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用勿收藏】马原

2022-01-12 23:24 作者:含氧量510  | 我要投稿


马原13 P13 - 14:10


绪论+第一章 考点梳理总结


马原强化1 P14 - 05:26


第二章正片



01 02 绪论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多选)

1.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2)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3)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4)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哲,马政经,科社)

: 研究世界的本原→马哲;

研究资本家怎么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马政经;

研究人类要怎样进入科学社会主义→科社

  •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单选)

重点1.2.4.


  • 德国古典哲学→马哲;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政经;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社

  • 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工人运动)
  • 法、英、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了解)


  •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集中

实践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性: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03马哲导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唯物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1.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世界的本原 (即何者为第一)

存在(物质)第一 →唯物主义

思维(意识)第一 →唯心主义


第二,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

世界可以被人认识(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可知论

世界不能被人认识(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否认。。。。。。。。。。。。内部矛盾


A

D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物质观】


(两个考点)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缺陷—直观、朴素、简单、猜测

(四个考点)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把物质=原子;

混淆自然科学同哲学物质的概念

形而上学地看问题

人有机械性,意识无作用

(三个考点)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抽象概念;

客观实在也是物质唯一特性

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角度对物质下定义

(即,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其理论意义(4个):(多选题)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

(2)坚持能懂得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 ;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观】

[(2)不用看]↑

[(1)不用管]↑


· 物质和运动:

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 运动和静止: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3. 物质运动与时空【时空观】

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空间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割——证明了时空的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观】

1.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从本质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即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多选题)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4.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力,它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机器不能取代和超越人类智能【原因】:

1.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2.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3.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辩证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总观点/集中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 联系的特点(4个)

联系具有(1)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违背了客观性)

(2)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与他事物+整个世界相互联系;如:人与人的联系,国与国“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

(3)多样性、(指联系的方式)

(4)条件性(3点)

①条件对事物发展和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②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③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事物的变化发展

·发展[定义]:前进上升的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判断标准:

并不取决于其形式的新旧,出现时间的先后而是看其性质是否为前进上升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3点)

(1)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既否定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三个)——

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的【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辩证唯物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矛盾[定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统一属性)——指矛盾着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对立属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两方面含义:①相互依存贯通为前提,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者关系


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

(书上没有)

·二者关系

“普寓特”


·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服从地位,次要作用

主要方面,支配地位,主导作用;次要方面,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矛盾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




三、量变质变规律 和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1.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有利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不利因素)



总结区分 三个规律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2.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一、科学实践观及其意义


科学实践观定义

  1. 学实践观从主观到客观、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把握实践,
  2. 揭示了实践的本质,指明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3. 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结构、形式和实践标准等问题,
  4. 深刻揭示出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
  5.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科学实践观意义(4个)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补充:

  • 实践主体【基本形态】: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 实践中介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

物质性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时间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 物质生产实践【定义】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 三者关系

物质。。是最基本的,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科学文化。。在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受其制约,并对其产生反作用。


补:

  • 虚拟实践【定义】

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总结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论述题


三、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认识的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此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还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 反映性和创造性的辩证关系p72




//

(二)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高级形式)——[递进关系]


2.理性认识:借抽象思维,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认识事物本质、内部联系、自身规律。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递进关系]


3.二者关系——辩证统一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错误:

4.感性向理性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三)从认识到实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马原强化2 P15 - 08:27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第三章





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凝聚力量、智力支持


组成

关系


组成

四、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自用勿收藏】马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