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印度小哥观看《流浪地球2》,给中国科幻片打几分?

2023-01-31 17:28 作者:弓箭手呼兰噶剌  | 我要投稿

狂热追捧今年春节档热映电影《流浪地球2》的“慈铁(刘慈欣铁粉)”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看过原著小说《流浪地球》,其实大刘的文笔还是很不错的。

在这篇小说中,大刘是以这样一个故事开篇的:

说,在原著主人公小的时候,《流浪》世界观中“烧石头”的行星发动机已经开始给地球“刹车”了。有一次,学校老师组织他们去参观如山一般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并告诉他们,要相信流浪地球计划一定能成功,要相信联合政府呀。

但这个时候,有个不开面的小朋友跟老师提问:万一流浪地球计划失败了怎么办?万一来不及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老师给了他一个非常恐怖的回答——她说,那样“人类将自豪地去死,因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

还好,创意这玩意儿,是不需要付版权费的,如有雷同,可以纯属巧合。

否则的话,我估计大刘要给前两年刚去世的日本左翼史学家半藤一利一笔钱——因为他的这个故事,跟半藤一利讲的一段童年阴影实在太像了。

半藤一利出生在日本“很有精神”的“昭和时代”,他上中学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行将末路,美军开始对日本本土执行大轰炸。这个时候,时任日本首相的东条英机说要与美军进行本土决战,还提了个口号:“竹枪也能打败英美鬼畜!”

是全日本的中小学,都开始训练学生们挖工事、练竹枪。

可这个时候,半藤一利已经是十三四的半大小子,这意味着,他不太好忽悠了。

有一次看了很多书的他乍起胆子跟老师提问:“竹枪真的能打败英美鬼畜么?我听说他们多的是连发的机关枪,还有飞机、炸弹……”

老师让他不要多想,相信大本营和首相的判断就好。

可半藤还是不依不饶,追问,万一他们判断错了呢?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老师这才端正颜色,给了他一个和大刘小说里的老师如出一辙的回答:“那我们就一亿总玉碎!全体日本人可以自豪地去死!”

我不知道大刘写小说时对老师那个答案评价如何。反正半藤若干年后在回忆这个答案的时候,感慨地说:“我(对日本战前体制)的第一丝反逆就萌发于那一刻,我隐约觉得,不给人们选择的机会,强行制定一个计划,然后告诉大家‘不成功,我们就一块死’,这是绑架犯才会做的事情。”

长大后的半藤一利以写二战前近代日本通俗历史成名,但这段历史写多了以后,他应该会发现,其实称呼那年头的日本决策层为“绑架犯”是不贴切的,正确的称呼应该叫他们为“赌徒”——从明治维新后期开始,屏蔽其他选项,把整个国家的资源都压在一个计划上,“赌国运”,就成为了日本的一种常态:

最开始是日清战争(甲午战争),日本砸锅卖铁买军舰,挑战已经衰落的大清朝。一不留神,他们赢了。

然后是日俄战争,日本又砸锅卖铁,又扩了一轮军,挑战比清廷强悍得多的沙俄帝国。一不留神,他们又赢了。

再然后是九一八事变,诺门坎战役,太平洋战争,已经成瘾的日本每一次都在进行豪赌。

然后众所周知,最后那一次他们赌输了,而且是输干血本,整个国家一片焦土。

抛开频繁发动侵略战争注定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层不谈,二战前日本这种“日常赌国运”的思路,在数学上就非常愚蠢——

请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赌徒走进赌场,不会留足本钱,不会多头下注,每一次都是掏尽老底地孤注一掷,那么他会怎样?

回答是,即便他赌术再高明、赌运再亨通,也会很快输干老底,沦为穷光蛋。

因为任何博弈的输赢都是讲概率的,你可能赢也可能输,而规避风险的唯一方式,就是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多搞几个备选方案,然后多头下注。

然而这种“多头下注”的思维,至少在《流浪地球》原著里是半点没有的。

相反,里面的孩子似乎很早就习得日本“昭和青年”那种“很有精神”的吵架方式——

小说中的人类分为两派,主张“流浪地球”的地球派,和主张飞船逃亡的“飞船派”。然后一开篇,你就看到飞船派的孩子们在那儿高喊“把地球派都扔到海里去!”

行吧……小小年纪,就这么喜欢不留活口地党同伐异……你妈知道么?

其实,当年小说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这个小说可能写的比较神经质——造飞船走还是让地球去流浪,你们若谁对谁错争不清,不会两个计划都试试么?让想上飞船的人上飞船,想带地球的人带地球走?

为何非要斗个你死我活,一副不等太阳爆炸,你们就要对方非人道灭绝的架势——这是什么中世纪宗教裁判所剧情?

什么?你说资源不够,不能同时执行俩计划?人类必须“孤注一掷”地集中所有资源押宝其中一个?

可是流浪地球计划和飞船计划所占用的资源根本就是不成比例呀。

地球的总质量是多少呢?6亿亿亿公斤。那么人类真正能用到的地表整个生态圈加在一块占比是多少呢?不足0.2%。也就是说,如果人类真的有能力修筑推动地球的行星发动机,在建造它们的产能中挪出个五百分之一,就能把小说渲染的这个“飞船带不走”的大生态圈划拉划拉卷包会儿。

所以在执行地球派计划的同时,让飞船派做他们想做的事,相当于动物园养只大象的同时,再养只蚂蚁。你告诉我,这会产生资源冲突?

什么?你说飞船派只能带走少部分人?允许他们存在,会造成有人要死有人能活的道德悖论?会让“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可是在大刘亲自指导的《流浪地球》电影版补充设定中,开篇就明确说了,流浪地球计划执行中,只有一半的人能够通过抽签或分配的方式进入地下城。剩下一半人不是也得在地表等死么!这就是说,“有人要死有人能活”的道德悖论,在流浪地球计划里也没有解决啊。

再说前面咱就算过了,从“地球派”的计划中挪出五百分之一的产能,你就能把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整个能用得着的生态圈都划拉走。

你觉得飞船不靠谱,可以,那你挪出千分之一的产能,带那一半没办法进地下城避难的人可不可以?让他们去赌一下飞船逃亡计划的可能性行不行?

反正他们留在地表也得等死,“等死,死飞船可乎?”

是的,稍微分析一下,你就会发现《流浪地球》原著里的那个世界观设定是非常强迫症的——明明可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明明可以同时推进几个计划,大刘偏不让地球人搞,非要堵上其他所有可能,只准流浪地球。

我只能认为,写这篇文章时的大刘,他的审美应该就是这样的——他就是喜欢大计划,让全人类在这个计划上孤注一掷。总之就是要搞出一种“环球兴废,在此一战,诸君一同奋励努力!”的悲壮感来。

我觉得,这属于强行悲壮,而且还是让全人类强行悲壮,这个审美癖好吧,挺那啥的……

而说到审美问题,有一个只看过电影版《流浪地球》的观众肯定不知道的梗,那就是在原著小说中,主人公其实娶了个日本媳妇。

而那个日本姑娘也是那么一副很“昭和”的样子——“‘这是一场体现人类精神的比赛……’她挥动着小拳头,以日本人特有的执著说。”

如果你真接触过平成以后的日本妹子的话,会发现她们很少这么一根筋地“攥着小拳头”说话了。大刘多半是基于自己的想象和审美,手造出这么一个人物,只能说,可能他对那种非要孤注一掷的日式“执著”,真的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和执著。

当然,我敢打赌,《流浪地球》系列电影肯定不会还原这一段,因为基于民族主义情绪力捧这部片子的铁粉肯定不喜欢这种设定,他们会粉转黑的。

印度小哥观看《流浪地球2》,给中国科幻片打几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