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景观设计案例|Needle景观案例分享:第三十二期
Vol.32
数字景观设计案例




和建筑设计相似,互动设计关注物理环境,人流趋向和信息流,致力于对人类活动提供支持。当这两个学科产生交叉,一个新的广阔的探索领域就产生了。项目主题为基于行为和场景的互动装置设计。选择以兼具形式转化潜力和约束力的四边形为入手点,通过一系列操作,实现从水平遮盖到竖向分隔两个截然不同的建筑空间定义之间的转化。



基地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臭名昭著的油砂场地阿萨巴萨卡区。开采油矿,除了导致大量的针叶林被破坏,还造成了畸形的城市社会结构和房价。最严重的后果是,由于油砂提炼工艺需要将大量热水冲洗油砂,其尾矿废渣不同于其他矿业开采提炼,是含有大量颗粒极其微小的黏土的水溶液。黏土在水中极难沉降,导致尾矿池的再生过程需要三十年。
尾矿排放形成三角洲地形一方面取决于生产工艺,还受制于阿尔伯塔社会经济活动甚至全球油价影响。因此整个工业流程是包括了经济,社会,劳动力等无形要素,也涵盖了器械,管道,车间,矿坑等物质载体的重新定义和塑造大地的一个复杂系统。其中任何环节的改变,都具有蝴蝶效应,导致不同景观。作为设计师,如何介入系统,如何了解尾矿形成三角洲地形的物质规律,如何协调油砂选址、基础设施布局和尾矿处理流程与社会、经济、人口关系,都是跨越建筑景观规划边界的挑战。因此项目提出物理模拟结合3D扫描和数字转译,数据可视化结合参数化生成的综合设计方法。



尽管景观设计师们能够从网络和书刊中获得大量与动植物有关的信息,但很少有资料能够以全盘性的视角来解读生态系统,而能够提供具体解读方法的资源更是少之又少。生态地图项目以艺术、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形式为我们绘制了一幅自然世界的图纸,包括开花的时间、落叶规律、植物的季节特征、动物迁徙等等以时间变化为依据的自然现象,从而促使人们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建造。生态素养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技术与工具,正如正确的设计决策离不开大量的分析与研究。生态地图项目为景观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种可量化的工具,同时强化了景观建筑学在各类项目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个由绿地、溪水和高架公路等组成的结构系统,从山脊线开始贯穿轮渡码头直抵滨海沿线,为穿行区域提供连接、集聚和水处理工程。道路和小溪成为了社区环境的连接器,和聚集环境的应答器,而散布其中的开放空间将成为娱乐、集会、公共活动和避难疏散的开放空间。在这些设施的共同作用下,该地将最终变为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可恢复性空间。
设计团队终于可以在南旧金山践行“联通与集聚”的规划理念。设计团队在Colma Creek构想了全新的海岸公园。于此同时,Grand Avenue将成为充满活力的社区中心,并设立信访基地时刻欢迎居民的拜访。设计团队充分立足于当地,并积极回应当地民众的真实诉求,努力营造怡人的生活环境。信访基地的数字化展示平台将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可恢复性空间知识宣讲,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政策的制定。




本设计以一个机械油压联动转轴钢结构系统结合增材制造的面板形成一种全新形式的景观桥。该桥为世界首个运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可伸缩景观人行桥。项目位于上海张庙街道辖区北部、沿蕰藻浜岸线的交运老码头——一号创新带交运智慧湾科创园。园区西门紧邻共和新路北端,距离轨交1号线呼兰路站仅有200米远。园区内的上海首个星空高架公园是与纽约高线公园类似的线型空中花园,里面保留了七个塔吊,分布位置恰好与北斗七星的形状一致。园区内湖位于高架公园下方,有锦鲤在湖中悠然嬉戏,3D打印的景观伸缩桥作为连接沿河步行道与高线廊道,跨越园内湖的必经之路。



由徐卫国教授领衔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南置地数字建筑研究中心,发明了“机器臂自动砌筑系统”,与国际国内现有砌砖系统不同,首次把机器臂自动砌砖与3D打印砂浆结合在一起,形成全自动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并在世界上首次把该系统运用于实际施工现场,建成一座“砖艺迷宫花园”。



通过对编码和编程的探索,测试了如何将一个没有智能的粒子转化为具有行为和智能运动的物体。在这次研讨会上所取得的成果是对多组行为的探索,以及对单个和多组粒子的力的设置,以及行为属性的改变,即使是对某些参数的少量改变也会影响整个模拟。



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COP26)于格拉斯哥的苏格兰活动中心(SEC)举办之际,由Claudia Pasquero和Marco Poletto率领的建筑和创新事务所ecoLogicStudio展示了两个与空气污染及碳中和有关的项目:“空气泡泡”(Air Bubble)空气净化生态机和“生物工厂”(BioFactory)系统。“空气泡泡”由99%的空气、水以及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小球藻培养物构成。这一新的生物数字项目展示了如何通过生物技术与建筑环境的先进整合,来催生新一代不断成长的“活的建筑”,将观赏性与高效的生态性能融为一体。



设计师刘浔基于实体界面(TUI)的概念开发了一种混合仿真模型。TUI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它结合了物理模型和数字模型的优势,现已被广泛用于增强物理模型性能以及物理模型的数据可视化。自定义程序使用从传感器感测到的高程数据来进行水流、植被分布、污染物和沉积物等不同类型的数值模拟。地形变化、景观形态、水流线等模拟图像都可通过短程投影仪投射到沙床上,实现地形数据的可视化。设计师可以依据沙床上的投影信息(如等高线和填方图)即时手动调整物理模型。



设想公园里设置全息图和灯光等实体设备与互动界面,促进人们交往、锻炼以及对公园空间的探索。
· 利用激光蚀刻等技术创造雕塑元素,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并分享长久的记忆。
· 利用公园的广场职能,人们可以通过“物联网”平台使用公园内的椅子和边几等家具,聚在该空间进行讨论和交谈。
· 设想一种公园桌子,可以作为日常活动的场所,用于交谈和分享食物,翻转过来就变成电子写字板,用于分享创意和想法。
· 利用一系列技术增进人们探索、制作和评论。AR应用程序允许人们创建由不同元素组成的虚拟作品,并与他人合作交流。
· 发挥拉瓦尔作为拥有数百年粮食种植历史的岛屿的重要作用,提议创造连接人们与农场、食物供应和彼此使用公园的公共食物空间。



特斯联AI CITY “云谷”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重庆武隆国家公园的天然喀斯特景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这里的山脉和山谷在天地之间形成了一种绝妙的关联。“云谷”的设计以沿新州大道和高新大道的两个地块为创意基石,让地块以高耸的山和嵌入的谷这样互补的形态彼此呼应,Bjarke将这一形态比喻为“一对兄妹”。其中,“山”是成为当地醒目地标,为网格式分布的庭院提供荫蔽,兼具聚合人流的公共功能;而“谷”则拥有国内最大的步入式公共绿色屋顶,屋顶下方的建筑向公众开放,可供举办露天活动。



EnvisionColumbus.org 非常有效地提升了印第安纳州社区公民对于制定新城市战略发展计划的参与度。这个网站美观实用,在传统公民会议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创造了新的信息共享和意见收集方式,成功激发出来自社会各方的不同声音。此项目不仅从公众参与的层面推动了重要的城市规划进程,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哥伦布市的公民凝聚力。



农业生态旅游观光路作为金坊街道“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程,贯穿店居村。根据“一村一产品一特色”的产业规划格局,甸苴村工作队正在大力发展大规模种植。全村拥有林地2300亩,其中天然林地2143亩,红梨等经济果园157亩,人均经济果园0.6亩,蔬菜种植近200亩。目前正在规划沿旅游公路种植观赏价值高、经济价值高的浅莲藕,逐步形成一条相连的景观线。实现艺术激活乡村:打造以市场为中心的涟漪大地艺术景观空间,市场作为功能核心向外发散,周边的小伞摊位则以点状自然散落于周边,外围菜地空间不仅提供了蔬菜水果的供应与实地展示,同时与景观小路配合整体大地景观规划,因此我们不仅是打造了一个功能性的市场,而且还营造出一种大地景观公园体验。



作品“云市”坐落于中国国家展馆室外展场的草坪上,作为整体观展流线的收头,以其抽象的建筑造型和观展位置,营造出乡村村口其乐融融的聚会场景。四个半封闭的立方体覆盖在一整片向两侧舒展的屋顶之下,描绘出自由闲适的村口意向。象征村屋的四个空间体量向中心区域打开,参与者在享受私密空间的同时,又与公共空间发生互动。从造型到材质,“云市”以其物质性的符号化表现反映了中国乡村的当代现实:抽象的共享的村口空间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体现,而打印展亭的再生塑料材料则表明了当代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危机,对未来空间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