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閒”字的历史演变及相关问题

2021-09-23 10:11 作者:终究是寂寞的  | 我要投稿

“閒”字释义商补及相关问题

高明峰

 

        摘要:本文通过对《墨子閒诂》及《鸿烈閒诂》二书之书名意义、注书内容与体例的考辨,认为“发其疑忤”是“閒”字的一种带活用性质的引申义。这在众多的辞书中均缺而不论,应据此补入。同时,笔者还就辞书编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看法。

        关于“閒”字的释义,见于多种辞书。譬如《康熙字典》、《经籍籑诂》、《辞源》等,均列有专门词条予以注释。兹以《辞源》为例:

        1.xián集韵,何間切,平,山韵。通“閑”。安静;閒暇;

        2.jiān古閑切,平,山韵,见。俗作“間”。中間;近,顷刻;量词;

        3.jiàn古苋切,去,襇韵,见。干犯;空隙,空子;嫌隙;更迭;隔;差别;参与;离析,离間;伺候,刺探;間谍;乘間,私自;病痊愈或好转。

        释义可谓详尽。然而,笔者近日读《墨子閒诂》一书,发现“閒”字还有“发其疑忤”之义,而这在上举的众多辞书中均缺而不论。

        《墨子閒诂》一书,是清末著名学者孙诒让的一部力作。关于书名,作者在自序中明言:“昔许叔重注淮南王书,题曰《鸿烈閒诂》。閒者发其疑忤诂者正其训释。今于字谊多遵许学,故遂用题署,亦以两汉经儒本说经家法,笺释诸子,固后学所睎慕而不能逮者也。”

        可见,孙诒让题书名为《墨子閒诂》,是借用许叔重《鸿烈閒诂》之名,其原因在于孙诒让注书时训释字义多遵循许氏之学,并且旨在效仿许慎以说经家法来笺释诸子。在此,孙诒让第一个提出了“閒者,发其疑忤”这一训释。

        但值得注意的是,孙诒让有关“閒诂”的释义与《鸿烈閒诂》之“閒诂”本义是有出入的,其意图在于为《墨子閒诂》一书正名。因为,许慎《鸿烈閒诂》一书仅为训释其义,殊无“发其疑忤”之意。这略如《辞海》“閒诂”条所言:犹云夹注。

        汉许慎注《淮南子》,题曰《鸿烈閒诂》。叶德炯跋云:“閒诂犹言夹注,与笺同实而异名,《说文》‘閒,隙也’,《墨子经说上》‘閒,谓夹者也’。盖其书为许君未卒业之书,仅约略笺释其旁,若夹注然,故谓之閒诂。”清孙诒让有《墨子閒诂》,自序云:“閒者发其疑忤,诂者正其训释”,亦取许氏閒诂之名,但义稍异。

        那么,何谓“发其疑忤”?对此,孙诒让没有明说,但从《墨子閒诂》一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全书的注释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正其训释”;一为“发其疑忤”。

        “正其训释”较为常见,此不赘言。值得注意的是,“发其疑忤”一部分,在注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显得非常突出。仅以“经说上第四十二”一卷为例,在全部的注释(包括句读)中,属“发其疑忤”者就有103条,约占37%。如“经说上第四十二”一卷中,“有之必无然”一句,注云:“此疑当做‘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与上‘小故’文正相对。‘小故’‘大故’,谓同一言故,而语有轻重,事有大小也。

        今本上句脱‘然’字,下句脱三字,遂不可通。”又如该卷中有“如见之成见也”一句,孙诒让注云:义亦难通。张云:“若者,指事之词。目之见,性也。然不接物则不见,接物而不故欲见之,亦不成见。是见之所以成见者,乃故也。”案:张说亦迂曲。以经校之,疑上“见”字当为“得”之误。“得”正字作“寸貝”,坏脱仅存上半,遂成“见”字,故古书多互伪。下“见”字当为“是”字之误。言得彼乃成此也。顾云:“此释《经上》‘故,所得而后成也’。”

        再如“贵者公,贱者名”一句,孙诒让注曰:言贱者称贵者为公,而自名也。张云:“公,君也。‘名’当做‘民’,古字通用。”案:张说非是。“閒(jiān)气”一词出自《春秋演孔图》:“正气为帝”,“閒气为臣”。故《中兴閒(间)气集》似应释作《中兴名臣(诗)集》。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孙诒让所谓的“发其疑忤”多是就《墨子》一书的文字校勘而言的。通观全书,我们还可以发现,孙诒让“发其疑忤”的体式主要有两种:

        一类为孙氏自己对《墨子》文字的校勘,其句式特征为疑某字当为某字之误,某句疑当做某句等,如上引孙诒让注“有之必无然”、“如见之成见也”两句;

        另一类为孙诒让对他人的校勘加按语以示正误,如上引孙氏注“贵者公,贱者名”一句。

        至于《鸿烈閒诂》一书,乃是许慎就《淮南子》所著的一部注书,其内容多为训释其义,绝无此种“发其疑忤”。

        关于《淮南子》,原有许慎、高诱两种注书,且在后世的流传中混合刊行。《四库全书总目》云:“淮南子二十一卷,汉淮南王刘安撰、高诱注……隋志、唐志、宋志皆许氏、高氏二注并列。陆德明庄子释文引淮南子注称许慎,李善文选注、殷敬顺列子释文引淮南子,注或称高诱,或称许慎。是原有二注之明证。后慎注散佚,传刻者误以诱注题慎名也。观书中称景古影字,而慎《说文》无影字,其不出于慎审也。”

        在仅存的题名为高诱注的《淮南子》二十一卷中,“据前人考证,其中原道、俶真、天文、墬形、时则、览冥、精神、本经、主术、氾论、说山、说林、修务等十三卷为高注,缪称、齐俗、道应、诠言、兵略、人閒、泰族、要略等八卷为许注”。遍检这十三卷高注、八卷许注,我们可以基本认定,其注书皆为训释其义,并不涉及文字方面的校勘,当然更谈不上主要是就校勘而言的“发其疑忤”及其体式了。

        如《淮南子》卷十一《齐俗训》中,有“今世之为礼者,恭敬而忮,为义者,布施而德;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则失礼义之本也,故构而多责”一句,注云:“忮,害也”;“谓以权相交,权尽而交疏,构构然也。”于此可见一斑。

        既然许慎《鸿烈閒诂》之“閒诂”并无“发其疑忤”之义,那么孙诒让所言之“閒者,发其疑忤”又是如何引申而来的呢?在《墨子閒诂》“经上第四十”一卷中,有“閒,不及旁也”一句,孙诒让有注云:“谓中空者,即上‘有閒中也’之义。张云:‘不及于旁谓隙中。’毕云:‘言閒谍’,误。”

        可见,孙诒让释“閒”为“中空”。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空,从穴工声……空孔古今字……空虚、孔穴本无二义。”故知孔也虚也。

        而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据王涛等编写的《中国成语大辞典》,此处的“批亢捣虚”可解释为攻击对方的要害,乘虚而入;虚,则指空虚薄弱之处。而可疑、抵牾之处,即疑忤之处与空虚薄弱之处都是可被别人乘隙攻击的地方。

        至此,孙诒让释中空”,虚也而虚者又可引申疑忤之处,这样的一个引申过程就十分清楚了,用它来解释“閒者,发其疑忤”这一训诂也是极为合理的,当然,此处的“閒”字已活用作动词了。

        以上我们对《墨子閒诂》和《鸿烈閒诂》的注书情况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閒者,发其疑忤”这一训诂的引申过程也作了说明,据此可以认定“发其疑忤”是“閒”字的一种带有活用性质的引申义。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閒诂”一词的释义也多为人所忽略,即便像《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专列此词条予以解释,其释文亦未能尽如人意。《辞海》“閒诂”条的注释已见上文引述,兹再举《汉语大词典》“閒诂”词条的训释如下:

        犹夹注。汉许慎注《淮南子》,题曰《鸿烈閒诂》。叶德炯跋云:“閒诂犹言夹注,与笺同实而异名……盖其书为许君未卒业之书,仅约略笺释其旁,若夹注然,故谓之閒诂。”清孙诒让《〈墨子閒诂〉自序》:“昔许叔重注《淮南王书》,题曰《鸿烈閒诂》。閒者发其疑忤;诂者正其训释。”命意与叶说不同。

        我们认为,《辞海》、《汉语大词典》二书皆把“閒诂”释为“夹注”,又同时举《鸿烈閒诂》、《墨子閒诂》为例证,可谓自相矛盾。从辞书学上讲,这里存在着义域不清、义项不全等弊病。因为,《墨子閒诂》之“閒诂”与“夹注”相去甚远,夹注只是表明注书的形式閒诂则具体点明了注书的内容,即包括文字校勘的疑忤和文字内容的训释,两者并非如《辞海》所云是“但义稍异”,实宜分别观之。

        而《汉语大词典》虽然正确地指出两者命意不同,但也未细加辨析,仍旧笼统地解释为“夹注”。因此,我们在对“閒诂”加以释义时,应该具体分析,指出其实际存在的两种含义,倘若笼统地释为“夹注”,就《墨子閒诂》一书而言,是仅得其形式之似,而未究其真实意旨,是极不妥当的。

        其实,在辞书编撰上,义域不清、义项不全等毛病并不是个别现象。如“仿佛”一词,《辞源》仅给出“大体相像”这一义项,并引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缥乎忽忽,若神仙之仿佛”一句为例,可谓引证有据,足以服人。因为,对于这一例句,张守节《史记正义》有注云:“仿佛,言似神仙也。”此注与“大体相像”这一义项基本切合。但是,《辞源》仅给出“大体相像”这一义项显然是不够的。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此“仿佛”就应解释为“隐约”,即“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之意,而不宜解释为“大体相像”。因为“若”即是“好像”之意,倘若“仿佛”再解释为“大体相像”,则纯属不必要的语意重复了。所以,解释“仿佛”时应补充“隐约”这一义项。

        这种问题表现在辞书编撰上就是所谓的义项不全。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释义本身的复杂性或模糊性造成的,如“閒”、“閒诂”等等。但是,毕竟这一问题在辞书编撰方面是客观存在的,不容我们忽视和回避。

 

释閒——秦简整理札记之一

张世超 张玉春

        《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曰:“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於民,害於帮。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恶俗。法度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閒令下者。

        文物出版社七七年版线装本释文云:“閒,空隙……閒令,是补充法律的诏令。”

        该社七八年版平装本释文又云:“閒,读为干,《淮南子.说林》注:‘乱也’。

        以上二说,均未得简文中“閒”字之旨。从古文字的字形看,“閒”字象门缝间透进月光来。“閒隙”应是此字的本义。用在人事方面,则指政治上的疏漏,行为上的过失。

        《荀子·强国》“如是,百姓劫则致畏,赢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閒则散,敌中则夺。”

        是说“百姓被强制的政策聚合在一起,一发现你的疏失,他们就散了;敌人来打,就会被敌人争夺过去。”在政治斗争中,人们往往要一寻找对手的疏漏、过失——“閒”。

        《苟子·王制》:”伺疆大之閒,承疆大之敝,此疆大之殆时也。”

“閒”字如被用在动词的位置上,本身就又合有了动词“伺”之义。

        《左传·庄公八年》:“连称有从妹在公宫,无宠,使閒公。”杜注:“伺公之閒隙。”

        《左传·庄公十五年》:“秋,诸侯为宋伐郳,郑人閒之而侵宋。”也是说郑人窥测到其间隙,乘机侵宋。”

        《墨子·备梯》:“古有兀术者,内不亲民,外不约治,以少閒众,以弱轻强,身死国亡,为天下笑。”

        “以少閒众”是说以人口少之国家,窥测人口多的国家之隙,图谋进攻之意。”

词义引伸一些,则探听对方虚实替叫“閒”。如:

        《墨子·非儒下》:“有顷,閒齐将伐鲁。”

        意思是:“不久,打听得齐国将要伐鲁。”

        后来,“閒”字成为军事上的专用术语,派去打探消息的人叫“閒者”,或就叫做“閒”(这就是后代说的“閒谍”)《孙子兵法》中有《用閒篇》。

        综上所述,“閒”由“閒隙”义活用而获得“伺某之隙”义,又引伸为“探听虚实”,再演变为军事术语:“刺探”和“刺探情报的人”。

        简文中的“閒”用的正是“伺某之隙”义。“故后有閒令下者”意思是“因此,后来有人在法令下来时,便窥伺其隙。”用现在的话说,即准备钻法令的空子。这与前面“法律未足”正好照应。

        “閒”字的动词义,译时词句可略有不同,然要不离其旨,典籍中此义往往被人忽视。

        《韩非子·说难》:“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閒已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

        “閒”旧注训“代”,王先慎读为“谏”陈奇猷训“離閒”,皆为当。“大人”与“细人”相对,即韩书中所说之“人主”,也即当时之诸侯。“閒”亦应是“窥伺其隙”之义。

        因此,这段话的意思是:“和他谈论人主,他会以为你是帮助那人主来算计他,和他谈论平民,他会以为你是想出卖他的权力给那平民。”

 

 

“閒”义管窥

彭榕华

        从事医古文教学多年,笔者深感正确理解词义对准确把握中医古籍,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扁鹊传》时,学生对文中多次出现的“閒”字意义感到迷惑,故特将文中出现的“閒”字加以辨析。

        1、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閒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于公,公毋泄。”句中“閒”,音jiàn(见),当释作“悄悄地”、“秘密地”。“閒”有“悄悄地”之义,文献多见例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曰:“太祖乃变易姓名,閒行东归。”从小路走。

        《史记•项羽本纪》曰:“道芷阳閒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曰:“故令人持璧归,閒至赵矣。”

        《后汉书•谯玄传》曰:“玄于是纵使者车变易姓名,閒窜归家。”诸句之“閒”解为“悄悄地”、“秘密地”之义。

        2、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閒,閒必有言也。”“閒”指病痊愈或好转。

        《论语•子罕》曰:“子病閒”郑玄笺:“少差曰閒”。

        《礼•文王世子》曰:“文王有疾,……旬有二日,乃閒”郑玄笺:“閒犹廖也”。此二例“閒”即为“病愈”之义。

        3、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閒,太子苏。“閒”音jiān,顷刻,一会儿。

        《左传•成公十六年》曰:“以君之灵,閒蒙甲胄,不敢拜命。”孔颖达疏:“閒犹近也。”“近”指时间时有距离短之义,即“一会儿”。

        《孟子•滕文公上》曰:“夷子怃然为閒曰‘命之矣。’”赵岐注:“为閒者,有顷之间也。”有顷即“顷刻”之义。

        4、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閒,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閒”音jiān,中间,表示处所或时间。

        《论语•先进》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閒。在这里表处所。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閒不容瞚。”这里的“閒”表示时间,本例“閒不容瞚”表示时间紧迫,容不得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短促不能有瞬息延误。

        以上是《扁鹊传》课文出现的的4个义项。“閒”在《辞源》里共有17个意义,这里引用其中的部分例句加以分析。

        1、安静。《国语•晋语》曰:“今若大其柯,去其枝叶,绝其本根,可以少閒。"

        2、闲暇。《庄子•在囿》曰:閒居三月。”

        3、量词。一室曰一閒。《陶渊明集•归园田居》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閒。”

        4、空隙。《庄子•养生主》曰:“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

        5、差别。《孟子•尽心上》曰:“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閒也。”

        6、参与。《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閒焉?”

        7、离间。《国语•晋语》曰:“且夫閒父之爱而嘉其兄,有不忠焉。”

        8、间谍。《孙子》有《用閒篇》,东汉曹操注曰:“战者必用閒谍,以知敌之报宝也。”

        一个“閒”字的含义竟然如此纷繁,似乎难以掌握。其实众多义项之间并非杂乱无章、互不相关,引申是有规律可寻的。只要了解它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各种联系,表面看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词义,也就如珠在贯了。

        “閒”的本义是门的缝隙。《说文解字》曰:“閒”,隙也。从門月。”段玉裁注:“閒,会意也。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从“门隙”直接引申为凡两边有“空隙”都叫做“閒”,又间接引申为“病愈”、“顷刻”、“閒暇”之义。又由隙”之义引申出“閒厕”、“閒隔”、“离閒”、“閒谍”等义项。如果我们把以上引申义的关系列出一个表系,它们的关系如下所示:

        “間”、“閒”二者之间为古今字的关系。所谓古今字,是指字音字义相同,字形却随时代而有所不同的文字。上古没有“間”字,后代写作“間”的,上古都写作“閒”。后代把读jiān和jiàn的写作“間”,把读xián的写作“閒”。“閑”的本意是栅栏,在一般情况下,“閒”和“閑”事不可相通的。只有在“空閒”的意义上,有时写作“閑”。汉字简化后,“空閒”的意义写作“閑”。

        通过以上例子的列举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医古文中的一些词义较为复杂,尤其是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极易混淆,难以辨别。如果模棱两可望文生义,就容易出现当用甲义而用已义,应用古文而取今文的张冠李戴现象。

 

 

 

“沉”与“沈”、“間”与“閒”的历史演变

郝晋阳

        异体字是用不同的文字形体记录语言中相同的语词,在使用中功能没有差异的一组字,就汉字的应用而言,异体字是文献典籍中的多个字通用现象,是语言文字的冗余。因此,语言文字的经济性原则,使得异体字不断发生变化,或被淘汰,或重新组合、分化,各司其职。

        本文试通过分析“沉”与“沈"、“間”与“閒”这两组异体字的字词关系、发展及分化,以探求推动这两组字发展的动因以及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沉”与“沈”的分析

“沈”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如:

        1、“贞燎于土三小(宀羊)卯一牛沈十牛。”(《甲骨文合集》:780)

        2、“乙酉卜方贞使人于河沈三羊(册口)三牛三月。”(《甲骨文合集》:5522正)

字形象将祭牲沉入水中之形。而西周早期的金文也有“沈”字形的出现。如:

        1、“其丮哀(爱)乃沈子也唯福。”(《沈子它簋盖》)

        2、“乃沈子(鸟页)(怀)多公能福。”(《沈子它簋盖》)

        因此,根据字形和甲骨文的用例,可知最早出现的字形为“沈”,词义为“沉没”义。

        典籍中,“沈”是以同形字的身份记录语言中的两个词:其一是“沈”沿用本义——“沉没”义,读为chěn。用例如:

        1、“汎汎杨舟,载浮载沈。”(《诗・小雅・菁菁者莪》)“沈”“浮”二字对举,“沈”,沉没也。

        2、“晋人归之施氏,施氏逆诸河,沈其二子。”(《左传・成公十一年》)沈于河中,溺杀。

        其二是“沈"假借为地名,读为shěn。后人又以封地或国名为姓氏,出现了沈姓。“沈”原是西周诸侯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和安徽省阜阳县之间,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春秋・文公三年》:“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沈溃。”杜预注:“沈,国名也。

        汝南平舆县北有沈亭。”江永地理实考:“今汝南宁府汝阳县东南六十里有平舆故城。沈亭所在地。”蔡国消灭了沈国后,沈国国君的儿子逞逃到楚国,以沈国的“沈”为姓。又春秋时,楚庄王(前613—前589在位)把公子贞分封到另一个沈地,就是现在安徽省西北部临泉县。这两地均处于今河南、安徽交界处,相距不远。公子贞也以“沈”为姓。至此,“沈”作为姓,在先秦文献中已普遍运用,如:

        1、“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孔子家语》)

        2、“沈尹戍谓令尹曰”。(《日氏春秋》)并且因代代传承,沿用至今。

        后根据《淮源庙碑》和《百石神君碑》的“沉”字形和用例,及时以前的出土文献的考查(没有“沉”字形),可知直到东汉才出现了“沉”字字形。如:“故天无伏阴,地无鱻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百石神君碑》)词义为“沉没”义。

        许慎《说文解字》:“沈,陵上滈水也,从水冘声,一日浊黕也。”根据甲骨文字形,可知许慎的解释是错误的。徐铉曰:“今俗作沉,冘不成字,非是。”

        顾野王《玉篇》“沈”下另出“沉”字,注曰:“同上,俗。”都将“沉”列为“沈”的异体字,又因为“沈”先出,在应用中又占主体地位,所以,称“沈”为正体.“沉”为俗体。

        先秦典籍中,“沉"与“沈”在表示沉没及其引申义的义项上就已经互换使用,是被后人所篡改。东汉后典籍中的混用,如:

        1、“人口九头,长舌破家,帝辛沉湎,商灭其墟。(《易林•贲之乾))

        2、“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春江花月夜》)

        “沉”、“沈”二字混用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后,“沉”逐渐取代了“沈”表示“沉没”义的义项,而“沈”只表示人名和地名。《现代汉语词典》中沉、沈分立条目,词义分明。

“沉”有五个义项:

        1、(在水里)往下(跟“浮”相对);

        2、使降落,向下(多指抽象事物)沉得住气;

        3、(程度)深;

        4、分量重;

        5、感觉沉重(不舒服)。读音为chěn。

“沈”主要用于地名和人名:

        1、(瀋);沈阳,市名,在辽宁;

        2、姓。读音为shěn。

        而沈阳的“沈”原写作“瀋”。“瀋阳”最早见于《水经注疏•卷二十六):“司马懿伐辽东,丰人南徙,其留者曰北丰,在瀋阳中卫西北。”

而“瀋”本义是汁液,典籍用例如:

        1、“然二士不能发怒于鼎镬之中,以烹汤菹汁瀋从旁人。”(《论衡》)

        但汉字简化时,将“瀋阳”曾化为“沈阳”,与沈姓的“沈”成为同形字。而表本义汁液的“瀋”却简化为“渖”。

“沉”、“沈”的关系如由所示:

为什么“沉没”义的“沉”能取代“沈”?原因有三:

        其一,宏观上“沉”“沈”二字混用,不符合用字的经济性原则。按照字、词对应和词义系统的发展规律,“沉”“沈”二字所记录的词的分工明确,是词义发展的主流;

        其二,微观上,因为“沈”的本义“下沉”义和表人名、地名的假借义在人们的意识中已毫无联系,因此,在实际运用时,人们很难形成两相关联的思维定式,造成其中某一义项可能被分派了出去,形成新词,文字上则会用专门的形体来记录,同时“沈”的本义“下沉”义的运用受到专职表示“下沉”义的异体字“沉”的冲击,所以本作为多义多词的“沈”在义项的互相排挤和异体竞争的影响下,最终丢失“下沉”义而分化为两字

        其三,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词义的发展还受到社会环境、人的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沈”作为人名,因受到中国传统思想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影响,和中国人对自己姓氏的传承性的重视,姓是代代相传的,因此,虽然“沈”的本义转移了,但并未动摇“沈”作为姓的稳定性。

        由此可见,作为人名、地名的义项一般都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不容易受词义系统演变的影响。

 

二、“間、閑、閒”分析

        根据现存所见材料,“閒”最早见于金文,词义为“在……之间”。“閑”最早也见于金文,词义为“閑”的假借义“空闲、清闲”。闲二字的本义在典籍中已有运用,而“間”是后起字。(金文跳过)

        归纳“閒”在先秦两汉的传世文献的义项,可分为四类,分别表示其义项引申的四个阶段。

        许慎《说文解字》:“閒,隙也,从门从月。”徐锴曰:“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隙也,古閑切。”

结合字形分析和典籍用例,可知,“閒”的本义为两门中间的缝,如: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閒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晏子春秋•卷五》)

后引申为“中间,在……之间”,如:

        1、“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閒,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

        2、《孔子家语》“殷人殡于两楹之閒。”(《尚书大传》)

        再由“中间”义引申为“间隙”义。“间隙”义是词义发展的中间分化阶段,表示在词义的引申运动中语义场将发生转移。

        探其原因,是“閒”的词义引申形成多个义项,但各义项不是同一类概念所包含的各种概念,而不能形成一个最小语义场。同时,某一引申义性质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经历了一个潜伏着词义分化的义项,从不同角度诠释词义的过渡时期。

        与之相应,就会出现分化为不同含义的次义项的交叉使用,或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分化成性质差别较大的次义项。“閒”的“间隙”义就正好处于这一个动态阶段。

        所以,虽然大范围属于“间隙”义,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中一部分义项属于空间范畴,与表示空间上存在一定间隔、距离的词属于同一语义场,另一部分义项属于时间范畴,与时间上存在一定的间隔、距离的词属于同一语义场,体现这一义项已开始形成性质不同的次义项。

        笔者认为次义项中空间范畴的间隙义与时间范畴的间隙义相比,与前一义项(表示空间上的“在……之间”)联系更紧密。因此,应是先引申为“空间上的间隙,再引申为“时间上的间隙”,即由“在……之间”→“空间上的间隙”→“时间上的间隙。

表示空间上的间隙用例有:

        1、“其无若閒气而焯于水,水之比于气也,若泥之比于水也。”(《春秋繁露》)

        2、“孔子之母既丧,将合葬焉。曰:‘古者祔不葬,为不忍先死者之复见也,《诗》云:‘死则同穴’自周公以来,祔葬矣。故卫人祔之也,离之,有以閒焉。’”(《孔子家语》)

后引申为时间上的间隙用例有:

        1、“哀公忄翟焉。有閒,复问。”(《孔子家语》)

        2、“有閒,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家语》)

        最终,词义由“时间上的间隙”,引申为时间上有空闲的“空闲、清闲”义。

“閒”的词义演变过程如下所示:

        两门中间的缝→中间→间隙(空间、时间)→空闲、清闲

        由上分析,可见词语义项的引申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新质的孕育、发展及形成必定要受到旧质要素的影响。

        “閒”通过建立在旧质基础上的相似联想(在……之间,必存在间隙)和链条式的引申方式,促使词义由“中间的缝”到“中间”,再到“间隙”的在物质领域的量变,最终达到质变,表“空闲,清闲”,进入了精神领域。

        词义的引申还造成了字形的分化,表示“空闲”义上,假借与“閒”毫无意义联系的“闲”字形来表示。

        而“闲”的本义原为木栏之类的遮拦物,如:

        1、“閑,阑也,从门中有木。”(《说文》)

        2、“舍则守玉閑。”(《周礼・夏官・虎贲氏》)郑玄注:“閑,梐枑”(古代官府门前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子)

        在表示“在……之间”、“中间”、“间隙”及引申义上,用另造的从“门”从“日”的“间”字取代,并且“間”“閒”在典籍中常常通用,如:

        1、“楚、越之間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吕氏春秋》)

        2、“故天子昭有百神于天地之閒,以示威于天下也。”(《大戴礼记》)

        二字混用打破了文字词汇系统的形音义的平衡,用两个字记录同一个词,有违于语言文字的经济性原则,古人便采取变音别义的方法和文字的再分配的方法推动二字明确分工以求达到语言文字内部新的平衡。

        即“閒”因词义引申和假借,使“閒”分成多个义项,并与异体字“間”和假借字“閑”交错使用,这不符合语言文字的明确性、经济性原则(互相混用)。

        于是,变音别义,“閒”的几个义项分别是:用假借字“閑”表“空闲、清闲”义的义项,仍保留原读音xián;而与“間”混用的义项则分别用jiàn表示“距离,间隔,空隙”义,jiān表示“中间”义。

        最后,“间”取代了“閒”的字形,独立地记录“間”的前三个义项;“闲”的假借义,取代本义成为“闲”的中心义项;“閒”字形最终被淘汰。这一过程反映了异体竞争的一种态势。

沉与沈”、“間与閒”这两组字形成的原因

        首先,得对汉语字词关系有准确的把握。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它的内容是词义,形式是语音。

        因此,词是用一定的语音形式传达一定的意义内涵,而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本身不是语言的要素其关系如图所示:

        当两个结构层次平衡时,形音义统一,字词是一致的;

        当两个结构层次不平衡,即字形与音义结合的词不相配,就会出现许多错综复杂的词义变化和汉字形体改变等互动的语言文字现象。

        如一个字有时记录一个词,有时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也有两个不同的汉字却只记录一个词,如前面所述“沈”、“沉”,“間”、“閒”。

        字词关系是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坐标中形成的,同一字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形音义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但字和词的变化有时同步,有时又不同步。

        正是因为字与词在发展中不一一对应(对称破缺)才产生了异体字、区别字、同形字、假借字等许多语言文字现象“沉”与“沈”,“間”与“閒”两组字也是字词关系不平衡的历史积淀物。

        其次,语言文字本是一个和谐的系统,但由于词义引申,文字假借等打破了系统的和谐,其直接后果就是产生异体字、同形字等诸多文字现象,造成用字的更加复杂。

        因此,异体字、同形字等只是语言文字处于不平衡期的一种文字现象如果不出现异体字也会出现与它性质相似的其它变化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语言文字内部的自我调节和社会规范用字的影响,异体字、同形字等只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

        当异体字之间无规则地混乱使用,打破了语音文字的明确性原则,解决的办法是或者淘汰其中一个(如閒被淘汰)或者分工(如沉、沈分工),所以曾以异体字的身份共存的字形,要么重新分配,各司其职要么重新统一,殊途同归。

        因此,词义的发展与词和词之间的相互作用,词义系统、文字系统内部的互相调整密不可分。但彼此之间最理想的结合的原则是既准确精密,又简练经济,以便最完美地承担起社会交际的重担。

        综上所述,古代的词语发展到现在,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的在阅读古籍时,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词义变化,既不能以古非今,也不能以古乱今。而是要以时代为线索,理清词语用法的源流,科学、全面地诠释词义。


“閒”字的历史演变及相关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