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 潘毅(全124讲)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一)

医史课,这里只是大概讲中医的发展。
重点在体系特点。
什么是中医学。

本质是文化医学。中医易学难精。原因就在于文化。原因(一)近代西学东渐。(二)打倒孔家店,一味的批判传统文化。(三)古文和白话的差别,翻译带来信息偏失。

两个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后讲哲学,回头看。
中医看整体,西医看微观。中医看局部的病情也是放在整体。
经络在现代医学没有。
中西医的五脏心肝胃脾肾不一样。
中医,生命健康,疾病的比重均衡。西医的疾病比重更大。
课程结构

重点在第二三。
学习难点在于观念的认同。
参考书:题库;辞典:中医学大辞典,中医学小辞典。
经典以后读,先有基础。
课本的条目,大多出自皇帝内经。理解就好

左侧是教科书,右侧是整理后的。

中医首先自然科学,然后有社会学,之后有哲学。
中医的不科学是因为,用纯自然科学分析,中医有一定的社会科学
基础学科:回答的为什么;应用科学:怎么办。
中医先有医学经验,后有理论。
西医先实验的结论,后应用临床。
道/理
道:本质,规律。
理:具体的。
中医道理在一起,西医是具体的理。

西医是医学,不求道,但是中国人求道。
中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高速大的,自己推理小的,不会事无巨细的告诉你。
西方的,具体。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二)
中国文化:儒道释,百家
农学和兵法对中医影响比较大。
课程:周易跟中医学。
中医的技艺性强。西医严谨性。
仁术:大医精诚。学做人,天地良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医的形成:
首先是,医药知识的积累。皇帝内经之前。唯一存在的古国,文化未断。

拿人体举例,直接观察,中医也有解刨。
为什么后面不用解刨视角了,解刨不能解释很多现象。等不了西方的显微镜。

因为需要理论,所以,找了差不多的学说,阴阳五行等等。


黄帝内经有160多篇类似论文,集体创作。
不是黄帝写的,这是托名,史记没有,汉书有,推测汉代。
针灸,灵枢lingshu,影响更大,其他的,素问影响大。
黄帝内经,主要是框架,

已经出现更早的,马王堆。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三)

《难经》,对黄帝内经有些补充。
扁鹊,可能不是同一个人,不同时代的人,也可能是职业,也可能是某地区的人。
扁鹊三兄弟。


和现代医学伤寒病不一样。
伤寒论被寒邪所伤,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现在的内科病。


黄帝内经,主要关注,病和症。
从张仲景,有了辨证论治,从病和症出发,到证。另一种模式,方剂。他将方剂发扬光大。

有的针灸好于方剂,好的方剂好于针灸。


汉代写的。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归纳中药的功效。
之后是,理论的发展。隋唐时期。

望闻问切

脉诊是四诊之一。难度大。还有舌诊。


病机类似于,病理,机理,机理。有些在教材不录入,可能是不适合了。


病因的分类,但是已经不用三因。但有影响。病因的有痕迹。


寒凉派,没事和凉的,认为很多病是热。多实火。

五行,学说

邪:大部分指病因,大多是外因。

阴阳学说,广东人可能对热性病。对虚火。
中医的不良风气,门户,伤寒派,温病。
必须,海纳百川。

用西医结合,有利有弊。

心悸门等等。用来查的。

温病,外感温病,传染病,等等。

他瘀血理论。活血化瘀笔记出名。有很多病,难症病症,多半兼淤

近代中西汇通。现代,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
不可通约。西方人认为,学科直接不可通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