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余食赘行

2023-06-27 18:07 作者:青城修士陳曜一  | 我要投稿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可以描述出来的道,不会是永恒的道。文字始终有局限性,乃至于思想也是有局限性。只有无限接近于道,就像无限接近一个圆。看似徒劳,但让一切发生。 Die Torheit begleitet uns in allen Perioden des Lebens. Wenn jemand weise scheint, liegt es daran, daß seine Torheiten seinem Alter und Vermögen angemessen sind. 愚蠢伴随我们人生的所有阶段。如果一个人看起来很聪明,那是因为他的愚蠢与他的年龄和财富相称。 执 今 之 道,以 御 今 之 有,以 知 古 始,是 谓 道 纪。 古之道,今之道,为什么分古今,是道在变化,还是人群社会在变化?是道在适应人,还是人在适应道?必然是人在调整自己去适应去接近道。 道 乃 久,没 身 不 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到了瓶颈,到了山穷水尽的处境就要采取非常的措施顺势而为才能度过难关,得以延续。 其 在 道,曰 余 食 赘 行。 天之道永远在流动,永远在调和。不像人之道,阶级贫富分化。 道 恒 无 名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道看似有繁多的名字,实则同于无名。 上 士 闻 道,堇 能 行 之。 中 士 闻 道,若 存 若 亡。 下 士 闻 道,大 笑 之。弗 笑,不 足 以 为 道。 相当优秀的人听闻了道会竭力执行探索去无限接近道。 还不错的人听闻了道,时而执行探索接近道,时而为他事分心悬离远离背离道。 不可理喻的人听闻了道,只会嘲笑道。而不被他们嘲笑的道就算不上是道。 明 道 如 昧,进 道 如 退,夷 道 如 纇。 大智若愚,以退为进。 道 生 一,一 生 二,二 生 三, 三 生 万 物。 道是最基本的树干,其他一切繁茂都是它的延伸。 为 学 者 日 益,闻 道 者 日 损。损 之 又 损,以 至 于 无为,无 为 而 无 不 为。圣 人 之 取 天 下 也,恒 无 事。及 其 有 事 也,不 足 以 取 天 下。 学习知识的人,其作为越来越多。听闻了道的人,其追求欲望越来越少,越来越纯。不断地提纯,甚至到了什么都不刻意做,但是他/她什么都能做到,因为其在道也,其可以选择在任何事投入可观的努力,重点不是努力做事,而是选择做什么事。 为 道 者 非 以 明 民 也,将 以 愚 之 也。民 之 难治 也,以 其 智 也。 (帝王书)领导者不在于开化民众,不在于enlighten民众,而是要用各种欲望责任义务去维持他们愚蠢的一面和状态。难以治理人民,是因为人民拥有太多智慧。 故 天 之 道,损 有 余 而 补 不 足。人 之 道 则 不 然,损 不 足 而 奉 有 余。 天之道,用有余去补不足。人之道,历史告诉我们,形成阶级,扩大阶级,扩大贫富分化。 和 大 怨,必 有 余 怨,焉 可 以 为 善?是 以 圣 人 执右 契,而 不 以 责 于 人。故 有 德 司 契,无 德 司 彻。 夫 天 道 无 亲,恒 与 善 人。 调和大的怨恨(比如艾尔迪亚人和其他人),必然有余怨不能消除,又怎么能说是妥善的处理方法呢?所以圣人持有契券,但从不向人讨还。有德之人,就像契券的保管人一样,持有但不去讨还;无德之人就像掌管税收的税吏,分毫都不能差。天道不会特别亲近谁,但他从来都只和善人在一起。(本段摘自大师兄) Wo viel Weisheit ist, da ist viel Grämens, und wer viel lehren muß, der muß viel leiden. 有许多智慧的地方就是有许多苦恼的地方,必须多受教导的人必定多受苦难。 Alle Weisheit ist im Kern ein Vorliebnehmen. 所有智慧实质上是一种容忍。 Wie die Heilkunde die Krankheiten des Körpers heilt, so befreit die Weisheitslehre die Seele von den Leidenschaften. 正如医学治愈身体的疾病一样,智慧的学说也将灵魂从狂热中解放出来。 Schmerz ist der Vater und Liebe die Mutter der Weisheit. 痛苦是智慧的父亲,爱是智慧的母亲。

余食赘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