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男子高中生的日常》这部动漫,我有很多想说
封面私心送给小也。
先把当时写这篇review前一些关于这部剧某些精彩之处做的笔记放上来,方便快速了解/回顾这部番:

注:《男子高中生的日常》以下一律简称《男高》
整部番里最喜欢的角色一直都是担当吐槽役的忠邦,虽然到后期出场越来越少,弹幕开玩笑说都忘了他是主角,但是很喜欢他“不够沙雕”这一个特点。因为太识趣,知道怎么样做是不符合行为规范的,于是每一次吼着吐槽好朋友时那份无奈都让人觉得实在有意思。忠邦的特点就在于他从不放弃对“回归正常”的执念,从不放弃对脱线的好友同学抱怨“所以现在是闹哪样”。
前几年有一次第二遍看完《男高》,和朋友说好想身边有一个吐槽属性的人,感觉生活会很快乐,ta就回了我一句:“你找个男朋友就行了。”
屁。你看到的男朋友能有几个有趣的。
如果从纯粹异性交往的角度出发,忠邦这样的男孩子其实是很少见的。我至今没有碰到在吐槽得游刃有余的同时还不忘凸显自己知识面和双商的男生。总之就是开玩笑必带抖机灵。虽然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真的有意炫耀,但是愿意做他人话语与行为的旁白,隐退于一边,本身就是戏剧性的安排,生活中没有谁会牺牲自己去凸显别人的魅力。
忠邦的性格特点是足够内敛,被内心的“良知”和社会人应有的羞耻感所一直束缚着(可能这才是正常的现代人才对,只是在番里只有他一个人是这样……),他的出现帮助回答了观众可能会在观看过程中出现的“where is the point”这类的疑问。每次他特别快地接上话时,我都很感慨:“timing!吐槽的timing果然很重要!”
硬要说的话,他也就是过于善良又容易自闭的普通男孩了。

《男高》作为日常搞笑番,最明显的特点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narrative arc, 每一集由几个不同的片段组成,但能做成标准的24分钟/集,12集一季真的很了不起(我觉得现在这种多是做成泡面番的)。我本身是很少重复观看或阅读某一个作品的,即使是sit-com这种剧情性不强的,如果看完了,再喜欢也很难二刷三刷。但是我少说看了三遍半男高,写这篇又快速过了一遍。
它是很多人定义里那种“毫无营养的”作品,没有任何“夹带私货”式地说教或者多层次的主题思想,没有在影射现实世界的任何人或事,没有庞大的设定。也正是因为什么都没有,才能随时都没有顾虑地点进去。
导演蜷川幸雄曾评价日本为“一个希望自己永远是少年的国家“,说这个话时的语境可以说完全是在批评自己国家文化里对”少年“这种稚嫩与独立思想刚开始萌芽的形象的疯狂渴求和迷恋,但是后来我每次想起这句话的时候总觉得,这句话单拎出来其实可以视作在陈述事实罢了。日本的“少年文化”确实很严重,甚至整个东亚都是。在东亚国家(此处指中国,日本和南韩),形容一个中年人充满少年感是一种褒奖。
但是正是因为聚焦于青少年,关于高中生的作品(尤其是动漫)泛滥,才得以总结出他们身上最大的特点:年轻只是代表年龄的数字小,高中也只是一个场景,这所有的概念背后的潜台词是作为高校生的他们可以不严肃地去关注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大事,也无需为工作结婚等人生的重要命题烦恼。因此才能明明看到他们在做无聊的打闹,却不觉得关注他们这么做是件无聊的事。
《男高》给观众呈现的几乎是一个绝佳的梦境。在这个梦里我们可以不管成绩,父母与自己旷日持久的冲突可以暂且无视,转而把视线聚焦于草坪上闪现的文学少女,每天在电车上碰到的痣上长毛的女学生,和其他高中合作的学院祭等等。之前无意间看到一条《男高》的影评:“对少年来说,美好的高中生活似乎永远不会结束,如果结束了,你就不是一个少年了。”
总有某一天甚至某一个时刻开始,你再也没法彻夜打电动,毫无顾忌地吃妈妈做的饭还嫌弃她忘了自己不爱吃葱,和朋友花整整两个月的暑假一起无所事事。
所以我和自己说,趁还喜欢的时候就多看几遍吧,以后觉得它太幼稚太无厘头什么的,就怎么也不会去看了。就算把它看到每个桥段都记住,看到想吐,也总比那种发现自己舍不得吃的零食过了赏味期限的失落来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