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后再无普鲁士?未必,这完全取决于德国的面包和天然气价格

俾斯麦的起居之所,一直都挂着这么一句座右铭,对于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没有所谓的失败。这句话,就是典型的普鲁士风格。普鲁士,历来都承担着条顿骑士的精神衣钵。二战时期,横扫中西欧的德军,可不单,是因为长期接受军事训练的结果,这其中,和秉承普鲁士精神的容克军官团也密不可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看似十分强大且冷血,但和容克军官团所崇尚的普鲁士精神相比,却相差甚远,就连科西嘉岛的欧洲狂人-拿破仑,都十分畏惧普鲁士的骑士精神,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也势必要解散条顿骑士团。

有些人始终认为,二战之后,德意志连自己的龙兴之地都丢了,曾经的军国主义源头东普鲁士,也成为了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二战之后,再无德意志。在我看来,恐怕未必,咱先不说腓特烈三世、一战、二战时期、就是现在的德国,依旧处处充满了条顿骑士团的特殊标志,黑色十字架,这个标志从普鲁士王国时期,就开始就一直被传承,从俾斯麦和威廉四世一手缔造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一战之后的魏玛共和国、到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甚至现在的德国军队当中,黑十字架还是十分重要的标识,条顿骑士的尚武军事传统,从未在德意志民族出现断代。今天这一期,我们就围绕着这枚黑色十字架,来讲述下,什么是条顿骑士的武士精神,什么是普鲁士精神。

条顿骑士精神的核心思想,只有18个字,恪守、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公正、灵性。我们也可以简单理解成,这18个字,就代表了西欧民族的远古尚武精神,中世纪的欧洲贵族骑士们,特别推崇个人荣誉,并逐渐形成一种所谓高尚品格的信仰,骑士精神的影响意义非常深远,今天的欧洲民族特性,就是受到当时贵族阶层的骑士精神和绅士精神的重大影响,特别是个人形象,和他们对荣誉的重视程度。每个骑士团成员,他们都坚信,自己获得的每一次荣誉,都是来自神祇(qi)的认可,对于内部问题,历来主张1V1公平决斗,像暗杀、投毒、偷袭、都会被骑士团永久除名,并遭到所有人的唾弃。试想下,如果,一个国家的军队信仰,全部被包裹在荣誉的大旗下,他们还会畏惧死亡吗?

这时期,欧洲最具代表的三大骑士团,就是宗教势力下的马耳他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这里的每个骑士团历史,无不充满了流血冲突和战争,只要了解过这段历史的,都可以清晰看出,普鲁士从条顿骑士团团长赫尔曼-冯-萨尔扎,于1224年建立团顿骑士团国,到1309年,从威尼斯迁都到普鲁士的马林堡,这个民族的成长画风,就始终和流血、战争紧密相连,他们的骑士信仰,也在数代人的鲜血中,不断的滋养完善,也或许,会演变成无法掌控的军国主义。
当普鲁士王国,发展到了17世纪初期,腓特烈威廉当选普鲁士国王后,骑士信仰,就成为了军国主义的帮凶,究其原因,还是容克地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积极支持军国主义政策,第一,军国主义下的侵略扩张,可以让他们得到更多新的领土。第二,随着国家领士的不断扩大,行政管理机构自然也会出现大量空缺,这就为容克阶层的后代,提供了更多从政机会。第三,军国主义政策让国家的军事力量不断壮大后,这自然就需要大量军官,进而,容克子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军职空缺。另外,享受地方税收的容克地主阶级,还通过农奴制度去压榨底层百姓,繁重的税收,不仅,让容克阶级掌握了国家经济大权,同时,还让底层人民的生存空间,举步维艰,最终,只能选择逃出普鲁士,但腓特烈威廉的军队建设,可是需要大量兵源和资金为后盾。容克贵族的杀鸡取卵行径,便引起腓特烈威廉的仇视,1622年,腓特烈威廉便派出军队,威胁容克阶层,交出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收税权。最终,腓特烈大帝,打造了,一个以军队为灵魂的统一官僚行政系统,在腓特烈大帝的统治下,普鲁士已经发展成一个高度集权的专制战争机器,一个军队拥有一个国家的说法,就是出自这段历史典故,普鲁士精神,也是在这一时期完全成形,这种精神的核心,引用腓特烈大帝的经典名言就是:前进一步,哪怕就是死亡,也要必须执行命令,普鲁士的强大,就是依靠有力的军队,而有力的军队,则是建立在无比恐怖的纪律之上。从此后,骑士精神就变成只服务于军队的普鲁士精神。而这种精神的传承,自拿破仑战争之后,又发生了一次回归本源的改变,荣誉。象征普鲁士精神的铁十字勋章,并帮助德意志完成了民族大统一。

1871年之前,德意志和意大利完全一样,长期处于地理和语言上的区域性概念。1815年,欧洲列强在维也纳议会上,将德意志分为了39个邦国,其中35个都是君主国,四个自由城市。各个成员国都拥有自己的独立政府、司法系统、独立外交权和各自的军事力量。1871年之前的德意志,就是各自称霸一方的的诸侯国,民族统一,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但是有一个人,却把这个梦想给实现了,这个人就是俾斯麦。作为普鲁士新一带贵族后裔的俾斯麦,他拥有着德意志民族特有的骄傲和对国家的狂热,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导致连年的军事冲突和盗寇流窜,每个德意志成员都深受其害,无不渴望着和平的安定生活,俾斯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萌生了统一德意志的使命感。

1832年,俾斯麦在柏林大学期间,和美国同学庆祝独立战争胜利日时,俾斯麦就和同学打赌,要在25年内,让德意志实现民族统一。这话在当时看来,就好比,我跟你说,25年后,我能成为世界首富一样,虽然,当时的普鲁士国力日渐强大,但和奥地利一比,普鲁士还是德意志联邦中的万年老二。1862年9月,刚刚就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的俾斯麦,就在普鲁士议会的首秀中明确指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议论和多数人的投票,就能够解决的,有时候,要通过一场不可避免的战场,来解决一场铁和血的斗争。铁血宰相,也从此流传至今。普鲁士人在俾斯麦的领导下,先后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以三次王朝战争的胜利,于1871年统一德意志民族。因此,现在的德国,始终认为,1871年才是德意志民族的全新起点。而俾斯麦的成功,除了政治上的博弈外,便是代表新普鲁士精神,铁与血的战斗信仰。

我们此刻回到当下,当德国从第二次世界的一片废墟走出来后,那个曾经横扫中西欧的德意志战车,仿佛凭空消失了。德国为了让所有人,忘记是自己发起令全世界恐惧的两次世界大战,所以,他要给世人塑造一个人畜无害的民族形象。但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一假象所迷惑,在他们的民族血液中,始终流淌着第二帝国的普鲁士精神,这种精神,时刻都在他们的后人中代代相传。只要这个世界一直处于和平、合作、包容、共赢的局面,这种精神就会一直长眠下去,如果,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这种早已融入基因的普鲁士精神,一定会被唤醒,再次和这个世界刀兵相见。哪怕,是第三次失败,也会将铁与血的战争,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