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是顶好的词儿,但不能随便拿来教育孩子
人生第二次《纳》讲的是一个下半身失去知觉的男孩接纳自己的故事,这让我想到与接纳自己有关的一个词——谦卑,类似的还有“谦虚”,这些是传统教育里经常被提及的词。 你一定听过“做人做事要谦虚低调,不能太骄傲,谨言慎行,戒骄戒躁”……你一定会觉得哪怕听到一个音,耳朵也要起一层城墙厚的茧子了。倒不是说这些话不好,是说这些话的人往往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为啥啊?因为心智不成熟的时候,许多可怜的孩子就发展出自我否定的心态,比如当有人夸奖你的时候,你会说“没有没有,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个时候你可能分不清楚,你是真的谦虚还是觉得“自己远远不够好”。我也不例外,所以曾经的我对这些话,简直肠子都恨青了,总觉得哪里不对,但是又找不到。 说这些话的人往往只是生搬硬套拿来教育人,可是谦卑从来都不是被教育出来的,谦卑是只有接纳自己的人才能自然表现出来的。而接纳自己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谦卑是“宠辱偕忘,心旷神怡”,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是“走出自我的偏狭”,是“对具体的人的爱与包容”,容易浮躁傲慢,自恋自卑的人很可能是不能够真正接纳自己的,这个时候你还告诉他要谦卑,他能做到才怪呀!所以我们真正要教育的,是如何才能接纳自己。接纳了自己,谦卑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什么是接纳自己呢?接纳自己就意味着不努力不寻求改变停滞不前吗?并不是的,接纳自己是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认识到并允许自己有缺陷有弱点,认识到并允许自己会犯错,但这不妨碍自己从中吸取教训,不妨碍自己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只要认识到自己是一直在进步的,那就完全没问题。当然,在接纳自己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和别人比较,这是一个无底洞,因为永远有人比你厉害,唯一要比的只有自己。 所以当我们用“谦卑”“不要骄傲”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警惕这里的前提,即孩子是否接纳自己。我们可以假定一种情形,你的孩子不接纳自己是一个“抵挡不住诱惑的人”,孩子的内心深处讨厌这样的自己,但是由于定力不足,总是一次又一次抵挡不住诱惑,于是深深的负罪感不断侵蚀自己的内心。当孩子昨天偷吃了巧克力,今天成功抗拒了诱惑,坚决没碰那盒巧克力,那你就不能够再说“不要骄傲”之类的话了,因为这会造成更深的负罪感,“我还远远不够……”。 这个时候你要鼓励孩子首先接纳自己,告诉孩子“抵挡不住诱惑是人性的弱点,它会一直存在,所以不用为此过于自责,没必要因此讨厌自己,大家都很难抵挡住诱惑,但是我们仍然要学会抗拒诱惑,不断和这个弱点抗争,因为诱惑经常让我们陷入危险,甚至丢掉生命,今天的你抗拒了诱惑,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你比昨天更优秀了,相信明天的你同样也可以做到” 当我们教育孩子真正接纳自己而不是自欺欺人,逃避不完美的自己时,才能培养其笃定的信心和爱的能力,才能让孩子从容地表现谦卑,从而拒绝放纵获得自由,摆脱依赖走向独立,克服懈怠勇于承担。 最后可能你会发现,当孩子再次面对那盒巧克力的时候,想的不再是“我要如何才能吃上”或者“我要坚决不吃”,而是“我要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