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担心自己会永远单身下去吗?
周末在家,闲来无事看了电影《单身指南》,发现题主的情况有些类似。
爱丽丝、罗宾、梅阁、露西4个在纽约打拼的女孩,她们偶然相遇后发生了一些事情。看完后发现竟然只有1位享受单身,剩下3位都在不停地谈恋爱。
女主爱丽丝,有个谈了4年的男友,但对方又有了新的对象。
她很受挫,甚至已经想到这辈子都没人帮自己料理后事了。

她开始在意身边的各种男人,为的就是快速走出空窗期。
哪怕是撩人无数的酒吧老板、相貌平平的丧偶富商,甚至还对只想和她睡一觉的渣前任,抱有一丝幻想。
此时她就像失去正确方向的马,险些陷入危机。

我们常常害怕空窗期,害怕孤独,接受一个陪伴自己很久的人离开确实需要时间。
但这段难熬的时光并不是我们去软弱、去放弃内心独立的借口。
影片中有个情节,比较深刻:爱丽丝搬到新的住处后,男友给她送东西,发现她看的电视播放的都是西班牙语,随口问了句她是不是在学习西班牙语,爱丽丝不好意思得回答:“我不会调整这些东西...”
拥有解决事情的能力,与是否单身毫无直接关系。不仅仅包括洗衣做饭、换灯泡、修马桶……即使自己无法解决,可以请专业的师傅上门维修。
单身只是一种状态,千万别给自己加戏。在遇到对方之前,你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如果像藤蔓靠缠绕着大树维系正常生活,自己却没有根,早晚会枯萎。

影片一开始就有这样的台词,大概是整部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放在今天也很受用:
“我们本应该以单身为荣,享受单身的状态。
可是为什么我们反而觉得这是可耻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用另一半来彰显自身的价值?"

想起上野千鹤子说的一句话:女性如果精神贫瘠,执着于被爱,过于渴望被认可,那无论她享有各种能力和资源,都很难救她于困境。
当然这句话其实不分男女。
不管单身还是处于稳定的关系中,要学会与自己相处,当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不需要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感到羞耻或焦虑。
糟糕的从来不是孤独终老,而是和让你感到孤独的人终老。

认识有位单身的朋友,定居在新西兰,很早就安排好自己的养老事宜。
关于单身,如何面对一个的生活,包括老后,不只是心态上的变化,更关键的是解决吃穿住行一系列的琐事。
上野千鹤子写的《一个人的老后》这本书,有不少很实用的建议。
比如说: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
早在1929 年,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写道,女人想要独立,500英镑的年收入和“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500镑年收入代表着财务自由,可以获得闲暇去写作;能上锁的房间代表着空间自由,可以获得独立思考的地方。
但是,如果现在的你还做不到拥有自己的一间房间,也不要着急。最重要的是你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很多事情不是看到希望了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
书中还提到了:多花点钱,也要买到安全。
如果不选择养老院,安全性较高的公寓也可以考虑。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已经从一种基本需求逐渐转变为一种可以“购买”的服务或商品。
害怕盗窃行为,把钥匙换成密码锁;不要随身携带值钱的东西,比如现金、珠宝;和家人朋友定期汇报安全......

还有提前处理好遗产问题,要知道写遗嘱并非为了“死”,而是为了活着的自己。
如果没有留下遗嘱,遗产就会由法定继承人接手。
大到名下不动资产,小到养的小狗、小猫,以及电脑、手机的内存,提前处理好。
不管是曾经爱过我们的人,还是我们爱过的人,最终都逃不过时间。漫漫人生,结婚也好,不结婚也罢。有小孩也好,没有也罢。无论是谁,最后都是一个人。
老去不可怕,独居不可怜,需要很多的智慧和这些技巧,才能与快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