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衡水中学(衡水一中)part.1 衡中教会我的
作为一个衡中毕业生,一直想写这样一篇专栏,更多的是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而现在写下这篇专栏的直接原因,是睡不着觉。。。失眠了(好耶)
现在的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二学生,漆黑的宿舍,亮着暗白光的电脑显示屏,还有放着暂停动漫的手机,我坐在这脑子嗡嗡转,一丝睡意都没有。想着衡水中学四个字,思绪万千,当然不是因为想到高中睡不着,单纯是因为作息不规律。。
高中三年,带给我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成绩。想起小学初中的同学们,辍学的辍学,工作的工作,上区一中的同学们,搞对象的成绩下滑甚至复读,有些人还留级鬼混,直到毕业,去了区一中的同学们都是我曾经认识的那个样子,甚至变得更加油腻。我对于自己选择了这所学校不禁有一些欣慰。在外人看来,衡中管的很严,限制人身自由,就是一座监狱。而在我这样一个过来人看来,我的高中生活可谓是多姿多彩,充满回忆。还记得高三的班主任和我们提到,衡中的老师领导在对衡中毕业生进行调查,看看他们走上社会,是不是真的成为废人,还是更加完美的人。虽然我认为自己不算后者,但是所谓样本存在误差,我的存在可能不必过多计较(就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不对自己做评价)。
而我认为这高中三年给我带来的,不是那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的思考,而是老师课堂上的题外话,班会上的劝诫与思考。
“做人要讲政治”,这是高二班主任跟我说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但是它整节课都没在讲语文,但是我就爱听这些。什么叫讲政治?不是我们所说的时政,国家大事,当然也包括其中,只是更加笼统。某外国艺术家(忘了名字)说过:“艺术是政治性的”,他指的是,艺术事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相连的。而此处也一样,做人,要关注思想品德,要时时处于事内,而不是事外。有人说衡中的是应试教育,为了考试而考试,班主任跟我们说,如果越会玩的人越有前途,那我们就整天带着你们玩,比别人都会玩。张文茂(前)校长曾经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说过:“请问我们学校学生的高考成绩好嘛,如果你否定我们的教育,你就是在否定教育局,就是否定高考。”
回头看一看河北,这个孕育了衡中的省份,被北京天津“包围”的省份,它是否有资本来谈论素质教育,而天津北京的素质教育,是否又真的是未来的福音。
作为一个把国际上的大事当做兴趣的人,每当看到人们在网络上议论衡水中学的种种不好,我都能想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恶意,可以说如出一辙。没有亲眼来见过,道听途说,或者没有经历过,没有用事实数据去证明过,随意的发表自己的言论,随着舆论的洪流妄加揣测。衡中输送的是人才?还是书呆子?BBC带着偏见的眼镜采访不是新疆人的“新疆人”,媒体专门挑选讨厌衡中的学生截取符合大众口味的恶言恶语。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性别种族,而在于时间地点,正确的人,错误的事。
衡中的“应试教育”,告诉了我,不付出就不会有收获。这里也和大家理解的不同,让我有这种感触的,是老师,不是学生。
上了大学,接到家教这份兼职,当我在备课的时候,难免会想起我的高中资料。毫不夸张的说,我高中所有的学习资料,都是衡中老师自己定制的,符合衡中节奏,契合高考方针,剔除所有没用的内容,极为高效的学习资料。这是我来到衡中的财富,老师们数十年智慧的结晶。其他学校和我校的一大差距,也在于此。老师们的付出,不仅仅是起早贪黑,不仅仅是耳边不停地督促,不仅仅是真心实意的对每一个学生,而是在想尽办法,为学生找到方向,并且如此全心全意的朝着终点进发的引路人。许多时候,不在于我们有多努力,而在于我们多会努力,而这也是我认为,衡中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初中时,当我在和同学说我真的没在努力时,那说的是实话,但是事实可能是,她们比我还更加摸鱼(滑稽)。但上了高中,当然说出这种话的底气都没有了。真正的peer pressure才显现出来。虽然每次考完时我都表现出对成绩漠不关心,实则慌得一批。在衡中,竞争就是一种推着我们前进的动力,这种动力是自己附加在自己身上的。如果你真的不在意别人和你的成绩,那么这种氛围对你来说就是0。但我想哪怕任何想要有一点进步的人,都不会这样想。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的“衡中竞技场”,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生产力。如果不用付出努力,我就能轻松成为第一,那么我的干劲,想必也不会很高,这也是区一中的成绩和我们差距甚远的原因。
学校的规章制度细腻繁多,教会我遵守规则,也教会我“破坏”规则。当然,我并不是在让大家反抗规则,而是说,从规则当中,我们养成了自己的生存法则。我们的吃饭时间很短,在路上就会花费大量时间,有些同学还会多在教室里做两道题,然后去吃饭,这也导致许多学生会肠胃疼痛。现在学校老师会催促学生去吃饭,并且不允许学生跑去食堂,而作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肠胃不好的学生,我总是倒数几个进教室的人之一。我会把饭吃饱,然后不紧不慢的进教室,我总有我的理由。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老师们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也有着同样的目标。就好比国内有墙,但是我们有梯子,相互理解,各退一步,形成一种和谐又不极端的形势。想必有了这个例子,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种默契平衡。
单单去将它定义为一个应试教育的产物,我认为,是对人生的否定,生活从来不会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