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如何学习蒙古语发音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不是太容易的事。特别是到了陌生的领域,面对的内容和自己已掌握的甚少相关,就更难了。要背的,要记的,总是浩如烟海。所以,方法和对象就是初学者必须找准的,也就是:怎么学,以及学什么。
蒙古语也是人类语言。学习蒙语的办法,和学世界上别的语言没有多少差异。可是,该学什么,有必要好好讨论一下。
现代蒙古语的发音有口语音和读书音两种,在以前的文章里我已经介绍过。而对初学蒙语的人来说,笔者的建议很简单:只考虑读书音,用鲍培转写的拉丁字学习蒙语。
那为什么笔者不提倡学口语音呢?
因为,蒙古语的口语音系实在太过复杂了。有些人一谈到学习蒙语,就唯两大“口语标准音”马首是瞻,全然不考虑它们的难度。
兹仅列举内蒙古“标准发音”察哈尔土话的音系——
它有12个长元音:aː、əː、eː、ɛː、iː、ɪː、oː、ɔː、œː、ɞː、øː、uː ;
有11个短元音:a、ə、ɛ、i、ɪ、o、ɔ、œ、ɞ、u、ʏ ;
有一堆颚化辅音,主要是前元音后面的变体,个别词还有颚化和不颚化的对立;
有小舌浊擦音;(对,就是巴黎法语那个r,宛如置身法兰西);
更愁人的是察哈尔土话和喀尔喀土话还有前送气辅音;
哦,说到了喀尔喀土话?那已经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使人不知所云的路上高歌猛进:ö开始混入u(科尔沁已经发生了类似的现象,七元音系统变为六元音),e混入i,而且ab, ob, uu竟然已经开始押韵,而且竟然发成 [o̞]……
啊,乌兰巴托的音,那么美,那么……等等我刚才听了什么?
也许有人要说,里面不少都不是独立音位,仅仅是条件变体而已。但是笔者相信,语言学习者一般都不会忽视条件变体。比如可以试试调换普通话的ang的a和an的a,再问问你们的亲友,谁喜欢这么发音。
而且,蒙古语音变的规则就和从拉丁语到法语一样捉摸不透。看看上面这个音系吧,请问我是在法兰西的平原畅游,还是在德意志的黑森林里冥思呢?况且,靠着繁荣的文化、众多的母语人口,哪怕法语和德语的发音是出了名的难,去学法语和德语的人还是源源不断。可是蒙古语呢?不仅蒙古人的文化远不如德、法发达,比起常见的“小语种”甚至六南方言,蒙语的母语人口也少的可怜。如果“丢掉母语”的蒙古人想重新学蒙古语,恐怕光一个发音就要先学到猴年马月。试问这套流程走下来,谁还有热情继续呢?
笔者想问一问某些“正桶”人士,为什么一定要舍弃只有7-8个元音的简单音系,去学这个繁杂到要命的音系?难道就因为你们觉得这是“正常”的蒙古语?难道讲Classical Mongolian,或者Writing Mongolian,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十恶不赦?是的,Writing Mongolian离中古蒙古语还有一定距离,但是看看口语音到中古音的距离,我想,已经无需多言孰远孰近了。
坚持“文白应该分离”是不合理的;强行以某一口语为准,又不能兼顾各地方言。例如西里尔蒙文明显只考虑了喀尔喀方言的特点,而照其字面读给科尔沁人,理解起来就困难了许多。当然,虽然大家都讲读书音,有点类似汉人以《切韵》中古音为普通话,但是蒙语的变化有一个特点:元音和辅音越变越多。读书音里面的音,口语音里一般都有;可是口语音里的许多许多音,读书音根本没有。蒙语的语音是越来越简单,但音系却越来越复杂,而不像各支现代汉语的声母,相较中古都少了许多。在学习古音上,这是优势。
用鲍培转写学蒙语读书音有三点好处。其一,一字一音,没有混淆,省去了传统蒙文拼写混乱的麻烦;其二,可以逐字转写成传统蒙文,不需要先学一遍西里尔白话文,再学一遍胡都木文言文;其三,音系比起口语音要简单的多。即使想学习口语音,也应该先学习读书音,因为从读书音推导口语音是可以的,反之则几乎不可能。文体上则可以Writing Mongolian,或者叫Classical Mongolian为准。
遗憾的是,蒙古人的群体似乎有点封闭。传统蒙古文的传承几乎只靠两类人:一类是以蒙语口语为母语的蒙古人;一类是西方研究蒙古学的“好奇者”。这就形成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和语言学有关的论文,几乎都采用鲍培转写;一方面,蒙古民间对鲍培转写几乎一无所知。笔者家的老人即使精通蒙语,而且做过播音员,但根本不知道蒙语竟然还有用拉丁字母写的拼音。在教学上,很多教学用到了国际音标,但仍然以口语音为尊,同时还教传统蒙文。这难道不是徒然增加难度,打击新手的信心吗?我们需要改变观念,接受鲍培转写的传统蒙文,也接受读书音。至少,给传承这门语言一点方便吧。
附:笔者收集了一些用鲍培转写的蒙语教材,先放在这里分享,也希望大家能提供一些类似的教材。其中尤其推荐Alice_Sárközi的Classical Mongolian和Grønbech Kaare的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literary) Mongo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