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没有「I人」懂我的学习强迫症!!

2023-06-06 22:13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 每天要做的事情必须整理好一个To do list/一旦有了计划就要求自己坚持完成/很难拖延/说不上是自律/就是单纯的强迫症/学习有点按部就班的循规蹈矩/相比起跟着感觉走/更喜欢有逻辑地思考问题/想不通一个点的时候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搞懂/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时会很有动力/喜欢自己沉默地想事情/小组讨论或者是和他人的争辩都感觉有点耗费精力/喜欢类比/擅于用自己身边的事情解释某些理论/同理/如果自己无法感知到的情境和现象就很难理解/不喜欢计划被打乱/讨厌莫名其妙出现的意外情况/例如起晚了或者临时有事/如果把一天的任务都完成了会感觉到超级满足/能量来自于自己/并非是和他人的共处/因此接受十天半个月自己复习的情况/甚至因为不用交际感到开心


◼️ 我,一个无论MBTI题目如何更新如何调整都是65%以上的I人,掺杂了知觉、理性和逻辑的INTP,真的,有着100%的学习强迫症。但好处是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不管是考研还是后续的工作以及其他学习准备,I型人格帮助我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即如何专注于自身,如何通过内向的自我反思反省来调整学习思路,哪怕是在不与他人频繁沟通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必要的外部接触,并且借用各式各样的心态调整的手段避免I人经常会出现的自我焦虑和自我内耗的可能。


◼️ 「学会分解计划和任务」「保持专注与关注自身」「以类比理解事物」「内向思考保持自省与日常能量来源」。

🎧

06/04/Sun.


拆解考研的过程

确认每个阶段的任务

@TuTouSuo™️ 


在我认识的大部分I人中「擅长做计划」乃至于是「计划强迫症」的不在少数。我们习惯把一件事拆分为几个部分或者阶段,然后按照规划好的不同目标再进行适当的拆解和切割:从年、到月和周,最后落回每一天要做的具体的事情。这样一来,任何的学习或者工作活动都是走在既定的规划中的,就像是一列按时抵达、在轨道上平稳运行的火车一样,准点准时抵达车站。


做任何事情,就好比是曾经我们最熟悉的高考,一定是先确切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学的这个对象它整体情况如何」「你希望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例如是为了能够升学,能够去到一个优秀的、理想中的大学,学习的内容是语数英和文综/理综——才能够制定相应的规划。


那么这些知识是哪里来的?是老师不断地从高一就开始传授给大家的。这也是咱们在考研过程中很容易就遇到的第一个困难:


考研没有制度化的教学体系,那么要由谁来告诉我该怎么做。


答案首先一定是你自己。


假设你现在决定要报考研究生,你第一步要做的一定是先搞明白自己念研究生的目标,希望在进一步的学历提升过程中获得哪些价值回报;坚定了这些前提之后,就可以开始查询「研究生报考的内容、条件、分类」,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类似于「学硕和专硕」「本科生学历」「专升本的考生类别」等等;紧接着,当你确认自己的努力目标是「新闻与传播专业」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地确认更加具体的内容,比如哪些学校开设这个专业,报考这个专业需要的条件,复习和准备的过程可能会有哪些阶段,例如择校、参考书选择、额外内容拓展等等。

当我们能够把这些内容都一一查询、核对,确保自己相对来说已经比较了解整个考研的流程和步骤了,就可以开始「规划」学习的任务,以保证能够一步一步地实现最后的目标。


不过,整体学习规划自然很难指导具体的行动,当中就必须包括「目的和分解」。


在我们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比较宏观甚至于是模糊目标——顺利成为研究生——的情况下,非常急切的一件事情就出现了——要怎么去做,做哪些事情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


很多人在潜意识里会因为太过焦虑和迫切,往往忽略掉「规划」这个环节,或者说是把「规划」内容想得相当仔细,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从一月份到十二月份,每一天的东西好像都要安排好,这其实就有点琐碎了,没有太大的必要。

真正要去细分的,首先是考研这件事有几个阶段,比如「1月到6月」是「打基础」的重要时间段,就是将已有的参考书进行阅读、整理和适当记忆;「7月到9月」是「知识拓展期」,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很多考题不仅仅涉及基础参考书目上的内容,而是更多的需要论文、其他补充书目加以辅助和补充、提升;「10月到12月」就要抓紧过渡到「冲刺期」了,在继续补充相关知识,确保自己没有较大的知识面缺漏的同时,还要将学到的内容以「写题」的方式「输出」出来,保证自己最后呈现在试卷上的答案是优质的、没有逻辑漏洞的。


由于备考的时间会涉及到将近一年,这种大跨度的规划是很容易在之后被不断推翻和调整的,因此可以尝试继续分阶段进行一些规划整理:例如在「打基础的1月到6月」,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六个月份,那么假设参考书有十本,那这六个月里你要看完这些参考书(其实重点就是三门基础学科: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传播,重点书目主要会集中在3-5本),要看几遍(这个完全取决于你的知识吸收程度),怎么做一些笔记,这些都是要分月去划定的。

在「月规划」之后,就是「周规划」、「日规划」,这样条条框框地不断逐级递推,就能够作出一份大致来说比较合理的「学习方案」——这些内容还会随着你真正开始学习之后的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但总的来说,逻辑都是如此。


这也是「目的和分解」的意义。

将每个阶段要做的事情整理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安排每个月要做的事情,例如六月份看完传播学教程+网络传播概论,那么每一天应该看几章,相应地如何做笔记,这些就可以细分下来了。


假设咱们现在读一本《传播学教程》,那么在阅读它之前,一定要先想好「为什么读」「读的目的」,然后再把这十几章的内容作出一个「拆分」,每天读多少,每周读多少,多久读完。这样就能让学习的过程是以「目标」为导向,以「阶段性任务」为基础,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可以检验的学习进度表,也会不断地让你反思,是否有存在做了「无用功」的情况。

当然,「无用功」这种冗余的「墒」在任何情况下肯定都会出现(这里需要放平心态,有学习强迫症的真的容易陷入情绪化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把这些情况降低。

*类似这种每日list/每日打卡
*我做了几百页


作为I人我可以非常负责地说,这套学习思路伴随着我过去十年时间的大大小小的考试、升学过程,并且无一例外地帮助我顺利收获了大量的阶段性成果。永远是当头脑中有整体的规划体系之后,才能够更有逻辑地安排自己要做的工作,去专注于眼前事,才有可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而且因为你有自己的路线和规划,能够有效地抵抗「和别人比」出现的焦虑心理。

🎧


🚏 一些学习辅助手段

🕳️ / TuTouSuo / 放下手机 / 学会专注


虽然我是个I,但我同时也是个讲究直觉的N,经常脑子里会开始自动上演无数剧目,很容易分心,也很容易被其他事情打扰,比如一条社交媒体的信息,或者是朋友发来的消息等等。


所以我一般就是会通过三个方式来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


一是给予适当的心理压力和必须前进的目标选择暗示。


不管是在「高考」还是「考研」的备考过程中,我都会不断地、适当地为自己加上一些心理压力,比如说如果考不上可能没有办法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如果考不上可能就要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如果考不上…在这样一些压力作用之下,个人一般就会更加绷紧自己的学习状态。当然,一定要控制这个「度」,不然也容易造成心理压力过大而崩盘的情况——这就是我说的“强迫症”,一旦有一点没做好,就容易情绪起伏。

二是利用一些辅助工具来强制学习。

我自己比较喜欢用的是「Forest」,保持不动手机就可以种植树木,最后也可以用虚拟种树的钱在现实世界中种植真正的树苗。类似的还有番茄时钟,也是能够帮助个人调整相应的日常时间分配(似乎大家现在更喜欢用这个软件?)。

因为我「To do list」强迫症算是比较严重的,如果看到我的森林中有「枯木」(动了手机小树就会枯死)就会整个抓耳挠腮,所以这个软件对我自控力的提升真的是超级有用。


*谁懂呜呜!强迫症真的极度舒适


三是制定一些奖励机制。

我会比较喜欢利用奖励的方式来做事情,比如上午工作或者是学习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如果专注了四个小时,中午吃饭的时候就可以看一集我最喜欢的综艺或者是一直在追的更新的美剧——其实把娱乐转化为生活间隙中的享受才会格外感觉到它们非常有趣;或者是给自己约定时间和目标,完成之后就点一份一直想吃的炸鸡外卖。

相对于考研成功这样的长期回报,像是每天都有的一点奖励这样的短期回报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感叹号),因为可以有即刻的反馈,能够不断增强期待和满足欲望。


但是说实话,外在的强制性措施永远不及你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来得有效。每天的任务从重到轻、从急到缓进行排序,不要因为一些任务比较困难就把它放在最后,这样一定会越拖越久——有很多事就属于看起来很困难,但实际上做起来并非像是难以翻越的大山一样使人恐惧,更多时候还是我们自己内心对模糊的未知事物表现出来的畏难情绪在作祟。


🚏 从生活中理解学习内容

🕳️ / TuTouSuo / I人倾向内省 / 也喜欢自我思考


虽然我很I,但实际上我的性格不算是内向,只是在行动能量获得的过程中,I人更在乎的是自我导向的纾解和充电。我们很喜欢在脑子里组织小剧场,更偏向观察和审视,会不断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与头脑中的无数观点、思考相互补充的部分。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和我的E人朋友出门时,他喜欢拍照、喜欢走在人群中的热闹感,而我则更偏向于把手机放在包里,只是随意地观察所见之物,表面上冷静面无表情,内心却始终在跳动数不清的想法和洞见。


因此我大胆猜测,I人的学习方法中,一定有「日常解释法」,认为理论如果能够与自身的经历相互结合,那一定可以更深刻地对其进行理解,反之,缺少想象的空间,会让我们有些无从落点,很难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比如当我最开始学习媒体融合的时候,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将所谓的“融合”与日常事物的表达结合在一起——因为这种融合并不是水乳相融的逻辑,而是新闻业调整自身适应技术的过程——所以走了很多弯路,在摸索了很多不同的学习路径、看过了很多解释性论文之后,才算是从里到外地把这件事理解清楚了。


包括在考量符号的思考作用时,我也必须设想出某种具体的场景:一个天生聋哑、失明的人,是无法从事任何思考活动的,因为其根本没有思考的素材,即起到对抽象内容的具象化呈现作用的符号。这样想着,我就会更加清晰于符号的价值,也更明白为何「符号是传播交流的中介,是自我形成的重要工具」。


最后,作为一名INTP,我只能说自己是重度的自我内耗患者。不管是体现在学习/工作计划不能乱,还是对曾经出现的错误耿耿于怀,会反复地去向“如果没有会怎么样”“这件事造成的后果会不会是…”,就连丘丘都说,我所有的烦心事都来自于在根本不确定的内容和自己已经没有能力管理的部分无穷无尽地反思和消耗精力。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I人的共性,可能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伪命题」,以上的学习方法根本也不需要区分I和E,自我内耗的出现也是种普遍现象。但我也试图通过这篇推文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目前我的内耗解决措施,就是问自己两个问题:


1.你有办法解决/确定吗?

2.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


当一件事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例如已经存在的、无法修正的错误,或者是还没有到来的将来的无数种可能性,那么无论你如何辗转反侧、如何再三思考,结果都不是你能改变和决定的,这时候就只能放下,不要再钻牛角尖。同理可证:今年的报考人数会不会多、院校的题目会不会变难、老师会不会突然反押题、过去大学四年好遗憾都没好好学习等等。不确定的、已经发生的就算了,不要再计较。


而我们能够把握的是什么?是自己的行动所创造出的具体的实践。你可以把握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可以让自己的学识更加丰富以此应对变化的考题;也可以改正过去的错误,专注当前的每一件事。


关注确定的,抛弃无能为力的,才是最最重要的。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 ᵒ̴̶̷̤ꈊ˂̶̤̀ )✧


☾˚‧º· ☾˚‧º·


「24届/春日基础班」


梳理重点内容

将理论落回生活


♡+♡=♡²


「2024/公开课/再建巴别塔」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追逐独立,畅意自由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



有没有「I人」懂我的学习强迫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