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时期的徐晃为何是“五子良将”的末位

2019-08-25 21:52 作者:TzuMoSa  | 我要投稿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徐州之战、官渡之战、冀州征伐、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关中征伐、夏侯渊平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几次重大战役。在樊城之战中,徐晃率军击退关羽,又紧随关羽展开追杀,并趁机连破关羽十重围堑,彻底解除了樊城之围。因为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

虽然如此,但在公元206年曹操上表为乐进、于禁、张辽三人请赐官职,却没有提及张郃、徐晃。可以说明张郃、徐晃在公元206年时政治地位明显低于于禁、乐进、张辽三人。

张郃归降曹操时间较晚还可以理解,但徐晃是很早就跟着曹老板的老员工,他的仕途步伐甚至还不如晚了几年才加盟的张辽,这就有点问题了。

五子良将归属曹操的时间,依顺序为:乐进【189年曹操在陈留起兵时】、于禁【192年曹操任兖州牧时】、徐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击破杨奉时】、张辽【198年曹操灭吕布时】、张郃【200年官渡之战时】。

按理说,徐晃的能力、资历都不比乐进、于禁差多少,资历方面甚至比张辽还要更有优势一些,为什么官职、地位却要差一截呢?

这大概和徐晃出身于白波军有关系。

《后汉书·灵帝纪》载,中平五年(188年)二月,“黄巾余贼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河东。”《后汉书·董卓传》载:“灵帝末,黄巾余党郭太等复起西河白波谷,转寇太原,遂破河东,百姓流转三辅,号为‘白波贼’,众十余万。(董)卓遣中郎将牛辅击之,不能却。”《后汉书·南匈奴传》载:“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单于将数千骑与白波贼合兵寇河内诸郡。”

根据以上记载,白波军是黄巾起义失败后黄巾余党转战至并州西河郡建立的一支农民武装,因聚集于白波谷而得名,规模达到十余万,是东汉末年影响力巨大的农民武装。白波军曾攻破河东郡、太原郡,又和匈奴联合进攻河内郡,其活动范围均在东汉京师洛阳周边,对朝廷安全危害极大。白波军本来就出自黄巾军,其在邻近京师的河东、河内一带侵扰,更是形同叛逆,被朝廷视为重大威胁。董卓主政朝廷之初曾派牛辅讨伐白波军,久而无功,最后因董卓迁都至长安,事情竟不了了之。因此东汉政府对白波军非常忌惮,官方资料将其骂为“白波贼”。

杨奉本是白波军的首领之一,后归降董卓,成为李傕的部将。在李傕、郭汜之乱中,杨奉带兵打败郭汜,护送汉献帝东归,路上杨奉又叫来白波军的韩暹、李乐、胡才等首领一起来帮忙。这本是白波军修复与朝廷的关系,改善形象,在政治上洗白的好机会,但杨奉等人又和卫将军董承闹翻了,董承召来曹操,于是杨奉等人再次站在朝廷的对立面,成为人人喊打的逆贼,只能去投奔同样反叛朝廷的袁术了。

当时的徐晃就是杨奉的手下,也是白波军的成员。徐晃年轻时曾当过河东郡的郡吏,不知为何落草到西河郡的白波谷。但想想《水浒传》中的宋江、林冲、杨志、徐宁等人,封建专制社会中政府官吏被逼上梁山的也不足为奇,更何况是在乱世。

《三国志·徐晃传》载,“李傕、郭汜之乱长安也,(徐)晃说(杨)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徐晃能够向杨奉进言献策,并且得到杨奉采纳,这说明徐晃说话颇有分量,在白波军中有较高的地位。

但是,正是徐晃曾在白波军的经历,让他背负政治污点,这对他的仕途是极为不利的。徐晃的每一步晋升,无疑都会导致一些世家大族士大夫的反对和异议,特别是那些出身于曾被白波军劫掠的太原、河东、河内三郡的士大夫们,大概不会看好徐晃。而曹操霸府中干部选拔、人事任免、考核评价等权力,正是掌握在这些士大夫手里。

太原、河东、河内这三个地方恰恰是世家大族较为集中的地方,曹操幕府中多有出身于此三地的士大夫,例如参丞相军事张范(河内郡***人)、裴潜(河东郡闻喜县人)、孙资(太原郡人),主簿温恢(太原郡祁县人)、贾逵(河东郡襄陵县人)、王凌(太原郡祁县人)、司马朗(河内郡温县人),文学掾司马懿(河内郡温县人),掾属常林(河内郡温县人)、杨俊(河内郡获嘉县人),大理正司马芝(河内郡温县人)等等。他们看待具有白波军背景的徐晃,态度不会很友好。

《三国志·徐晃传》载,徐晃“性俭约畏慎” ,“终不广交援”,其实是徐晃在面对士大夫的仇视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尽量低调行事,避免一不小心就惹到这些敏感的士大夫们。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徐晃刚归降曹操,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去讨伐卷县、原武县(均为河南郡下属的县,位于洛阳东边,黄河南岸)的盗匪。这情形不免令人想起《水浒传》中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后就被派去征辽国、征方腊,显然不是信任徐晃的表现。

不过,徐晃的遭遇比宋江好一点。由于徐晃的出色表现,曹操对徐晃的看法大为改观,此后徐晃得以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累累战功。但从《三国志·徐晃传》的表述来看,徐晃“从征吕布”,“与史涣斩眭固于河内”,“从破刘备”,“从破颜良、文丑”,“与曹洪击㶏强贼祝臂”,“又与史涣击袁绍运车於故市”,徐晃每次出战,不是“从”曹操,就是“与”其他将领一起行动,可见此时徐晃在军中地位不高,不能承担独立作战的任务。即使是经过荀攸推荐去袭击袁绍的运粮部队,徐晃也只能和史涣一起行动。史涣是沛国人,正是曹操十分信得过的谯沛将领,徐晃斩眭固、袭袁绍粮车,都是和史涣一起行动,徐晃还有一次击祝臂,则是和曹洪一起行动,很明显,多疑的曹操并不放心让徐晃单独带兵出战,总是要派一个他信得过的人和徐晃一起,实际上是起到监视徐晃的作用。

因此,在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基本平定袁绍故地,霸业取得巨大进展时,对诸将的表现进行总结表彰,为战功最大的乐进、于禁、张辽奏请官职时,徐晃不在表彰之列,当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不过,情况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首先是逃往塞外的袁尚不甘心失败,联合辽西乌桓单于蹋顿,企图卷土重来。袁绍在世时曾经矫诏立蹋顿等人为各地乌桓单于,与之联姻,乌桓人十分感恩,对袁氏忠心耿耿。再加上入寇中原有利可图,蹋顿非常乐意出兵帮助袁尚。

此时曹操虽然已经大体平定北方,但统治并不稳固,不服曹操的地方豪族势力屡屡发动叛乱。仅是建安十一年(206年),史书记载的就有壶关高干之乱、武威张猛之乱、东海管承之乱、青徐昌豨之乱,这些后方叛乱牵制了曹操的不少兵力,使曹操不能专心全力对付乌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七月,曹操决定先发制人,在乌桓大举南下之前抢先进攻乌桓。根据《三国志》中曹军各大将领的本传,五子良将中参加了征乌桓之役的有张辽、张郃、徐晃,而于禁、乐进则负责平定兖、豫、青、徐等地不肯服从的郡县,巩固后方统治。

张辽、张郃、徐晃三人都是曹操收降的“亡虏”,曹操在高级将领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大胆起用这些降将,给他们争先立功的机会,是很有胆识和魄力的用人措施。

果然,三人都不负曹操厚望,张辽阵斩蹋顿,立下首功,张郃、徐晃战后分别升任平狄将军、横野将军,应该也是立下了大功。

但是,后来建安二十年(215年)徐晃从征张鲁有功,迁平虏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张郃平定巴东巴西有功,迁荡寇将军,由此来看,平狄将军、横野将军在杂号将军中也是属于相对较低级别,至少是低于荡寇将军和平寇将军的,否则张郃、徐晃迁任荡寇将军、平寇将军就没有意义了。

而此时的荡寇将军是张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张郃之所以能够迁任荡寇将军,是因为张辽已经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后以功升任征东将军,腾出了荡寇将军的空位。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征乌桓之役后,张郃升任平狄将军,徐晃升任横野将军,但职级仍低于虎威将军于禁、折冲将军乐进、荡寇将军张辽。在张郃升任荡寇将军、徐晃升任平寇将军时,于禁早已升至左将军,乐进则为右将军,张辽为征东将军。张郃、徐晃始终是比于禁、乐进、张辽低一档。

《三国志·于禁传》在记述于禁与张辽、张郃平定陈兰、梅成之乱后接着说道:“是时,(于)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意思是说,这五人并列称为名将,就是在这个时候。“是时”就是指平定陈兰、梅成之乱的建安十四年(209年)。

建安十四年(209年)左右,张郃、徐晃虽然能够和乐进、于禁、张辽并称名将,但在曹魏集团的政治体制内,张郃、徐晃的职务总是要比乐进、于禁、张辽略低一级。

需要注意的是,张郃、徐晃虽然大体上为同一层级,他们拜将、封侯、晋升几乎都是同一年,但两人在军中的声望和地位还是有所区别。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侯渊意外战死后,郭淮等将领推张郃为军主,代夏侯渊指挥在汉中的各路部队。《三国志·张郃传》载“诸军受张郃节度,众心乃安。”可见张郃在军中很得人心,他代替夏侯渊的主帅位置,大军都很服气,没有太大异议。

问题在于,当时徐晃也在夏侯渊指挥的汉中大军里面。据《三国志·徐晃传》,就在夏侯渊战死的前一年(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徐)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在夏侯渊死后,众将推举张郃,却不见有人推举徐晃,可知两人在军中的声望和地位有不小的差别。而且,当时徐晃已获得“假节”,张郃却没有,众将宁可推举没有“假节”的张郃,也不愿推举拥有“假节”的徐晃,为此曹操不得不从长安派人紧急给张郃送去“假节”,这也很能说明二人之间确有差距。

之所以如此,大概还是因为徐晃出自白波军的不光彩经历。张郃虽然也是降将,但好歹是正经当兵出身,而徐晃却是当过“盗匪”的人,很难得到军中将士的认同。尤其是推举张郃最积极的郭淮,就是太原郡阳曲县人,家世二千石的世家大族,祖父是大司农,父亲是雁门太守,郭淮的家族在当年白波军侵扰太原时肯定是深受其害,所以郭淮当然不希望看到具有白波军背景的徐晃成为主帅,他极力推举张郃,目的不外乎是抢占先机,避免徐晃上位。

张郃成为主帅,并获得曹操加急授予的“假节”后,徐晃的地位就相当尴尬了。为了避免二人出现分歧,曹操将徐晃调往樊城救援曹仁,也是很合理的安排。徐晃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水平非常到位,他丝毫没有受到在汉中的不愉快经历的影响,稳扎稳打,击退了当时号称“威震华夏”的关羽,不愧是一代名将。不过这是后话了。

早年在白波军的经历,竟然成为徐晃一生的负担,这恐怕是徐晃当年去白波谷落草的时候没有想到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白波军的记忆逐渐淡化。比如曹丕这一代人,白波军活跃的时候,他们才刚出生,对白波军不会有太多的印象。再加上此时曹操留下的耆宿名将已经没有多少,所以在曹丕即位后,大力提拔徐晃,任命其为右将军,将徐晃提升到与前将军张辽、左将军张郃、后将军文聘并列的地位。

不过,此时的徐晃年事已高,很难再取得像官渡之战、樊城之战那样的耀眼战绩了。在参与了黄初七年(226年)与孙权的江夏、襄阳之战,打败诸葛瑾之后,徐晃就去世了。


纵观其一生,在注重出身门第阀阅的三国时代,作为寒族,徐晃能够在立下战功时不骄不躁,仕途坎坷时不露怨言,受遇不公时仍能坚守本职。时运不济却依旧稳扎稳打,而非怨天尤人。终于在襄樊一战中得到了曹操的认可。【曹操亲自出营七里迎接徐晃,并设宴庆贺,慰劳徐晃。不仅如此,曹操还称此番解樊、襄阳之围,胜过以前的莒城、即墨之围,因此徐晃之功,要胜过孙武和司马穰苴。】

光鲜的历史人物往往也有各自的心酸历程,探索他们的成长心路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事情。风雨之后终见彩虹,徐晃正是我等失意迷茫之时学习的楷模。

三国时期的徐晃为何是“五子良将”的末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