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维度(为自己的容貌丑找借口)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是洛神如诗如画之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成为我国传统美的标准;后来,“巧笑倩兮”之中逐渐潜入了人们对《聊斋》里那些美人如斯皮囊之下丑恶心灵的质疑......千年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溯洄从之”,从不放弃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是在这般美的背后,我们是否还忽略了其他维度里直达心灵的感动、温度与美好。
诚然,喜爱一切美的事物,仿佛是无可辩驳的人之本能,心之所向。美颜正是我们给世界添上的缤纷一笔,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一套俏丽装束。它让我们乘上科技的列车,驶向没有缺憾的城堡,让“自己”更迅速容易地被看见、被认可、被喜爱,也让我们有资本去畅想关于自信的美好童话生活。但若所有人只将目光停留在这最浅显的维度上,那么美颜给予我们的自信与满足感也只是瞬时的解药,他夹杂这人性中虚荣急速膨胀。原本真实动人的花朵在廉价的滤镜中成为了暗淡平庸的假花,虽妖艳更甚,却是一戳即破的泡影。浮躁而又娱乐至死的世界却为这种虚荣提供了温床,让这朵妖艳的玫瑰肆意蔓延开去,成就了一片光怪陆离的花园。这让我想到《美丽新世界》中所描绘的人人皆美的文明社会,技术的改革和推动为整个世界画上了精致的妆容,然而其中个体只沦为一具没有灵魂的空洞尸体行走在美丽却单调的乌托邦中。这样让现在世人喜爱世界,真的美吗?——可笑至极。
“美颜文化”或许正是社会审美缺失的一个缩影,当所有人队同一个美的标准趋之若鹜,个体差异性和美的多样性则被彻底抹灭。千人一面的美是折射出不尽相同的自卑与欲望。人们在无尽嘲笑东施效颦之时,却也不管不顾地在照片里修饰自己。这份不自觉的趋同心理正悄然侵蚀个体的独特性,也将我们拖曳至一个平庸之恶的无底深渊。回望历史,改变世界美学的不正是当时世人普世审美的另一面吗?在人人为巴黎沙龙上古典写实的人物描绘津津乐道时,莫奈却用印象派里捕捉光影的方式蹲守在火车站、码头边,晕染出纷繁多变的蒸汽云雾和壮丽动人的《日出印象》。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安魂曲》里关于生死的祷告,有《千里江山图》中流转的巍巍山河,《边城》中一段段诗篇形成青山半落、风景独好的画面映入了人们的心中。这些美给予我们历史沉淀的人类文明精粹,以共鸣的情感内核哺育我们饥渴的心。我认为,或许正是对艺术厚度和美学质感的理解力缺乏,才让一些果然在巴黎圣母院着火焚毁时呐喊叫好以报圆明园之仇。这刻薄的冷淡是对文明结晶的无视和贬低,是人性沉沦的悲哀。当人们不在感知琉璃花窗之美,也听不到卡西莫多的钟楼之声,那么镜头下再美丽的皮囊也无法承载灵魂浸润后的重量。
所以,我们在谈论“美”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些什么?
“美”绝不只是千篇一律的漂亮脸颊,也不是那个追求完美却忽视个体独特性、束缚思想的美颜新世界;美,存在于突破规则、突破平庸的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中,存在于字里行间汲取养分的宁静与沉淀中,也是那个在光怪陆离世界中依旧保有光辉艺术共情和人性的美好温度。
愿每个人都能在纷繁世界里寻找到构建自我、丰满灵魂的“美”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