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飞机事物设定】BTU-32“共和”MK.I中型坦克
历史背景↓
在坦克首次出现于战争中之后,随着技术和战术的发展,坦克的火力、防护、机动均处于全面提升中,为满足新时代对坦克作战能力的更高要求,北方机械厂于1930年立项新型中型坦克的研发工作,该项目代号为142M工程,由该单位高级设计师陈裕良主持。
经过逾两年的设计、论证与实验,该项目成果最终定型,并于1932年11月27日起开始服役,军方将其命名为BTU-32中型坦克,为便于识别与表述,该型坦克获得“共和”的代号。在该坦克投产服役的初期,其凭借强大的火力、良好的操作性维护性等诸多优点,在全军获得极为出色的评价。
由于该型坦克的优秀性能在全军得到公认,军方在其服役后很快便向其研制单位下达订单,要求在其基础上开发进一步改进的产品,要求装甲防护和机动性均有所提高,火力则在基本维持原水平的基础上可小幅度削弱。自此“共和”坦克车族开启了为期近十年的迭代革新历史,而BTU-32则成为这一车族的第一代,因此又被称为“共和”MK.I中型坦克。在40年代早期时,“共和”坦克车族的设计思想已走向僵化,作战效能的发展也随之走入瓶颈,并最终由于难以满足更新时代的需要而遭到淘汰。
BTU-32中型坦克的生产从1932年持续到1936年,总产量为260辆,随着同车族更加先进且强大产品的出现,该型坦克于1941年退出一线部队,并以预备役装备的身份继续存在,最终于1948年正式退役并除名,从此正式完成历史使命。
各年产量:1932年18辆,1933年64辆,1934年95辆,1935年46辆,1936年37辆。
尺寸与重量↓
全长:6 581.4毫米
车体长:6 581.4毫米
车体基长:6 002.3毫米
总宽:2 630.0毫米
车体基宽:1 500.0毫米
履带宽:450.0毫米
离地间隙:400.0毫米
车体基高:1 252.1毫米
车体高:1 652.1毫米
火线高:2 046.0毫米
炮塔顶部高:2 412.2毫米
主体部分高:2 412.2毫米
整体总高:2 979.2毫米
炮塔基长:1 923.3毫米
炮塔总长:2 154.0毫米
炮塔基宽:1 625.5毫米
炮塔总宽:1 725.5毫米
炮塔基高:750.5毫米
炮塔座圈直径:1 500.0毫米
战斗全重:约20吨
乘员:3人(驾驶员、炮手/车长、装填手)
机动性↓
发动机:1台人民机械动力厂VH180/32型V8汽油发动机
发动机排气量:25.0升
最大功率:134.2千瓦(180马力)
单位功率:约9马力/吨
最大扭矩:630牛米
单位扭矩:约32牛米/吨
最大转速:2200转/分钟
怠速转速:500转/分钟
驱动模式:后置后驱
档位分布:4前1后(-3+3+9+15+22千米/小时)
最大前进速度:22千米/小时
最大后退速度:3千米/小时
额定越野速度:12千米/小时
理论极速刹车距离:约6米
过垂直墙高:约0.5米
越壕宽:约2.5米
额定爬坡度:25度
燃油量:470升
最大油耗:75升/小时
公路行程:250千米
越野行程:95千米
装甲防护↓
车体前部:30毫米15度——20毫米75度——30毫米25度(由上至下)
车体两侧:25毫米0度——25毫米0度(由上至下)
车体后部:20毫米70度——25毫米0度——20毫米80度(由上至下)
车体底部:10毫米
车体顶部:10毫米
车体舱门:10毫米
挡泥板:10毫米
侧裙甲:13毫米0度
车体内隔段:5毫米
驾驶员观察孔:40毫米0度——20毫米15度【防弹玻璃】(由外至内)
车体装甲制造工艺:轧制均质钢装甲
车体装甲连接工艺:焊接
炮塔前部:45毫米0度
炮塔两侧:40毫米10度——40毫米0度-——40毫米10度(由前至后)
炮塔后部:30毫米0度
炮塔顶部:15毫米8度——10毫米0度(由前至后)
炮塔底部:15毫米
炮塔舱门:10毫米
炮盾装甲:50毫米
炮塔座圈:30毫米
炮塔侧观察孔:10毫米0度+30毫米0度【防弹玻璃】(由外至内)
炮塔装甲制造工艺:轧制均质钢装甲
炮塔装甲连接工艺:焊接
火力配置↓
主武器:1门1931-135型坦克炮,口径:45毫米,身管长度:44倍径,弹药基数:100发(炮塔内40发),理论射速:3.0秒/发(20.0发/分钟),弹药:APBC/APHEBC/APCR/HEBC,弹丸重量:1.40/1.40/0.85/1.40千克,初速:每秒760/760/1050/760米,装药类型:-/TNT/-/TNT,装药量:-/18/-/77克,10米垂直穿深:73/65/106/4,100米垂直穿深:71/63/99/4毫米,500米垂直穿深:62/57/72/4毫米,1000米垂直穿深:52/46/49/4毫米,2000米垂直穿深:37/33/23/4毫米,10米30度穿深:60/53/81/4毫米,10米60度穿深:26/23/25/4毫米。
副武器:1挺1932-38型机枪(同轴),口径:12.7毫米,弹药基数500发(50发弹箱供弹),理论射速:500发/分钟,弹种:AP/AP-T/API,弹丸重量:0.042/0.042/0.042千克,初速:每秒800/800/800米,10米垂直穿深:29/23/20毫米,100米垂直穿深:27/21/19毫米,500米垂直穿深:25/20/17毫米,1000米垂直穿深:20/16/14毫米,10米30度穿深:25/20/17毫米,10米60度穿深:11/9/8毫米。
三级武器:1挺1927-23型机枪(同轴),口径:7.62毫米,弹药基数:1800发(100发弹箱供弹),理论射速:600发/分钟,弹种:AP/AP-I,弹丸重量:0.01/0.01千克,初速:每秒800/800米,10米垂直穿深:10/8毫米,100米垂直穿深:9/7毫米,500米垂直穿深:4/3毫米,10米60度穿深:9/7毫米,10米60度穿深3/3毫米。
反应力与适应性↓
炮手瞄镜倍率:4.0X
射击稳定系统:垂直稳定
稳定系统理论有效速度:≤35千米/小时
稳定系统建议使用速度:≤15千米/小时
方向机驱动模式:电驱动
方向机电机型号:人民机械动力厂1931B型低速电机
方向机电机功率:440瓦
方向机射界:全向
方向机转速:11.8度/秒
高低机驱动模式:齿轮
高低机射界:22/-11度
高低机转速:6.0度/秒
通讯设备:中继-6型载具用无线电台
理论通讯半径:35千米
性能特点(以同时期环境为依据)↓
优势点:火力,维护性,操作性,射击稳定性,通讯
平庸点:装甲防护
劣势点:机动性,态势感知
理论战力等级:1.7
三要素设计诉求↓
火力:多数交战距离下可大概率击穿大部分现有坦克,对步兵、车辆、简易防御工事具有良好的打击效果。
防护:前部可在多数交战距离下有效屏蔽大部分现有坦克炮的穿甲弹,侧后在多数交战距离下不会被12.7毫米穿甲弹击穿。
机动:可良好伴随步兵进行突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