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兰带过两次的帷帽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兰带过两次的帷帽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兰陪祖母回宥阳老家的路上,碰到了穷追不舍的齐衡,无奈之下,祖母只好让房妈妈和小桃陪明兰去见齐衡,当面把话说清楚。
这时的明兰在马车上就做好了“武装”,她头戴半身的白色帽子,怀着忐忑的心情见到了齐衡。明兰的这套装扮非常符合大户人家姑娘的穿着风尚,这个长款的帽子就是帷帽。
帷帽最开始的样式叫幂篱,一般用皂纱或者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圈的宽檐,檐下还垂着丝网或薄绢,长度大约到颈部,用来遮挡脸部。
而明兰这种是很长的,大概到了腰间,软软的纱布,走起路来显得飘逸了不少。
明兰这第一次带帷帽,是为了遮住自己的脸,毕竟在外面见外男对一个闺中小姐来说,十分的不合规矩。也就是说这帷帽防的是齐衡这个外男。

到了第二次带帷帽,就是婚后的兰下乡巡庄子时,同款帷帽温柔又不失雅致。明兰在和自家人说话时,帷帽的前面是微微掀起的,这是既为了防尘沙,又为了防外人。
你瞧,走了没多久路上遇见了外来人,她就直接把帷帽的纱巾整个放下来了。
其实这就是帷帽最初的作用。在古时候女子是不能随意抛头露面的,为了维护自身清誉,女子出门大多会用帷幕或面纱遮住自己的容颜。
这在《知否》原著小说中也有描述,自进了这温泉山庄,明兰生平头一次脱了拘束的常态,不是乘着凉竹轿子满庄子观赏景致,就是戴着帷帽去后庄采摘橘桃。所以帷帽盛行于唐代,流传于宋朝。

也是在程朱理学兴起后,女性的地位一再下降,于是以帷帽为代表的首服又有所复苏。在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虽然姑娘们的身影寥寥无几,但是我们也可以见到宋代女子头戴帷帽的形象。
在《礼记》中的《深衣》篇有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短毋见肤,长毋被土”。所以那时不论男女,都不能随随便便把身体肌肤裸露出来,女子出门更应该把脸全部遮住。
但是帷帽最初是在西北地区比较流行,那里风沙较多,为躲避风沙,西域女子喜戴幂篱,不分男女均可用之。

也就是《东宫》中小枫头戴的那种幂篱,属于帷帽的起源了。只是剧中为了美观,在基础颜色上做了调整,多了很多很亮的色彩,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可以说整个沙漠都因为美丽的小枫有了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