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迁碑》临帖,学会活用波势,才能提升隶书的表现力∣殒高问孝

2022-06-24 16:03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一、殒



临《张迁碑》,除了揣摩由方笔造成的刀凿斧刻的表现力之外,我们还要学些什么呢?我想把下面这幅对比图当做一个思考的起点,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从红线标注的笔画走势来看“殒”字的楷形和隶形的区别,楷书字形的特点是单一笔画以直线或者简单弧线居多,而隶书字形的横画尤其是长横画则经常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波浪形的走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波势”。

汉字字体的演进往往是以提高书写速度这样的实用目的来推动的,前文中提到的楷书的特点也明显地表现出了它和隶书在书写速度上的差异。

但是,写得快已经不是我们今天学习书法的主要目的,而要追求字形的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隶书那种略显复杂、书写缓慢的波势也就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因为它为我们构建隶书的字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一点在今天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许多当代隶书爱好者的心目中,下面这种风格的隶书具有很高的接受度:


不能否认,刘炳森一派的隶书在线条的质感和灵活性上具有相当的表现力,有时这种表现力甚至是带有突破性的。

但这种隶书风格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刘隶”的字形几乎都是横平竖直,那种由波势的俯仰向背造成的空间布局上的灵活变化在“刘隶”当中几乎看不到。

这意味着“刘隶”事实上是通过对汉隶字形的简单化、程序化处理而演变来的,说得更直白一点,“刘隶”是一种可以速成的快餐式字体。这也是“刘隶”被一些艺术批评讥为美术字的原因之一。

我个人私意以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学习汉碑,临写《张迁》,目的之一就是要跳出“刘隶”横平竖直的窠臼,通过对波势的熟练运用,创造出更加富于变化的线条和字形来

上面这张图是林散之先生临写的《张迁碑》。他的临摹风格当然不能说有错,但这种横平竖直、弱化波势的写法在“刘隶”广泛流行的今天是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的。

所以我个人临写《张迁碑》的时候,会尽力去揣摩波势的线条走势,追求空间结构上的变化。当然,对线条走势和空间架构的具体理解,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二、高




三、问




四、孝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



《张迁碑》临帖,学会活用波势,才能提升隶书的表现力∣殒高问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