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胡博的田野侧记-1-从大学渣到科研工作者

2023-06-10 14:34 作者:胡博不开心  | 我要投稿

离开学校转眼已经一年多了,起初是为了逃避学校繁杂的事务,后来又兼有开展田野调查的巨大科研压力。总之,离开学校这一年多来,有心酸,有无奈,也有感动,半年多的田野调查不但让我在科研与写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收获,也让我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希望我能在心底放下三年前那两次足以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巨大打击,振作起来,做好博士论文,顺利毕业。

来到萨拉齐开展调查之前,我曾经两次到萨拉齐开展试调查,但是肆虐的疫情给我的试调查造成了巨大的阻碍。那个时候,我的很多同学都劝我,要不就电话采访一下或者是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获取资料,早日完成论文毕业。但是我个人始终是对田野调查抱着极大的兴趣和期望,所幸在去年年底,疫情的阴霾终于散开,我也得以到萨拉齐来真正的开展我的田野调查。

若要讲田野调查,就不得不先叙述一下我的选题过程,要讲选题过程就得提及我的专业背景,那么索性就从我的专业背景讲起吧。

故事还得从2013年的高考甚至是更早讲起,高考结束后,我这大学渣对考上大学基本不抱任何希望,计划中的我应该会在未来成为某所职业院校的汽车修理或者计算机专业的一份子。结果天不遂人愿,让我勉勉强强的过了本科线,我至今还记得刚过了本科线十几分的尴尬场面。上专科不甘心,上本科又没啥可选的,不管报那个学校,哪个专业,都会迅速地被内蒙古的动态报名系统将本来就所剩无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击得粉碎。那时候我不敢去网吧报志愿,生怕被别人知道我这尴尬的境地,最后在我姐的店里,随便点开了第一个学校的第一个专业,填好志愿,服从调剂,关闭志愿系统,跑到网吧打了一通宵的游戏。我清楚的记得,我们学校在内蒙古招收65人,我临走的时候已经看到我的排名已经到了82,不抱任何希望的我甚至想嚎啕大哭一场,但是那又有什么用呢,结果现实给我整的目瞪狗呆,我居然被录取了,后来还得知,我们学校是国家部属,实力还不错。嗯,走了狗屎运,鉴定完毕~

本科被录取的专业是蒙古语言文学,导致家里人对我的怨气极大,我亲戚给我说,去牧区放两年羊蒙语全学会了,还用上大学么。但是已经被录取了,也没什么好说的。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出内蒙古,在火车上激动地一晚上没睡着。学这个专业的好处其实还蛮多,第一就是不收学费,第二我家里本来就是蒙汉融合的,很多亲戚讲蒙语我多少知道一点,最后就是自己起了个蒙古名字,老师们都对我极其关照。我们这个专业叫基础班,就是零基础学蒙语,所以教的东西非常简单,再加上我稍微有所了解,就搞得我大学学习极为轻松,也让我开始憧憬研究生的生活。

考研也是一个很偶然的事情,我考大学之前立下FLAG,坚决不学语言,坚决不学历史,坚决不学市场营销,结果没想到打脸来的如此之快,最后苦着脸学了四年语言。所以在考研时,我分析了一下,文史哲经管法,六大文科专业,文学太卷了,以我这学渣水平根本没戏,法律同理,还得考证,太麻烦,果断放弃,历史很喜欢学,但是不喜欢研究,放弃,经管要搞数学,不一定玩得来,放弃。选到最后就剩哲学,再从哲学里面选,我个人比较喜欢逻辑学和宗教学,逻辑学的话我感觉自己脑子不一定够用,最后就把目光放在宗教学上。恰好我们学校有宗教学硕士点,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以初试倒数第一,复试第一的奇葩成绩进入了历史学院读硕士。不得不说,我的考试能力真的是差到离谱,考试不是压线就是倒数第一,面试的时候倒是挺能白活(重点吐槽)。

三年的硕士生涯,让我得到了一定的学术训练,但是我个人感觉并不是很充分,而且面对宗教学惨淡的就业形势,我又开始准备考博,(当时甚至考虑过出家当和尚)考博的艰辛暂且略过,没想到的没想到,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民大,至此,成功解锁民大本硕博连读十年成就。

今年是学制里培养期的最后一年了,按道理讲今年本该毕业了,但是去年疫情的耽误导致我现在还在进行田野调查,只能延期一年了。回首这十年,从蒙古语专业,再到宗教学专业,最后到民间文艺学专业,我的专业跨度真的蛮大的,每次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都基本上是从头再来。我至今还记得我上硕士的时候在地下室疯狂读书的日日夜夜,也还记得博士期间,每天陈师傅催我早点回宿舍,熬夜读书到三四点就是很平常的事,甚至连续五年我都在民大的图书馆借阅榜上排名前几,跟图书馆的老师们混成了老熟人。

现在面临博士毕业,我才感觉自己算是摸到了学术研究的门槛,对各种学科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本科时以为的学习蒙语,就是学人家如何说话,结果背后的文化知识和背景虐的我痛不欲生,硕士时学宗教学,我以为研究的是教义教法,结果我这学渣,搞清宗教源流就欣喜若狂,到了博士,各种理论和大量的民族志材料,仿佛让我掉进了学术研究的汪洋大海,我甚至一度认为读博以前的自己约等于文盲。

如今的我,以科研工作者自居,好像多少是有点不要脸,但是我感觉现在跟科研工作者的差距,仅仅差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了。这样的情况就让我开始思考我究竟可以为学术研究做什么贡献。思考许久后,我才发现,我原来避之不及的专业背景,恰恰是我这一辈子用之不竭的资源和财富。

上博士的第一学期,我就和导师不断地去讨论选题和研究的问题,导师建议我先阅读理论著作,再根据自己的优势去选择。我听从导师的建议,先把本专业的理论教材,全部读完,前后半年时间,将所有民间文学涉及的体裁全部了解了一遍,再根据我的自身背景,最终选定了额现在的论文题目。

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大量的利用到了本硕期间学习到的知识和理论。我目前所研究的河套地区,恰恰是我硕士论文所涉及到的,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积累的档案和史志资料就派上了用场。除此以外,本科的蒙语背景能让我在这个蒙汉民族融合的地方如鱼得水的开展研究。

前段时间社会上有句话,叫:剑未配好,出门已是江湖。我觉得这句话,就是形容刚刚开始做田野调查的我。开展田野调查之前,我做了大量的文献工作和可行性分析,我觉得我自己绝对是立于不败之地,再加上我的地方性知识背景,我觉得我完全是手到擒来,但是和上面说的一样,flag立的有多快,那么打脸就会来的更快。

到了萨拉齐,没有稳定的信任关系和成熟的田野点,让我的田野调查还没开始就差点结束了。来了之后四处碰壁,走到哪里都是吃闭门羹,都快给我整自闭了。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偶然的机会下,兜兜转转让我碰到了几个关键的访谈人,最后算是勉强的开始了田野调查(这一部分下一篇再讲)。

不断的通过关键访谈人的关系网和文献中提供的线索,不断地扩大范围,努力的走访周边的村落和各种场合,终于算是在近期完成了绝大多数的资料搜集工作。当有了一定的理论积累,搜集了一定的第一手资料,再加上严谨的学术训练,我觉得现在的我算是逐步的成为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了。但是,老话讲的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现在就处在不上不下的位置上,很尴尬,如果不努力很快就会被时代和学术界所淘汰(虽然我还没进去)。所以让我萌生了找一个平台记录我的调查经历和学术写作经验的想法,这也是今天写这篇文字的动机。之前在空间里写过,但是熟人太多的平台往往让我感觉自己就是大怨种,想说啥还得估计老师同学亲戚家人的看法,一点也不自在。这B站就不一样了,嘿,没人认识我,ε=(´ο`*)))唉,咱就是说玩的就是一手自由自在,美滋滋,想写啥写啥。

总的来说,田野调查基本完成了,这半年多我几乎是老了二十岁,发际线急速上升,皮肤黑的像煤块一样,浑身上下每天都能洗出一桶泥糊糊,但是我虽然奔波疲惫,但是乐在其中,这一片就算是开个头,下一篇咱总结一下如何建立信任关系,咋开始田野调查。文章的最后推荐一本书吧,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如果有哪位无聊的朋友看到这里,那么在评论区或者私信给我,我把这本书的电子版送给你,但是仅限于学术阅读哦,用于商业获利可是不道德的行为哦。

行吧,白白了您内,下篇再见。


胡博的田野侧记-1-从大学渣到科研工作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