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策略不好走,本土品牌出路在哪儿?
你怎么看国内服饰品牌的出海、下沉策略?
7月底森马服饰发布公告称,拟出售法国Sofiza SAS 100%的资产和业务。森马希望通过此次出售,实现剥离Kidiliz集团的资产及业务,有利于降低公司经营风险,避免公司业绩遭受更大损失。但距离森马斥资1.1亿欧元买下Sofiza SAS 100%资产才过去不到2年时间。当时森马通过这笔收购,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童装公司。这次出手意味着森马的海外布局失败。
基本上从2012年开始,随着国内电商平台的崛起和国外服装品牌入驻中国市场,本土服饰品牌的高速发展骤然暂停。为了摆脱下坡困境,许多本土服饰品牌主动或被迫将目光投向国外市场。波司登于2012年登陆英国市场,主打男装而非羽绒服;森马在2018年巨资收购之前,在2016年就出海布局了,森马旗下童装品牌巴拉巴拉在俄罗斯、阿联酋等多个国家开出七八家专卖店;海澜之家从2017年7月正式进驻吉隆坡。2009年,安踏收购FILA中国业务;2011年,以欧时力(ochirly)品牌为代表的服装集团赫基收购了意大利Sixty时尚集团在亚太地区14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盘业务等等。
这些国内服饰企业出海基本走两条典型路径:一个通过资本并购方式快速扩张海外业务,并通过引入海外品牌,进一步助推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一个通过砸钱做品牌影响和海外市场渠道,提升品牌附加值,促进海内外市场的双重增长。
耗费巨资也要出海的背后,是国内主流服装市场基本饱和,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的竞争日渐激烈的现实。大家的如意算盘是采取迂回路线,先占领国外市场,形成一定名气和时尚热度后,再回切国内市场;或是通过扩充高端或者其他业务产品线,借国际设计师和国外市场的优势,打造本土品牌国际化的优势。但是,从森马不到2年就要资本剥离动作可以看出,试图从海外市场寻找突破并非易事。
今年的疫情让国内服装品牌日子更难熬了。海外也受阻,国内也停滞。有机构分析,2020年中国服装市场收入预计至少蒸发4000亿元,整体市场规模缩水15%。
像森马这样的连锁品牌,拥有大量线下门店,这类企业往往需要提前准备大量货品,但线下商业活动停摆意味着巨大的库存压力,库存积压不仅会影响当下营收,还将影响资金回笼、周转,下一季的生产将变得十分困难。
无法出海,国内服装品牌还能做些什么?多年的尝试还包括:走向线上、拓品类、下沉。今年逼得各个品牌押注直播的同时,品牌也在构建自家的私域流量,利用数字化工具改善客户管理。而且这注定是不可逆的趋势,线上触达,全渠道覆盖是零售行业必须要做的。
拓宽品类和下沉也为国内服饰品牌在竞争压力中提供可能性。比如森马选择了押注童装,是因为童装景气度仅次于运动服装,市场规模增速相对较高,而休闲服装品类的竞争已经过于激烈。同时,森马、361度、太平鸟等国内品牌把关注重点积极转向下沉市场,都在三四线城市加大宣传力度,并扩大现有店面数量。
只是没有一条路好走,为了增量,国内服装品牌必须打出一套组合拳才能有效扭转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