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亲爱的小孩》初步观后感

2022-04-22 20:56 作者:编制箴言的灵魂在行走  | 我要投稿

  

《亲爱的小孩》初步观后感


初步说明:本电视剧的故事背景大约在四川。目前我刚刚看了十二集,前十集的剧情主要是从肖路和方一诺的生育开始,阐述描绘了期间的婚姻问题和各方面的压力和坎坷,直到第十集两者离婚。第十一集和十二集开始阐述两人各自新的开始。


首先,本剧的创作者有一说,是希望通过展现婚姻内可能出现的问题,来给予大众反思——这一点我觉得不错,确实能看到许多问题缠结在一起。不过,也衍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问题被放大”了,前十集和十一二集的一个明显对比就是前十集矛盾众多,夫妻间的矛盾和冲突极其尖锐,而步入十一二集后,矛盾得到了极大缓解,甚至可以说:“仿佛完全不存在”,也可以这么说:“仿佛一离婚以后,问题自动就消失了”。我个人认为可以有两点启示:其一,尖锐的矛盾只是阶段性的难关,度过去之后就是一马平川;其二,不要寄托太多希望到另一半身上,各自有各自的职责,互相分担才能度过难关——当然,或许就当自己一个人要撑起一个家,也比寄托过重的期望到另一半身上要好,因为双方站在自己的角度都会觉得是对方的问题,而感情也就在这种负面的思绪中被不断消磨——他们想了太多不需要的想的东西,他们想要太多他们不该要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人民网批评《亲爱的小孩》有贩卖焦虑之嫌,确实不错。因为其一,这就是一个展现婚内种种可能出现问题的电视剧,有“放大镜”的作用;其二,电视剧的初衷只是展现问题的现象,但是却不曾指出问题是什么、也不曾解释问题发生的原因、更不曾给予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结果就是我听到了“撕裂的”舆论,一些人游于表象批评作为丈夫的肖路不负责、方一诺作为妻子和母亲承担了太多,并且对她深表理解——这一部分我从一到五集可以看得出来,我无异议。但是从六七八九开始,逐渐迎来了一个过渡和转折,开始引入肖路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他是清白的,但是一丝令人疑虑的纠葛却让肖路作为丈夫众叛亲离——人人都怀疑并“确认”他确实做了对不起方一诺和孩子的事情,但在上帝视角来看,并没有。此时我才感受到男人承受的压力完全不小于女人,因此一些只照顾、“偏袒”女性、母亲的言论,在我看来好似在肖路这个两面不讨好的男性角色身上,又踏上了一只脚。方一诺和肖路的亲友,都照顾偏袒方一诺(准确来说,是从证明其有罪变成了证明其无罪,而因为无法证明其无罪,所以肖路有罪,于是他就被“审判”了),那么重担和压力也就都压在了肖路身上,我们能因为他是一个男人就让他什么都自己顶着吗?男人和女人不一样也是人吗。所以站在肖路的视角来看,确实,方方面面的压力、指责、矛盾,太多太尖锐,肖路无法思考,只能认错,确实是一种可怜可悲的境遇和情况——或许他一开始就少花一些时间在事业上,多一些余裕来处理、照顾家里,或许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


从另一方面而言,可以进行对比,忙碌于事业的肖路,固然是为了家庭的,但是明显后来的谢天华虽然只是一个小水族馆店的老板,但与方一诺的相处却和谐了许多,因此,事业或许是该放一放的,太多的精力花在事业上,就无暇去体谅家人、关怀他们。


此外,还有一些剧情的安排上,让我觉得存疑,我不想猜忌编剧的用心,还是从故事本身来看吧。肖路和方一诺的婚姻走到尽头,是因为他们两个人太“强势”了,准确地来说,是他们自我的意识过剩了,他们都在想自己为了这个家付出了什么、受了什么委屈,但是却没有看到这个家“还需要什么”。方一诺的“折腾”可以说是一种反馈,反馈向肖路,需要他改变。然而,虽然肖路每次都认错服软、“哄着”,但他其实并没有改变多少自己的想法,简而言之,这对夫妻俩的沟通交流是缺乏效率和有效性的,因此裂隙、不信任、疑虑、顾忌会越来越大,异心也就有了,两个人都有了“异心”(对对方的看法和不满)和芥蒂,这个家怎么能不垮不散呢?


方一诺在带婴儿的时候,对相关育儿学说的阐述,我也觉得挺“奇怪”的,我学习过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剧中方一诺的说法不大一样,主要是应用场景的问题,有些是三到八岁的问题,但是她孩子不到一岁就开始“瞎操心”了,确实应了剧里的那句评论:“她太过紧张了”。考虑到故事背景是2014年,加上方一诺比起医生来,更相信家长交流的经验,或许也不难理解。如今很多知识网络上也有说得比较明白的了,一些最重要的、非专业知识人士不能把握的问题,还是去找医生比较好。


另外,有关于朱珠的问题,或许可以简单讨论一二。朱珠的母亲对她的管教太过严苛,这限制了朱珠的成长。不过,我并不认为其母亲的管教有错误,只是其方法强度太高,方法太差,只堵不疏,待到朱珠不堪忍受的时候,她就会爆发。后来也确实,她做了超出常规的激进事情。疏堵结合,或许效果更好,相关的理论也有,包括权威家庭,集权家庭和放养家庭(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权威家庭就是条条框框的规则画好,父母以身作则,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一般比较乐观,也更容易反思自己的问题。集权家庭则是完全由父母说了算,没有多少商量的余地和等同的规则,而强制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依然容易有逆反心理,也容易因为他人的敌意而产生迫害妄想与自我保护的“演练”(有些地方我说得不清楚或是有遗漏,建议去学习教材上的理论)。


总结一下,问题的发生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象。我们需要认准问题的阶段、看透表象,找到其背后的症结,发掘其原因,思考可能的解决的方法。从某种方面来说,我也产生了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思考能力、足够的信息、无法思考出一个解决办法,那么就放弃思考吧,思考不过是工具。去想想自己还能做什么好事吧,其他的不要去想,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能让事情变好的事,去做他人需要你做的事。但同时,不要用好心办坏事就是了。


《亲爱的小孩》初步观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