师生入校时测量体温,发现发热症状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的师生,不得带病到校工作和学习。会同社区开展师生中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及时建档立卡,开展健康管理。中小学校、幼儿园落实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等,提高疾病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