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er看过来!专访河南师范大学杨宗献教授团队
杨宗献,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杰出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任河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杨宗献教授从事凝聚态物理及表面理论、清洁能源材料的模拟与设计等研究工作,在固体表面界面、催化材料、超薄磁性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杨宗献教授
杨宗献,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杰出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任河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杨宗献教授从事凝聚态物理及表面理论、清洁能源材料的模拟与设计等研究工作,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面上项目4项)、“国际合作基金(瑞典政府资助)”1项和“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等科研项目。
在固体表面界面、催化材料、超薄磁性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Phys. Rev. B,Appl. Phys. Lett, J. Power Source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总引用率达4900余次,单篇引用达260余次,H因子38。连续入选Elsevier 2020、2021、2022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杰出人才”“河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河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教学名师”等的奖励和荣誉称号40余项。
“当年高考我的分其实可以上重点,但我一直对老师这个职业比较崇拜,再加上我对物理感兴趣,成绩一直也不错,就报考了当年提前批次招生的新乡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前身)物理专业,没想到这一学就是一辈子。”
回忆起当年报考河南师范大学的情景,杨宗献教授的头微微上仰,露出了怀念的目光。从师大到复旦,从中国到美国再到加拿大,最终返回出发的地方——河南师范大学。一粒种子,要回到泥土里才能发芽;一个人,要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才能心安。多年来扎根于凝聚态物理与表面物理的沃土,杨宗献教授开出了独属于自己的花。
1981年,怀着对物理的热爱和对教师职业的憧憬,走入了新乡师范学院开启求学之路,在学校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1988年留校参加工作,并于1992年被破格晋升副教授。1998年,获取复旦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读博期间还获得了“复旦光华奖学金”等奖励和荣誉。回到母校的杨宗献继续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于1998年11月再次破格晋升正教授,时年35岁的他,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之后申请自费公派,出国深造,先后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Northridge分校(1999-2001),加州大学Irvine分校(2001-2002)及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2002-2005)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三次应邀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短期访问交流;2005年7月-2005年12月任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收到母校邀请的杨宗献教授即刻选择回国与学院商议相关事宜及工作安排。正如他所说: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挥作用,而国家和学校也正需要我。”
想到国家对自己的培养,想到母校对自己的支持和栽培,杨宗献只能忍下与家人分开的不舍之情,处理完国外相关事宜,只身回国。
杨宗献教授为牵头人,申请获批“纳米功能材料的模拟与设计”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与瑞典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Kersti Hermansson院士(诺贝尔基金会副理事)、美国、加拿大等7名外籍专家开展高水平合作,开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的系统的国际合作交流,对学科国际交流建设任务起关键支撑作用。
2022年1月,由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物理学院承办的2022年河南省物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活动暨凝聚态理论与纳米功能材料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物理学院相关负责人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活动。河南省物理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依托物理学院,不断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广泛引进国际学术大师,引领和托举青年人才和团队的培育和成长,成绩斐然。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引智基地建设,强化发挥国外高端专家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国际创新合作,助力河南师范大学“双一流”创建工作。
基于高精度、高效率的密度泛函理论,杨宗献团队多年来以凝聚态物理原子与电子结构计算模拟为抓手,瞄准能源环境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和重大社会需求,立足凝聚态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原子与电子层次揭示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特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及其物理本质出发,为新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实践。团队近年来先后深入、系统地在汽车尾气处理“三元催化剂”、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等量子能源材料电子结构及性能调控方面取得系列进展,为清洁能源环境材料的应用和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并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020)、河南省自然科学奖贰等奖(2021);2021年在《ACS Catalysis》发表相关论文实现单原子基量子能源的模拟研究领域的新突破。团队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作为团队带头人,杨宗献连续入选2020、2021和2022年度爱斯维尔物理学中国高被引学者,并获得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9)。目前团队的研究更集中于“双碳”背景下的高效清洁能源材料的设计研发,助力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
团队介绍
杨宗献教授带领的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博士后3人、博士生9人、硕士生30余人。
路战胜,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校一级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Irvine 客座教授。
河南师范大学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博士论文获得“河南省优秀博士论文”),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任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所所长。河南省高层次人才、“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奖贰等奖(第2)、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高校物理)一等奖获得者等的奖励和荣誉称号。路战胜教授为中国物理学会终身会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员、瑞典计算材料科学中心会员、教育部研究生学位论文评议专家,任《Carbon Energy》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Physics》客座编辑、《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近年来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多项省部级重大项目。在Phys. Rev.系列、ACS Catalysi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Smal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2篇,合计被引用5000余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5篇,封面论文1篇,篇均被引39.52次,H-index 44。
张喜林,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获得过河南省省优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