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现代的轮回
如果上百度搜索一下“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你会发现这两者之间俨然是使用时间来区分的。不管是倾向于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算起,还是“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的60多年变迁,时间都是绕不过去的坎。有没有这样思考过,古人也是这样按他们所认为的大事件划分两者之别,然后,每个时间段的人都在重复这个操作?
这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件事,即现代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古典,而后又有新的现代产生的。在时间的尺度上,现代转变成古典是一段时间后的必然产物,像是突变,忽然获得的古典之称。但显然,突然全民顿悟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是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想要推行统一的标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这种变化应该是渐变才对。先是渐变,达到某一时间点忽的发生突变,完成了现代向古典的转变。如果要用相似的东西表示,材料的应变曲线好像相当符合:随着时间的沉积,现代的作品像是正比于时间变得有时代感。然后在某个时间点,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逐渐模糊,出现挖掘历史与胡编历史反复横跳,作品的历史价值也跟着反复横跳。当时间的距离感足够长时,人们便将目光从历史感转向了使用感,不再偏向强调作品对于时间的价值,而是偏向强调作品对于人的价值。于是现代完成了向古典的转变。古典与现代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材料的应变曲线是单纯的物理过程。复杂的人类活动可以在简单的物理变化中找到影子,应该都是时间影响所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