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商业角度来看SpaceX是如何省钱的

2017-12-28 23:09 作者:PureCosmos  | 我要投稿

国内对spaceX还是有相当的不了解甚至偏见。SpaceX是极为成功,几乎毋庸置疑是最伟大的公司。嘛,这个大结论不好论证,不久以后自有公论。这里讲一讲从商业角度讲,Musk指定可回收火箭的战略为火箭发射带来那些成本上的实惠,即这里讨论下spaceX是怎么省钱的。

1. 建立相对完整的生产流程,完善流水线。火箭制造的材料成本远不到制造成本的3%,绝大部分的钱是花在流水线上,利润也分配在其巨大的产业链的各个角落。spaceX的最早战略就是能自己制造的一概自己做,不订制。一旦完成相对完整的流水线,制造成本就能内部消化,把原本分散的利润集中到自己手里。同时,内部建立完成的生产线便于将来完善流水线和改善工艺,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这其实才是spaceX能够做到超低白菜价的根本中的根本。正如历史上,福特并不是发明汽车的人,但他因为第一次讲生成流水线带入了汽车工业,才极大地降低了汽车制造成本,使得汽车得以普及。福特并历史留名为汽车之父,好奇以后马斯克会如何在航天业上留名。

2. 作为私人起步的小企业,开始的规模很难做大。这里第二个重要战略就是尽量减少产品种类。火箭根据载客的大小,目标轨道的不同,有种类非常多的规格。也可以理解,因为原本火箭是一次性用品,杀鸡焉用牛刀,小载客低轨道用小火箭。大载客高轨道用大火箭,貌似极为合理。然而,这对于建立量产流水线是不利的。过多种类的部件和规格会造成过于复杂的流水线,不光对于起步小公司难度变得更为巨大,其实也隐形地增加了很大的成本。这里,spaceX的路线非常明确,基本一个时期就生产一种火箭,然后沿着一个路线提升火箭设计,基本沿着一个方向稳步改进自己的工艺。此外,因为都属于同一个规格的火箭,备用和更换部件变得更加简便和高效。例如,原本为了预防故障,每一个重要的部件都需要生产额外的份,如果不合格率超过预期,则需要重开流水线,增加成本和工期。如果合格率高,则这些额外部件便成了浪费。而在同规格的量产情况下,生产多余的部件既可作为备用部件,又可用于下枚火箭,从而极大的避免了浪费,也简化了统筹和管理上的成本。

3. 这里才到了讲可回收。其实这里不光以最直接的方式节约了成本,还正好弥补了上一条带来的适合的载客范围狭小的弱点。单一的产品虽然从生产线上可以捞回不少成本。但也意味着单一规格的火箭既不能充当重载角色,发射轻质量载客进入低轨道又可能是极大的浪费。所以在初期阶段采用这种策略必然只能选择适合火箭规格的不大不小的载客。而马斯克何等雄心,他的野心是扯低整个行业的价格,不能满足于小份额的发射市场。这里他采取的是向回收技术进发(也许他一开始就想清楚这路线了)。初期回收技术自然不会一簇而就,必然经历很多失败。但是,这个失败的过程不但是技术积累,而且直接扩大了其发射市场。为什么呢?之前说杀鸡焉用牛刀,但作为研发回收技术的过程,用推力大的猎鹰9号系列发射小型载客进入低轨道也不再是单纯的浪费,而有了极大意义。多余的推力用于火箭回程,载客较大没有余力时选择海面回收或者放弃回收。这样一来,spacex的客户涵盖范围得以大大增加,得以获得更多的发射订单,更多的实验,更多的数据收集机会,更流水化的生产,同型号火箭更快的调整进步周期。就在大半个世界嘲笑着这个傻子,重复着不断的失败时,其实spaceX已经扎实地向着战略目标迈进了一步又一步。

4. 综合以上几点的多功能可回收火箭。其实这里就是综合以上三点,同时三点相互联系,而形成了spaceX现在的完整图景,这盘大棋的现在的盘面。在自己的工厂内量产猎鹰9号,因为基本完全内部生产,得以方便统筹管理,大大缩短制造周期。内部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流水线极大降低制造成本。虽然是单一规格却可以执行多种发射任务。不同的任务之间只是不同的燃料消耗,不同的第一级回收地点或者放弃回收:需求高推力的任务放弃第一级回收,贵;要求稍低一些的进行海面回收,剩下第一级费用但增加回收船的使用费用和运输费用,不贵;需求推力低的火箭飞回发射场回收,最便宜。回收的第一级很容易进行维护,因为流水线量产的是同型号火箭,有大把的备用部件。即使第一级回收时损毁严重,那也能拆卸好的部件下来给其他火箭用。这就是同规格和可回收的好处。

2017年对于spaceX是个历史性的年份,18次发射,无一发射失败,无一回收失败,重复使用旧火箭一级5次,重复使用旧补给飞船两次。早在回收使用技术成熟之时,spaceX的火箭早已拉低了世界发射成本近一个数量级,而spaceX的拉低发射价格之路,其实才刚刚开始。


写于2017年年末,多含个人见解,欢迎讨论、补充和指正。

商业角度来看SpaceX是如何省钱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