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菲律宾历史沿革(第一期)

2023-10-28 16:50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菲律宾历史简介

(一)菲律宾共和国位于亚洲东南部的菲律宾群岛上,1985年共有人口5497万,面积为299681平方公里。西班牙航海家洛佩斯·德·维拉洛博斯于1543年到达该地,以西班牙皇太子菲利浦之名命名该群岛为菲律宾。菲律宾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相对,东濒太平洋,西临南海,南隔海与印尼、马来西亚为邻。共有大小岛屿7107个,主要是马来人,少数民族有印尼人、华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等。官方语言英语和菲律宾语,83.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首都为马尼拉市。在远古冰河时期菲律宾与亚洲大陆有“陆桥”相连,至少在2.2万年以前群岛上已有人类活动,今日海胆人(或称小黑矮人)的祖先在2万年前从南方进入菲律宾,属旧石器中期。前6000-前1500年先后有两批蒙古利亚种的古印度尼西亚人来到菲律宾,他们使用磨光的石器工具,掌握简单制陶技术,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属新石器时期。构成现代菲律宾居民多数的祖先马来人是从前300年到1500年分3批进入菲律宾:菲律宾原始社会的瓦解开始于第1批马来人进入菲律宾时期(前300-前200),他们已能制造青铜工具,采用灌溉技术,开辟梯田,种植水稻,土地、牲畜和房屋的私有现象已经出现;第2批马来人来自印度化程度较高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直接促进菲岛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制的确立。第2批马来人是乘船(当地人称这种船为“巴朗盖”)来到菲律宾群岛,上岸后将建立的居留地称为巴朗盖。巴朗盖是古代菲律宾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每一个巴朗盖由30~100户组成,人数不等,其首领称达图或罗阇。巴朗盖社会由贵族、自由民和奴隶三个基本阶级组成,由于生产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各个巴朗盖之间又逐步组成巴朗盖联盟,这是最早出现的奴隶制国家形式。根据中国史籍记载显示早在10世纪以前菲律宾民都洛岛就出现一个麻逸国,成书于13世纪的《诸蕃志》有麻逸国奴隶殉葬的记载,据菲律宾史籍显示最早的巴朗盖联盟是12世纪建立于班乃岛上的“马迪亚斯”;第3批马来人在14-15世纪从已伊斯兰化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迁入,他们促进伊斯兰教在菲律宾的传播,在苏禄岛、棉兰老岛以及吕宋岛创立一些伊斯兰苏丹国(苏禄国吕宋国)。这些伊斯兰苏丹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属于早期封建制国家。菲律宾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很不平衡。在沿海先进地区不仅拥有较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而且和周围国家与地区有着频繁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受印度和中国文化影响尤深。菲律宾古代文化也相当丰富,有自己的文字、度量衡和天文历,古老的口头文学、舞蹈和歌曲保存至今。麻逸国是菲律宾古国之一,中国宋元时代史籍对菲律宾民都洛岛(或兼指吕宋岛的一部分)的称呼,麻逸(一作摩逸、麻叶)是民都洛古称Mait的音译,意为黑人的国土。12世纪时麻逸是个千余户的居民点,由首领统治,采取巴朗圭(村社)联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又是菲律宾北部地区的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同附近各岛的贸易相当密切,首领有掌管贸易的权力。

(二)麻逸国山势平缓、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制盐、酿酒、织布等手工业也很发达。麻逸同中国的贸易关系历史悠久。麻逸船最早于982年载货到广州贸易,麻逸居民以土产黄蜡珍珠槟榔等交换中国瓷器铁器。最迟到14世纪时麻逸已存在奴隶制,到明代中国史籍中一般未再提及麻逸,但中国船只仍经常到民都洛岛贸易。吕宋国是菲律宾古国之一,吕宋盛产黄金,物产丰饶,贸易繁荣,在今吕宋岛马尼拉一带。马尼拉湾入口处的海岬岩石高峻,形如木杵,当地人称为losung,故名。曾于1372年至1410年间3次遣使访问中国,明朝也于1405年遣使报聘。15、16世纪中国东南沿海商民同吕宋的交往相当频繁,开始有华侨留居吕宋,1570年仅马尼拉一地即有华侨40家。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侵入菲律宾北部,在马尼拉一带遇到顽强的抵抗,马尼拉统治者采用罗阇(王)或拉干(王子)的称号,奉伊斯兰教。他们来自渤泥,并同渤泥统治家族有亲属关系,但马尼拉居民中奉伊斯兰教的还不普遍。马尼拉国势颇强,邻近八打雁等地都受其统属。马尼拉城堡筑有厚墙,守御坚固,还拥有制炮作坊和足以容纳300人的战船,在罗阇苏莱曼的指挥下马尼拉奋勇抵御西班牙的侵略。1571年6月3日苏莱曼在海战中阵亡,其后吕宋逐步为西班牙所征服,伊斯兰教在吕宋的传播也由此中断,西班牙在马尼拉建立殖民统治后明代史籍仍称之为“吕宋”。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海上强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冒险家纷纷探寻到东方的新航路。1521年麦哲伦首次航行抵菲律宾的萨马岛,后为拉普-拉普所杀。1565年黎牙实比率军占领菲律宾宿务岛,西班牙殖民者以优势兵力,利用当时菲律宾尚未统一机会,于1571年占领马尼拉。此后相继侵占菲律宾大部分土地,建立殖民统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是封建专制统治,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是殖民当局首脑,独揽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殖民者推行赐封制度,封君滥用征税的权力,对菲律宾人民横征暴敛。为防止其他欧洲国家的竞争和保护宗主国商人的利益,殖民者在菲律宾实行经济闭锁政策和垄断政策(马尼拉-阿卡普尔科贸易)。天主教会占据最肥沃土地,不仅向居民征收什一税,还控制教育等各种文化事业,成为殖民统治的支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遭到菲律宾人民的强烈反对,16-18世纪反殖民起义不下数十次,遍及整个群岛,其中达俄辉起义持续的时间最长。赐封制度是西班牙殖民者在西属殖民地(拉美、菲律宾等地)实行的土地制度,源自西班牙语encomienda,意为委托。指由西班牙君主将在一定范围的赐封地内向当地原住民征收赋税的权力授予在殖民事业中有“功”的人员,这些被赐予征税权的人称为封君封君仅受委托征税,并未得到赐封地的土地所有权。一般地说征税权力也只传到第二代(也有传到三、四代的,但事例不多),因此赐封制并不是拉美和菲律宾近代大农庄的先驱。

(三)封君被赐予征税权力后须负责维持赐封地内的和平秩序,保护人民并在发生灾害时给以援助,协助基督教会进行传教工作等,但实际上这些任务常被封君置诸脑后。西班牙侵占菲律宾后把从15世纪末已在拉丁美洲西班牙属地陆续实施的赐封制度推广到菲律宾,由黎牙实比于1563年在宿务分发第一批赐封地。由于大多数封君忽视协助教会工作及其他原因,西班牙传教士对赐封制十分不满。以萨拉萨尔主教为代表,对赐封制的弊害进行揭发和控诉,他们愤怒地提出:赐封制已经使西班牙人在菲律宾蒙受耻辱,并且为居民所愤恨。殖民当局被迫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1595年马尼拉最高法院重申贡赋应以实物和货币缴纳,其中实物部分应用本地出产的物品。1604年西班牙驻菲总督又规定:贡赋10里尔中4里尔应缴实物(包括家禽1只),6里尔应交现金,禁止封君强征居民开矿及服役。尽管有这些规定,但赐封制的弊害仍未能消除。17世纪后半期赐封制已开始衰落,1721年9月西班牙王室下令:此后如遇私人赐封地出缺时应收归王室,不再分授私人。私人赐封地总户数逐步下降,从1665年的61260户降至1700年的41205户,到1750年只剩下2万户左右。19世纪初叶菲律宾赐封制完全废止,不复存在。赐封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海港及大城镇等人口稠密地区,由殖民当局直接掌管,称为王家赐封地;另一类是由菲律宾总督分别授予的私人赐封地。到1591年全菲赐封地共有267处,其中王家赐封地31处、私人赐封地236处,共有应缴贡赋的居民667612人。封君们为了迅速致富,就滥用权力,对赐封地内纳税户(每份赐封地内一般有300-500户)加重盘剥。根据西班牙殖民当局的规定时赋税是用实物或货币交纳的,但封君们无视法令,强制菲律宾人服徭役,替封君建筑房屋、伐木、开矿、辗米、运输等,不给予任何报酬。封君对菲律宾人交来的实物,故意低估价格,有时则刁难交税人,指定须索当地并不出产的物品,因此每个纳税户一年中实际交纳税款常常达到15-30里尔,远比规定税额(初时是8里尔,后来增加为10里尔)为重。菲律宾原来村社组织(巴朗圭)里的首领(达图)及其长子,按西班牙当局规定是免纳赋税的,但要帮助封君收税,实际上他们成为封君盘剥的对象。如果征收税款达不到要求,他们就要用自己的财产来补偿。有时首领被封君严刑拷打,抢去财物,走投无路,被迫自杀。封君只求增加税款,不择手段,违反法令规定,强制老人及幼童一律交税。在交税人死亡后还要家属代为负担,以致菲律宾人不敢结婚,甚至杀婴以避税。大帆船贸易是1565-1815年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菲律宾之间的垄断贸易,又称马尼拉-阿卡普尔科贸易。1565年4月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同年6月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香料从菲律宾运往墨西哥出售,开辟连接亚洲和美洲的太平洋航线。大帆船每年6月乘西南季风自马尼拉启航北上,至北纬45°~42°水域,顺北太平洋上的“黑潮”东行,抵达阿卡普尔科港,行程万余海里,历时6个月。回程系顺洋流直航,仅需3个月。

(四)大帆船载重量一般为400吨。去程把中国、印度、波斯、日本等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棉布、象牙、地毯、茶叶等商品以及菲律宾的织绣、珍珠、木雕等从马尼拉运送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销售于墨西哥及西属美洲各地,并转销西班牙本土,回程主要载运西班牙银元、铜、可可等。大帆船贸易由西班牙王室独占经营,西班牙当局对大帆船的船数、吨位、货物运载量和贸易总值等均加限制,以防价廉物美的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商品在拉丁美洲市场上排挤西班牙商品,并防止大量银元流入中国。1593年限定每年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的货物总值不得超过25万比索,且不得转销秘鲁等西班牙领地,从墨西哥运回的货物总值则不得超过50万比索。对西班牙王室的规定,菲律宾殖民地当局并未完全执行,而是采取各种办法继续扩大贸易额,西班牙王室不得不几次放宽贸易限额。到1776年允许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的货物总值增加到75万比索,运回的货物总值则增加到150万比索。西班牙从大帆船贸易获得巨大利润,有时高达600%。大帆船贸易是菲律宾殖民地当局的重要财源,并使马尼拉迅速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但却阻滞菲律宾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它促成西班牙在菲律宾的垄断商人集团的形成,吸引中国人大批移居菲律宾,同时也促进中菲之间、亚洲和拉丁美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由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英美自由贸易的冲击,18世纪下半叶垄断性的大帆船贸易走向衰落,西班牙被迫宣布马尼拉开港,1815年4月西班牙国王下诏废除此项贸易。达俄辉起义是菲律宾人民在西班牙统治期间坚持最久的一次起义,历时85年,起义的领导者为达俄辉,故名。1744年保和岛伊纳班干镇耶稣会神甫莫拉莱斯拒绝为因“公”殉职的警察举行葬礼,以致停尸3天不能下葬,警察的兄弟达俄辉愤怒地号召起义。当时该岛居民正不堪忍受殖民当局的繁重徭役和耶稣会教士、田庄主的苛刻剥削,达俄辉很快就集合3000人,参加起义的多是渔民、农民、小手工业者和伐木工,也有一些城镇贵族并得到滨海市镇居民的支援。1746年起义者占领哈格纳田庄,夺取耕畜,以供开辟山区农业的需要。达俄辉领导起义者在山区根据地博亚沙种田自给,他们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还开辟果园,根据地周围挖筑石壕。人数增到2万以上,其中战士约6000名,日常行政事务由3人组成的委员会主持。西班牙军队前来讨伐,遭起义军伏击,败逃到三宝颜。以后殖民当局请教会出面同起义者谈判,企图诱使起义者屈服,但遭到失败。自18世纪起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者被迫改变政策,1834年宣布马尼拉为自由港(马尼拉开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在菲律宾的出现和发展,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也开始广泛传播。专横的教会成为攻击的首要目标,菲律宾教士掀起教会菲化运动,要求教会改革。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同情,菲律宾民族英雄黎刹组织著名的宣传运动,有力地唤起人民的民族意识。

(五)1892年资产阶级革命家博尼法西奥组织“卡蒂普南”秘密革命组织,1896年8月24日博尼法西奥在巴林塔瓦召开大会,宣布武装起义,从而爆发菲律宾革命。菲律宾地主资产阶级右翼阿奎纳多集团为了使革命按自己意愿发展,在1897年排挤博尼法西奥和“卡蒂普南”,夺取革命领导权,革命阵营的分裂削弱革命力量。1897年12月阿奎纳多在殖民当局的威胁利诱下与其达成“破石洞协议”,决定放下武器,离国赴中国香港。革命阵营中抵抗派将士拒绝投降,继续武装斗争,菲律宾革命形势重又高涨。殖民当局既不履行改革诺言,又拒不付给阿奎纳多换取放下武器的全部款项,阿奎纳多集团遂决定依靠美国重返菲岛。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5月阿奎纳多乘美国军舰返菲重新领导菲律宾革命,6月宣告独立(菲律宾独立宣言),在起义军打击下西班牙殖民政权土崩瓦解。1898年9月起义军召开革命议会,通过宪法,1899年1月23日宣布菲律宾共和国成立。2月美国发动侵菲战争,镇压菲律宾革命(菲美战争),1901年阿奎纳多被俘投降,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遭扼杀,从此菲律宾又沦为美国的殖民地。西班牙于1834年宣布马尼拉港正式向外国商人开放,这是西班牙在菲律宾贸易政策的重大转变。原先西班牙实施许多排斥外国商人的条例,不让外人在菲居留和经商。但是由于自由贸易经济思潮的兴起、大帆船贸易的衰落和拉丁美洲各处殖民地的相继独立,西班牙被迫逐步改变贸易政策。1789年外国商船获准运载亚洲出产的商品到马尼拉,1814年外国商行取得在菲贸易权利。马尼拉港正式开放后排外条例基本取消,外商于是纷纷涌入马尼拉,到1850年该市已有18家外国商行。英、美等国在投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控制菲律宾对外贸易和金融、交通事业等方面展开激烈的争夺,随后西班牙迫于形势,又于1855-1873年接连开放怡朗、苏阿尔、三宝颜、宿务、黎牙实比和塔克洛班等6个港口。这些港口的商务也迅即有大幅度的增长,如怡朗港的蔗糖出口额在1859-1863年的4年间增长18倍多。马尼拉和其他港口的开放导致菲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835-1895年60年间对外贸易额增长近10倍。出口商品以经济作物为主,糖、麻两项合占出口总额的80%以上,进口则以外商经营的机械及纺织品为大宗。这些情况表明菲律宾原来自给自足的经济已经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菲律宾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随着外国资本的输入,经济作物大种植园的增多和菲律宾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在菲律宾社会产生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对菲律宾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卡蒂普南是19世纪末菲律宾的秘密革命组织,1892年7月7日由博尼法西奥等人创立于马尼拉工人区。卡蒂普南是他加禄语“协会”的音译,全名是“最崇高、最受尊敬的菲律宾儿女协会”,目的是团结菲律宾人民以武装斗争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独立。成员主要是失业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和殖民政府中的低级官员等,后来有较多的资产阶级分子加入。

(六)在组织形式上协会设有最高委员会、省和镇的地方委员会3级,采取秘密入会仪式。会员分为同伴、战士、爱国者3个等级,通讯使用密码,相遇使用暗号,每个会员还各有代号。各级委员会都设有主席、秘书、司库、检查员等,司法权则集中属于由博尼法西奥等3人组成的秘密会议,它负责裁判有关破坏组织机密的案件。最高委员会人选曾经几次变动,1895年1月以后博尼法西奥担任最高领导人。卡蒂普南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天主教的思想影响。但是它提出人人平等、反对种族歧视的要求,主张通过革命斗争推翻殖民统治,表现出明显的民主性和革命性。为了用革命思想来教育会员,博尼法西奥撰写《十诫》,哈辛托撰写《卡蒂普南入门》13条。1896年3月协会出版由哈辛托主编的《自由报》,《自由报》第一期共印2000份,在中吕宋一带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协会成员在短期内从300名激增到3万人左右。协会同起义的农民建有联系,在协会组织迅速扩展后博尼法西奥便积极准备武装起义。他同哈辛托制订作战计划,又到圣马特奥山区(在今黎刹省)视察,准备建立基地。协会还竭力筹办军火,在马尼拉近郊小镇秘密制造武器,分发给会员。并和日本进行联系,希望得到援助,但未成功。1896年8月召开第5届最高委员会,成立雏型政府,设有国务、陆军、司法、内务、财政等部,进一步加强最高领导机构。1896年8月卡蒂普南地下印刷所被殖民当局破坏,协会组织和起义计划被殖民当局发现,于是提前行动。8月24日菲律宾革命爆发,起义逐步扩大到整个吕宋岛以及棉兰老岛。不久革命阵营出现分裂:地主资产阶级只要求民族平等和发展民族经济;手工业者、小资产阶级和农民还要求实行社会经济改革,没收修道会土地。以艾米利奥·阿奎纳多为首的甲米地资产阶级势力利用他们9月初在伊穆斯打败西班牙殖民军队后所获得的军事声望,企图踢开协会,夺取对革命的领导权。阿奎纳多于10月底发布文告,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口号,预言在已解放地区成立临时政府,却只字不提协会的领导。1897年3月22日在特黑罗斯选举革命政府,竟完全撇开卡蒂普南,推选阿奎纳多为总统。4月手握兵权的阿奎纳多依靠他的秘密卫队将博尼法西奥秘密逮捕,5月10日博尼法西奥被秘密枪决,在发动菲律宾革命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卡蒂普南至此完全解体。美国在菲律宾采取不同于老殖民者的新殖民主义政策,在政治上全面引进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政治、司法和教育制度,力图培植本地地主资产阶级亲美集团,逐步扩大后者参与政治的权力,最终给予政治独立,但保持自己的控制权。在经济上用自由贸易和限制贸易的不同方式,用关税和外贸为杠杆,使菲律宾依附美国市场,成为美国资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1902年美国国会通过菲律宾法案,宣布结束军事统治,在菲建立以美国人为主的文官政府。1916年通过琼斯法案,扩大本地人参与政治的机会,企图以此缓和菲律宾人的反美情绪。1934年通过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案,宣布在菲实行10年自治过渡体制。1935年菲律宾自治政府成立,奎松当选为总统。

(七)自治政府为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推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但并未触及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也未能解决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一度缓和的工农运动从1938年起又趋高涨起来,共产党在工农运动中的影响也逐步扩大。1940年奎松政府宣布取消“八小时工作法”等法令,成立镇压工农运动的准军事部队,自治政府的政策趋向反动。琼斯法案正式名称为“1916年菲律宾自治法案”,由美国众议员威廉·阿特金森·琼斯提出故名。在法案中美国政府承诺一旦菲律宾群岛能够建立稳定的政府,美国将放弃它在菲律宾的主权。法案规定:菲律宾总督由美国总统指定,并被授于立法否决权(须经总统批准)和委任权(须经菲律宾参议院批准)。参议院由成年男子投票选举产生,该法案还包括美国和菲律宾之间的自由贸易等方面内容。另外一个 “琼斯法案”于1920年前后生效,又称“海运商业法案”,其规定:在美国境内航行的船舶必须由美国制造,并在美国登记;船舶的所有权至少有75%是美国公民拥有;船员必须美国公民,如果经美国航运管理局的批准,外国公司可以短期租用美国船舶在美国港口之间从事贸易活动,或外国船舶暂时在美国国内航线从事运输,以此支持美国就业和美国国土安全。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案是1934年美国参议员泰丁斯和众议员麦克杜菲提出的关于菲律宾“自治和独立”的法案,故名,又称《菲律宾独立法案》。 1933年10月菲律宾参议院否决《黑尔-霍斯-卡廷法》(《菲律宾独立法》),要求美国另立独立法,次年3月美国对《黑尔-霍斯-卡廷法》略作修改后提出此法案。1934年3月24日由罗斯福总统签署颁布,5月1日为菲律宾立法议会通过。法案规定:菲律宾的国体必须采取共和形式,宪法须经美国总统最后批准,对宪法的任何修正也须经美国总统同意;1946年7月4日给予菲律宾独立,在此之前的过渡时期中成立菲律宾自治政府,在10年自治期间一切菲律宾公民和官吏必须效忠美国;美国公民和团体在菲律宾享有与菲律宾公民和团体同等的权利;美国总统有权废除菲律宾自治政府的任何法律、契约或行政命令;未经美国总统同意,一切有关货币、进出口贸易、移民等法令不能生效;菲律宾的外交事务由美国直接监督和控制;美国驻菲律宾最高专员代表美国总统行使权力;菲律宾自治政府每年要向美国总统和国会提出政府工作报告;美国最高法院有权复审菲律宾最高法院审判的重要案件;菲律宾输往美国的出口货有限额,前5年免收关税,而后菲律宾出口货应 5%的关税,接着逐年递增至25%,而美国货物则可以无限制地免税输入菲律宾。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5月驻菲美军先后投降,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整个菲律宾,自治政府流亡美国。日本在菲岛建立法西斯统治,严禁一切抗日言行,凡反对日军者均被处死刑。在经济上控制菲岛的工交、矿业和公用事业,不顾当地气候条件,强迫种植棉花,搜刮粮食以供军用。大量菲律宾人不得不以糠菜充饥,在马尼拉中不少人因饥饿而倒毙。

(八)1943年10月14日在日本导演下菲律宾宣布“独立”,原司法部长何塞·帕西亚诺·劳雷尔出任伪总统。日本占领期间菲律宾人民对占领者进行英勇抵抗,1942年3月29日建立菲律宾共产党领导的菲律宾人民抗日军,广大华侨也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5年1月美军在人民抗日武装配合下重返菲岛,同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7日伪政府宣布解散。菲律宾共产党( PKP-1930) 是菲律宾最早的共产主义政党,成立于1930年11月7日,前身是1920年代建立的菲律宾进步工人党,最早的领导人为克里桑托·埃万赫利斯塔。1931年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两年后被美国殖民当局取缔,之后一直处于地下状态。1932年10月菲共被宣布为非法,并转入地下。1932年一个合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菲律宾社会党”建立,1935年菲共加入共产国际,1937年在世界法西斯力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菲共被重新合法化,1938年获得合法地位,与菲律宾社会党合并。1940年菲共加入人民阵线,参加大选,在吕宋岛表现不俗,拿下6个市长职位。菲律宾被日本占领后菲共组织“菲律宾抗日人民军”,与日本侵略者作战,菲共在反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力量不断壮大,日本投降后一些人开始走和平斗争路线。1946年它在总统选举中加入民主联盟参选,菲共的不断壮大威胁到美国及其扶植的菲律宾政府的利益,此后菲律宾工人运动遭到沉重打击,1948年菲共转入武装斗争,并被政府禁止活动,两年后又继续走回武装路线。1950年菲共军事组织“菲律宾人民解放军”成立,兵力有1万人,当年10月包括菲共总书记何塞·拉瓦在内的党的最高领导层悉数被捕。在接下来几年内菲共武装力量损失惨重,1954年菲共不得不停止武装斗争,转入和平活动,并寻求重建党组织,1957年被取缔。菲律宾人民抗日军是菲律宾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他加禄语为胡克巴拉赫普,简称胡克,总司令为塔鲁克塔鲁克菲律宾抗日运动领导人之一,就读于马尼拉大学,参加过菲律宾佃户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1935年加入菲律宾社会党,同年又参加社会党和共产党组成的反法西斯联合阵线。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入侵菲律宾后在中吕宋组织菲律宾人民抗日军,任总司令。1945年美军收复菲律宾后被选入众议院,但被当局剥夺议员资格。1946年底转入地下活动,从事反政府的游击战争,后被当局判处12年徒刑。1942年3月29日“菲律宾人民抗日军”正式成立于中吕宋山区,《人民抗日军基本精神》规定人民抗日军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是: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自由,实行官兵平等,官兵友爱和团结。人民抗日军又颁布名为《铁的纪律》的文件,规定每个战士必须自觉遵守的8项要求。人民抗日军主要由农民组成,经过3年苦战后人民抗日军扩大到2万人。其中有一支完全由华侨组成的华侨抗日支队,简称华支,又称四八支队。人民抗日军解放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在中吕宋的省区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在抗日根据地中实行民主改革:没收菲奸大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普遍减租,废除高利贷和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社会政治地位。

(九)人民抗日军先后同日伪军作战1200次,共歼敌2.5万人。日本投降后人民抗日军复员,组成人民抗日军同志会。1948年正式成立菲律宾人民解放军,继续坚持武装斗争,1957年被菲律宾资产阶级政府取缔。为了保证战后对菲律宾的控制,美国大肆镇压菲共领导的人民抗日军武装力量,同时积极扶植以曼努埃尔·罗哈斯为首的菲律宾地主资产阶级右翼集团。194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给予菲律宾独立,同时两国签订“总关系条约”和“贸易协定”(又称贝尔协定),美国保持在菲律宾的经济和政治方面享有特权地位。罗哈斯政府(1946-1948)和季里诺政府(1948-1953)执行屈从美国的内外政策,1947年签订的“军事基地协定”,确认美国在菲保留军事基地并享有治外法权。1948-1953年对菲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多次进行军事围剿,在经济上依靠美援,利用国际市场对菲传统出口物资的需求增长,到1954年完全恢复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但经济上的殖民地结构则进一步加深。1955-1972年菲律宾力图发展经济和消除殖民主义经济结构,采取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政策,本国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经济发展满足不了就业的需要,尤其是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不能自给,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对外政策上自60年代初起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采取以对美外交为主的多样化方针,1962年将国庆从7月4日改为6月12日(即1898年独立宣言发表日),并宣称要就有损菲律宾主权的“军事基地协定”和“同等权利法案”等问题与美国谈判。与此同时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1967年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1965年马科斯当选总统,1969年连任。1972年9月宣布紧急状态,实行军法统治,加紧镇压反对党,限制民主,禁止罢工、集会和示威游行。在经济上采取面向出口工业、大量引进外资、建立出口加工工业区的方针,大量增加对农业投资和引进新技术,并在1972年推行旨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改法。虽然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抵制和其他原因,土改法未能贯彻实现,但发展农业的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率,1976年粮食已能自给。国民经济在70年代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达6%。在对外关系上除继续追随美国的政策外扩大与第三世界的关系,197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此外积极参加东盟活动,反对越南侵略柬埔寨。但过分依赖外资和国际市场的固有经济缺陷在继续加深,其后果80年代开始明显表现出来。由于主要出口产品的价格猛烈下跌和大量的外债,致使外贸逆差、物价飞涨和失业率上升,严重的财经危机进一步加剧国内不满情绪。1981年马科斯宣布结束军管,第3次当选总统,任期6年。1983年流亡的反对派领袖阿基诺回国,在马尼拉机场被暗杀,使国内政治更为动荡。1985年11月马科斯决定于1986年2月7日提前举行总统选举,1986年2月7日举行总统特别选举。25日在人民群众、天主教会和军队的支持下阿基诺夫人就任总统,马科斯仓惶出走夏威夷。阿基诺政府成立后释放政治犯,恢复人身保护法令,并成立各种委员会,着手改革。1986年3月25日阿基诺总统颁布临时宪法,解散国民议会,成立临时政府。

菲律宾特点总结

(一)菲律宾共和国简称菲律宾,位于亚洲东南部。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遥遥相对,南和西南隔苏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峡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望,西濒南海,东临太平洋。共有大小岛屿7000多个,其中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等11个主要岛屿占全国总面积的96%。海岸线长18533千米,总面积为29.97万平方千米。属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湿度大,台风多。年均气温27℃,年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菲律宾全国划分为吕宋、维萨亚和棉兰老三大部分,全国设有首都地区、科迪勒拉行政区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等18个地区,下设81个省和117个市,首都为大马尼拉市,菲律宾人口数约1.1亿。14世纪之前菲律宾群岛尚未形成国家,多以土著部落形式存在。据《吴时外国记》记载显示最早到达菲律宾群岛的国家力量是中国三国时期的东吴226年东吴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浮海巡抚东南亚,抵达过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也曾到过今菲律宾境内的臣延、耽兰和杜薄。1390年苏门答腊岛移民米南加保人建立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苏禄苏丹国。国境位于今菲律宾南部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西端的苏禄群岛,还有巴西兰省塔威塔威省中间,巴拉望岛婆罗洲北部及其他环苏禄海周围的群岛,首都位于和乐。1417年苏禄群岛上的三位国王东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率领家眷一行340人组成使团,前往中国进行访问,受到明永乐皇帝朱棣的接待。归国至山东德州,东王巴都葛叭哈喇因病医治无效,遗命留葬中国。明成祖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前往祭奠,以国王礼节将扒哈剌葬于德州,并赐谥号“恭定”。安葬扒哈剌后西王、峒王一行辞别归国,而东王一家除长子都马含回国嗣位外,其余家属包括王妃葛本宁、叭都葛苏性,次子安都禄、三子温哈剌等10人留德州守墓。1450年阿拉伯商人赛义德·艾布伯克尔在菲律宾南部建立伊斯兰政权,1521年麦哲伦探险队于地理大发现首次环球航海时抵达菲律宾群岛。1565年宿雾岛为来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所占领,此即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的开始,菲律宾之名乃自当代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而来。1726年苏禄国王再次遣使到清廷朝贡,1851年西班牙侵占和乐岛,清朝与藩属国苏禄王国的交往中断。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6月12日菲律宾宣告独立,成立菲律宾共和国。之后西班牙战败,签署“巴黎和约”,美国接收菲律宾,改由美国统治,1935年3月24日建立菲律宾自治邦。日军于1942年1月2日占领马尼拉,4月9日攻下巴丹半岛,5月10日驻棉兰老岛和北吕宋山区的美军投降。18日驻班乃岛美军投降,至此日军控制菲律宾全境。1943年10月14日日本占领军扶植劳威尔成立一个傀儡政权,史称菲律宾第二共和国(1943年-1945年),正式名称为菲律宾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菲律宾再次沦为美国殖民地。

(二)1946年7月4日美国同意菲律宾独立,菲律宾获得完全独立,此后自由党和国民党轮流执政。1965年马科斯就任二战后第六任总统,1971年斐迪南·马科斯成功连任,同年取消总统任期只有两届的限制,未久即宣布戒严,开始独裁统治。1986年2月7日提前举行总统选举,贝尼格诺·阿基诺的夫人科拉松·阿基诺在民众、天主教会和军队的支持下出任总统。1992年菲德尔·瓦尔德斯·拉莫斯胜选,科拉松·阿基诺和平转移政权。1998年5月约瑟夫·埃斯特拉达当选总统,2001年1月埃斯特拉达因受贿丑闻被迫下台,副总统阿罗约夫人继任。2010年6月9日自由党总统候选人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当选菲律宾第15任总统,30日宣誓就职。2016年6月民主人民力量党候选人杜特尔特就任菲第16任总统,2018年7月3日菲律宾修宪咨询委员会22名法官全票通过《联邦宪法草案》最终版本,为菲律宾划分为18个联邦区扫清障碍。《联邦宪法草案》提议将菲律宾政体改为联邦制,地方将有更大的自治权,但仍会保留总统及副总统职位。2018年3月16日菲律宾已正式通知联合国退出国际刑事法院的决定,2019年3月17日菲律宾正式退出国际刑事法院。菲律宾位于亚洲东南部,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遥遥相对,南和西南隔苏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望,西濒南中国海,东临太平洋。共有大小岛屿7000多个,其中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等11个主要岛屿占全国总面积的96%。海岸线长18533千米,总面积为29.97万平方千米。菲律宾群岛地形多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3/4以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1座,除少数岛屿有较宽广的内陆平原外大多数岛屿仅沿海有零星分布的狭窄平原。吕宋岛东南的马荣火山是最大的活火山,棉兰老岛东南部的阿波火山海拔2954米,为境内最高峰。各岛之间为浅海,多珊瑚礁。菲律宾群岛两侧为深海,萨马岛和棉兰老岛以东的菲律宾海沟,最深达10479米,是世界海洋最深的地区之一。菲律宾属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湿度大,台风多。年均气温为27℃,年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菲律宾境内河流均较短小,吕宋岛最大河流卡加延河,长350千米,棉兰老岛以棉兰老河阿古桑河较大。菲律宾境内野生植物有近万种,其中高等植物有2500余种,主要有松柏、竹子、龙脑香、红树、松树等。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菲律宾有57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其中龙脑香为380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66.6%;苔藓树林为110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19.3%;亚树种树林为50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约8.8%;松树为20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约3.5%;红树属树林为10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约1.7%。菲律宾境内野生动物以哺乳类为主,多达200种,大部分为翼手目与食虫目,鸟类约有750多种,主要有野水牛、眼镜猴、鼠鹿、刺猬、老鼠、食猴鹰等。菲律宾境内矿藏主要有铜、金、银、铁、铬、镍等20余种,铜蕴藏量约48亿吨、镍10.9亿吨、金1.36亿吨,地热资源预计有20.9亿桶原油标准能源,巴拉望岛西北部海域有石油储量约3.5亿桶。

(三)菲律宾首都大马尼拉市人口约1846万,年均气温为28℃。菲律宾全国划分为吕宋、维萨亚和棉兰老三大部分,全国设有首都地区、科迪勒拉行政区、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等18个地区,下设81个省和117个市。18个地区分别为:国家首都区、科迪勒拉大区、伊罗戈斯大区、卡加延河谷大区、中央吕宋大区、甲拉巴松大区、西南他加禄大区、比科尔大区、西米沙鄢大区、中米沙鄢大区、东米沙鄢大区、三宝颜半岛大区、北棉兰老大区、达沃区、南哥苏萨桑大区、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卡拉加大区。81个省分别为:阿布拉省(首府邦贵)、北阿古桑省南阿古桑省阿克兰省阿尔拜省安蒂克省阿巴尧省奥罗拉省巴西兰省巴丹省巴坦省八打雁省本格特省比利兰省(首府纳瓦尔)、保和省(首府塔比拉兰)、布基农省布拉干省卡加延省、北甘马粦省、南甘马粦省、甘米银岛省、卡皮斯省卡坦端内斯省甲米地省宿务省、孔波斯特拉山谷省、北哥打巴托省北达沃省南达沃省西达沃省东达沃省迪纳加特群岛省、东萨马省吉马拉斯省伊富高省北伊罗戈省南伊罗戈省伊洛伊洛省伊莎贝拉省卡林阿省、拉乌尼翁省、内湖省北拉瑙省南拉瑙省莱特省马京达瑙省马林杜克省马斯巴特省西米萨米斯省东米萨米斯省高山省、西内格罗斯省、东内格罗斯省、北萨马省新怡诗夏省新比斯开省西民都洛省东民都洛省巴拉望省邦板牙省班诗兰省奎松省季里诺省黎刹省朗布隆省萨马省萨兰加尼省锡基霍尔省索索贡省南哥打巴托省南莱特省苏丹库达拉省苏禄省北苏里高省南苏里高省打拉省塔威塔威省三描礼士省北三宝颜省南三宝颜省和三宝颜-锡布盖省。菲律宾人口约1.1亿,马来裔占全国人口的85%以上,主要民族包括他加禄族、伊洛戈族、邦板牙族、维萨亚族和比科尔族等。少数民族及外来后裔有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国人,还有为数不多的原住民,有70多种语言。菲政府1960年初次普查人口时菲律宾仅有人口2700万左右,其后菲律宾人口大体每10年增长1000万。近30年来虽然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增大,人口数量的增长反而加快。从1990年至2008年的近20年里菲人口增长2800万,增幅达45%。2014年7月27日凌晨菲律宾总人口突破1亿大关,成为世界上第12个人口过亿的国家。菲律宾人口委员会报告称菲律宾人口增长率为2.04%,虽然低于20世纪80年代的2.36%,但仍高居亚洲第一位。菲律宾人口委员会调查显示菲总生育率为3.2人,意味着一对夫妇平均有3到4名子女。但调查也指出大部分人丁众多的家庭来自贫穷阶层,而富有的民众反而平均只有2到3名子女。根据专家所作的研究显示遍处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与当地人种混血出生最多的,首推泰国,其次便为菲律宾。根据人类学家所作的这项研究显示在菲律宾民族中华人血统约占20%,以菲律宾现有9730万人口来说有华人血统的可能超过1000万人。过去由于华人教育不发达,大部分具华人血统的鲜有机会接受华文教育,也由于信奉天主教,结果变成纯粹的菲律宾人。

(四)菲律宾华人又称华菲,是指那些具有华人血统并居住在菲律宾的菲律宾人,人数约有114,6250人。如果把华裔麦士蒂索人也计算在内,菲律宾有超过两成人具有华人血统,菲律宾国父黎刹拥有华人血统。何塞·黎刹(1861年6月19日—1896年12月30日)是菲律宾民族英雄、革命者、国父黎刹是西班牙名RIZAL的译音,黎刹的高祖父柯仪南(人们称呼他为柯南哥)在300年前移居菲律宾,当时菲国是西班牙殖民地,他取西人名叫多明戈·南戈。何塞·黎刹1861年出生在菲律宾内湖省卡兰巴镇,后来留学欧洲。1887年用西班牙文写成《社会毒瘤》一书,揭露西班牙殖民者对菲律宾人的残酷统治,轰动一时。继而他又推出力作《贪婪的统治》,号召人民发动革命推翻暴政。何塞.黎刹于1892年从欧洲返回菲律宾,领导反殖民主义者的武装革命,争取独立,遭到西班牙当局血腥镇压。1896年12月30日西班牙殖民地政府在马尼拉枪决年仅35岁的反西志士黎刹,他英勇就义前与一位来自香港的爱尔兰姑娘约瑟芬·布蕾肯在刑场结婚,令人感动不已。他留给新娘和菲人的遗物之一是爱国绝命诗篇《我的诀别》,呼吁同志继续为革命努力。他的尸体被草草埋葬马尼拉华侨义山侧,后来他被尊为国父,其遗骸才移葬马尼拉湾畔的黎刹广场,矗立起纪念碑。黎刹就义之日为菲律宾国定假日,称为“黎刹日”。在何塞.黎刹祖籍地设有黎刹陈列室,供人参观,2000年5月19日菲律宾时任总统埃斯特拉达专程到晋江市罗山镇上郭村参加黎刹塑像奠基典礼。华人可以说遍布全菲各地,据统计在菲律宾人口的华人约有百万,其中先祖来自福建闽南者(泉州、漳州、厦门)十之八九,当中又以泉州为最。在所有菲律宾华人之中不论其已否菲化,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属闽南裔,其余约百分之十以广东籍为多,其它省籍为数无几。闽南语(当地称福建话)是菲华社区的通行语,福建籍华人中以原属泉州府的三邑(晋江惠安南安)等县最多,大部份居住在吕宋岛,尤其是大马尼拉地区,所经营的工商业和文教事业也以在大马尼拉地区的最为发达,原属泉州府同安县漳州府龙溪海澄(今合并为龙海市)等以及厦门、金门大多数在中部维萨亚斯地区的宿雾等地和民答那峨岛各处。菲律宾华人中约十分之九为福建籍,居住相对集中,使用同一方言,闽南方言这种“强势方言”成为当地华社的“官方语言”。据统计在菲国的华人人数约有百万,其中先祖来自福建闽南泉州漳州厦门)者十有八九,其中有四分之一含有华人血统的,因为接受华文教育而成为华人。如果依照气质和文化的观点来说凡是自认为华人、身处华人社会、保持华人传统生活习俗、加入华人社团、在家里和华人社会说普通话或汉语方言、有意让子女接受华文教育、以华人为子女选择婚配主要对象、保有其成为华人的条件和倾向的华人在菲律宾大约有60-80万人,其中聚居在马尼拉大都会者约占60%,散居在各地的约占40%。如果加上跟这许多所认定华人标准比较接近,或是有间接关系含有华人血统者,放宽认定的标准,菲律宾华人的总数当于百万以上。

(五)华人在菲律宾百年来的经济发展史上一直扮演着先锋的角色,尤其是引进国外的技术、资本与生产设备,开创初期的农耕与手工业。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华商制造业之发展,并累积资金来菲投资发展,对提升菲国产业层次,成功的协助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再度扮演经济先锋的角色。而当地华商企业长才多能顺应潮流,掌握经济脉动,发展制造业、房地产、金融业,以及透过证券市场操作、收购企业、结成大集团,扩大对菲经济的影响力与贡献。据香港《资本家》杂志1992年9月份指出:菲律宾股票公开上市的工商控股公司45家,华商为大股东的约有20家。此外华商即使不通过控股公司组织,亦多进行综合性投资,关联企业涵盖面极广。据统计全菲五百家最大公司中华商约占三分之一,并在纺织及成衣、漂染、钢铁、五金、制糖、塑料、木材加工、建筑材料、百货及金融等行业占优势。在所有菲律宾华人之中不论其已否菲化,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属于福建人,其余约百分之十以广东籍为多,其它省籍华人数量不多。闽南语(当地称福建话)是菲华社区的通行语。福建籍华人中以原属泉州府晋江惠安南安等县最多,大部分居住在吕宋岛,尤其是大马尼拉地区,所经营的工商业和文教事业也以在大马尼拉地区的最为发达,原属漳州府龙溪海澄(今合并为龙海市)、同安等县以及厦门、金门的大多数在中部未狮耶地区的宿雾等地和民答那峨岛各处。台湾籍因对菲律宾投资事业增加,投资人眷属及应聘前来之经营管理或制造技术人员,来菲人数不少,菲律宾华人可以说遍布全菲各地。菲律宾实行总统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除南部地区存在恐怖主义和分裂活动外菲律宾政局总体稳定。菲律宾独立后共颁布过三部宪法,现行宪法于1987年2月2日由全民投票通过,由科拉松·阿基诺总统于同年2月11日宣布生效。该宪法规定: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政体;总统拥有行政权,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6年,不得连选连任;总统无权实施戒严法,无权解散国会,不得任意拘捕反对派;禁止军人干预政治;保障人权,取缔个人独裁统治;进行土地改革。杜特尔特上台后致力于推动菲南和平进程,2019年初菲南部穆斯林自治法案《棉兰老穆斯林邦萨摩洛自治区组织法》公投取得成功,南部和平进程和民族和解取得积极进展。菲律宾议会称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由24名议员组成,由全国直接选举产生,任期6年,每三年改选1/2,可连任两届。众议院由300余名议员组成,其中200名由各省、市按人口比例分配,从全国各选区选出;25名由参选获胜政党委派;25名由总统任命;另有部分界别党议员。众议员任期3年,可连任三届。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和各级法院,最高法院由1名首席法官和14名陪审法官组成,均由总统任命,拥有最高司法权。下设上诉法院、地方法院和市镇法院,检察工作由司法部检察长办公室负责。菲律宾有大小政党100余个,大多数为地方性小党。菲律宾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外部市场依赖较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农业和制造业也占相当比重。

(六)20世纪60年代后期采取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80年代后受西方经济衰退和自身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发展明显放缓。90年代初拉莫斯政府采取一系列振兴经济措施,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菲律宾冲击不大,但其经济增速再度放缓。马科斯执政后将疫后复苏和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聚焦农业、能源等重点领域发展,经济保持较高增速,但也面临高通胀、高债务、高失业率、粮食和电力价格居高不下等问题。制造业以食品加工、化工产品、无线电通信设备等行业为主,占总产出的65%以上。主要农业产品:椰子油、香蕉、鱼和虾、糖及糖制品、椰丝、菠萝和菠萝汁、未加工烟草、天然橡胶、椰子粉粕和海藻等。森林面积为1579万公顷,覆盖率达53%,有乌木、檀木等名贵木材。水产资源丰富,鱼类品种达2400多种,金枪鱼资源居世界前列,已开发的海水、淡水渔场面积达2080平方公里。服务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菲律宾是全球主要劳务输出国之一,据统计在海外工作的菲劳工约230多万人,其中约24%在沙特阿拉伯工作、16%在阿联酋工作。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1%,菲律宾是全球主要劳务输出国之一,在海外工作的劳工有1000多万。旅游业外汇收入重要来源之一,主要游客来源国有美国、中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主要旅游点有百胜滩、碧瑶市、马荣火山、伊富高省原始梯田等。财政赤字占GDP的7.6%,外债总额占GDP的26.1%。与150个国家有贸易关系,近年来菲律宾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出口商品多样化和外贸市场多元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非传统出口商品如成衣、电子产品、工艺品、家具、化肥等的出口额已赶超矿产、原材料等传统商品出口额。菲律宾吸收外商主要来自荷兰、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新加坡,主要流向制造业、水电气供应、服务业等行业。菲律宾官方发展援助最大来源为日本政府,约占38.5%。16世纪前后菲律宾人多穿用棉纱、麻纤维制成的衣服,男人穿的上衣称“康岗”,无领、短袖。下身用一条叫“巴哈”的布裹着腹部,上衣下摆略低于腰。衣服的颜色多为蓝色或黑色,只有尊长着红色的衣服。21世纪菲律宾中上层人士多着西装,老百姓衣着则比较简单:男子上身穿衬衣,喜用白色,下身穿西装裤;女子喜欢穿无领连衣裙。大部分青年着西式皮鞋,老年人仍穿用木头、麻或草做成的拖鞋。菲律宾穆斯林男子着短外衣和宽大的长裤,围一条“沙隆”作为腰带,到麦加朝圣过的信徒头上围一条白色头巾或戴一顶白帽子。妇女穿紧身的短袖背心,钉上两层金属纽扣,穿紧脚口的宽大裤子或穿裙子。妇女像马来人一样结发型,有时裹着颜色鲜艳的头巾,他们戴手镯、项链和耳环。少数民族的穿戴各不相同。如伊富高人男子往往上身袒露,下身围一条T形花布;女子穿着类似裙子,颜色鲜艳。丁冈人衣服极为简单,男子普遍仅在腹部围一块布,有的也穿前襟分开的上衣;女子穿短上衣,用布缠绕腹部,矮黑人的服装最为原始,男女均用布或树叶围于腰间。

(七)菲律宾人的主食是大米、玉米,农民在煮饭前才舂米。米饭是放在瓦缸或竹筒里煮,用手抓饭进食。菲律宾人最喜欢吃的是椰子汁煮木薯、椰子汁煮饭,然后用香蕉叶包饭。玉米作为食物,先是晒干,磨成粉,然后做成各种食品,城市中上层人士大多吃西餐。菲律宾穆斯林人的主食是大米,有时也吃玉米和薯粉,佐以蔬菜和水果等。按照伊斯兰教教规时他们不吃猪肉,不喝烈性酒。和其他马来人一样喜欢吃鱼,不喝牛奶。烹调很简单,喜欢使用刺激性的调味品。进食时用手抓,咀嚼槟榔的习惯在菲律宾穆斯林人中非常流行。菲律宾人多是自由恋爱后结婚。在恋爱中男子多赠女方以化妆品、水果、花束等,花的颜色则以白色和桃色为佳,茶色和红色乃属禁忌之色。结婚仪式均在教堂中举行,菲律宾穆斯林的婚姻由父母决定,男方须通过媒人向女方家庭提出求婚,并交付聘金。婚礼仪式由伊斯兰阿訇主持,并举行盛大宴会款待客人。菲律宾实行早婚制,少女十二三岁便被视为已达结婚年龄。土著人婚俗多样,居住在北吕宋高山地区的伊戈罗特人的婚姻主要有两种方式:父母主婚或自由试婚。一般来说较富裕的家庭为了使自己家庭的财产、地位不致旁落,在儿女幼时即由双方父母作主订婚,到了十四五岁时便正式成婚。如果婚后一方表示不满意,只要女方尚未受孕,便随时可以分开,男女另找对象,不能生育的也随时可以分开。巴交人允许多偶婚,堂兄弟姐妹则禁止通婚,如具有后一种关系的人要结婚,必须作一些“预防”措施和仪式,如将一些贵重物品丢入海中等。矮黑人的男子求婚必须以弓箭射女子在远处安置的竹筒,如果没有射中说明男子没有能力养活妻子,就难以达到求婚的目的,另外在菲律宾的法律规定一个男子最多可以拥有4个妻子。1901年建立保安队,1936年以保安队为基础建立陆军。1946年以陆军为基础建立国防军,分海、陆、空和保安军四个军种。1950年4月19日正式改称菲律宾武装部队,并将3月22日(1897年菲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成立革命政府的日期)定为建军节。总统是最高统帅,武装部队司令部为三军最高指挥机构,总参谋长是最高军事指挥官,国防部是三军行政管理机构。实行志愿兵役制,服役期三年以上。菲武装力量由正规军、预备役和准军事部队组成,其中正规军总兵力12.7万人,包括:陆军8.6万人,共辖10个步兵师、1个轻型装甲旅、5个工兵旅等;海军2.3万人,共辖舰队一陆战队待机部队、北吕宋、南吕宋、西部、中部、东棉兰老、西棉兰老7个海军部队;空军1.8万人,共辖3个空军师、8个作战/支援联队等。国家警察部队于1991年1月正式组建,隶属于内务与地方政府部,总兵力为9.55万人,是仅次于菲武装部队的准军事力量,在各地区、省、县、市、镇均设有国警指挥部和警察局。菲律宾国家公路通行里程约3.3万千米,其中混凝土公路占65.37%、沥青公路占32.84%、砂石路占1.67%、土路占0.12%。其中路况良好的占43.79%、路况一般的占34.12%、路况不佳的占15.80%,另有6.29%的公路路况未作评估。

(八)菲律宾现有高速公路16条,总长度为509.19千米,占国道总里程比重为1.5%。菲律宾铁路主要集中于吕宋岛,现有运营铁路线约76.9千米。由于铁路设施远远无法满足交通需要,菲律宾政府大力发展铁路建设,计划在吕宋岛和棉兰老岛新建南北铁路、棉兰老铁路等,以改善居民出行交通和满足货运需求。菲律宾各类机场近300个,国内航线遍及40多个城市,与30多个国家签订国际航运协定,主要机场有首都马尼拉的尼诺伊·阿基诺国际机场、宿务市的马克丹国际机场和达沃机场等。菲律宾水运航线总长3219公里,全国共有大小港口数百个、商船千余艘,主要港口为马尼拉、宿务、怡朗、三宝颜等。据菲律宾国家统计办公室、卫生部、劳工部在2009年统计显示菲律宾家庭年均收入20.6万比索,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2012年6月贫困家庭比率为27.9%,2012年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8%。人均寿命为70岁,人口出生率为1.9%。菲律宾宪法规定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政府重视教育,鼓励私人办学,为私立学校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并免征财产税。初、中等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全国共有小学50483所,小学生入学率达91.05%;中学14217所,中学入学率68.15%;高等教育机构1599所,主要由私人控制,在校生约244万人,著名高等院校有菲律宾大学、德拉萨大学、雅典耀大学、东方大学、远东大学、圣托玛斯大学等。菲律宾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迄已同126个国家建交。对外政策目标是:确保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社会发展,保持菲律宾在全球的竞争力;保障菲律宾海外公民权益;提升菲律宾国际形象;与各国发展互利关系。中国是菲律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出口市场,中菲在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签有合作协定或备忘录。1956年7月菲律宾和日本建交,菲律宾积极支持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经济影响相称的政治作用,日本是菲律宾最大援助国和最大贸易伙伴。菲律宾曾是美国殖民地,两国长期保持盟国关系。1947年两国签署《军事基地协定》,1951年签署《共同防御条约》。1991年菲参议院废除《军事基地协定》,结束美国在菲律宾长达93年的驻军。1998年两国签署《访问部队协定》,该协定使得美军重返菲律宾。美国是菲律宾第二大官方援助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菲律宾最大的劳务输出国,在美菲籍劳工和侨民达300万。菲律宾将发展同东盟其他国家的关系列为对外政策的重点方向,以东盟为依托发挥自身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和推动东盟内部各项合作及经济一体化进程。菲律宾与马来西亚往来较为密切,双方在沙巴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争议,近年来马来西亚为菲律宾政府和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和谈积极提供协助。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划分海域边界、加强经贸投资以及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合作顺利,与新加坡关系良好。新加坡是菲律宾第四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游客来源国。菲律宾与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盟国家关系良好,各领域往来交流与互利合作不断发展。

安德列斯·波尼法秀

(一)安德列斯·波尼法秀(1863—1897)是菲律宾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因组织革命团体卡提普南和领导菲律宾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而闻名于世。1863年11月30日波尼法秀诞生于马尼拉省唐多,因家境贫寒,波尼法秀只念过几年书。14岁时他的父母亲双亡,给他留下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他不得不肩负沉重的家庭负担。为了养活一家,他辛勤劳动,从制作和贩卖竹杖、纸扇,直到在外国公司里当广告员、办事员、仓库看守人和推销员。波尼法秀虽然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但他勤奋好学,总是想法挤出时间看书自学。他在煤油灯下读了许多书刊,其中有何塞·黎萨尔的两本小说《不要犯我》和《起义者》、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及《法国革命史》等等,菲律宾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领导人黎萨尔和马塞洛·德尔·比拉尔的著作以及法国革命的人权论给他以极其深刻的影响。波尼法秀社会地位低下,同下层人民的来往密切,因此他深知菲律宾殖民地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要求和希望。波尼法秀很早就努力思考和探索如何使菲律宾人民摆脱苦难和被奴役地位的方法和道路,他密切地注视以《团结报》为核心的菲律宾改良主义思想宣传运动的情况。起初波尼法秀深受黎萨尔、德尔·比拉尔等人的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1892年7月3日波尼法秀加入黎萨尔创建的菲律宾联盟,但这时波尼法秀的思想已经激进化,他甚感黎萨尔的方案过于温和,无济于菲律宾的民族解放。因此1892年7月7日黎萨尔被西班牙殖民当局逮捕的当天晚上波尼法秀迅即建立秘密团体卡提普南,又称“最崇高的、最受尊敬的菲律宾儿女协会”。同主张依靠菲律宾资产阶级和鼓吹改良主义的菲律宾联盟相反,波尼法秀领导的卡提普南主张依靠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和其他下层劳动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实现菲律宾的民族独立。同当时其它亚洲国家的秘密会社一样,卡提普南带有十分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卡提普南规定:会员入会时必须举行严格的血盟仪式;会员分成三级,开会时按不同等级各戴黑、绿、红三种不同颜色的头罩;会员必须服从命令,严守秘密,否则处死;会员之间只有上下的单线联系,通过暗号互相联络。波尼法秀及其亲密战友、卡提普南的“主脑”艾米利奥·哈辛托并没有为卡提普南制定明确的政治经济纲领,除了争取民族独立之外他们只提出模糊的人人平等、富者济贫、人人有工作做、共享自由与幸福的口号。这些口号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苦难深重的农民、工人和手工业者,他们把这些口号理解为反对社会上一切不平等,反对一切压迫者和剥削者,即既反对外国压迫者,也反对本国地主和财主。菲律宾联盟是菲律宾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秘密团体,1892年7月3日由黎萨在马尼拉创建,主张通过合法途径,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发展经济,实行改革。

(二)成员主要是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滂尼发秀为代表的激进派则主张依靠群众,争取独立。7月7日黎萨等被捕,联盟遂瓦解。同日滂尼发秀另组卡的普南,继续进行反西班牙的斗争。波尼法秀发动革命之后许多地区的农民采取超出波尼法秀的模糊设想的自发行动,他们既反对西班牙殖民者,也反对菲律宾地主和富豪,并且没收他们的土地和浮财。而菲律宾地主资产阶级不仅对卡提普南提出的用暴力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主张感到恐惧,同时他们对它的模糊的人人平等、富者济贫等社会口号也感到莫大的威胁。因此尽管波尼法秀、哈辛托等人竭力吸引菲律宾地主资产阶级上层人士支持或参加卡提普南,但收效甚微,只有100名菲律宾资产阶级人士加入卡提普南。在1896年革命爆发之前波尼法秀曾经派代表到达比丹秘密会见黎萨尔,动员后者亲自参加和领导即将发动的革命,但黎萨尔以缺乏武器和革命条件尚未成熟为理由断然拒绝。波尼法秀听到黎萨尔的意见以后气愤地说:“岂有此理!他在那里学来的要发动革命必须首先拥有武器?”实际上波尼法秀也很重视武器在革命中的重要性,他在革命前积极筹集武器。波尼法秀同黎萨尔不同,他认为武器是重要的,但并不是革命的先决因素。1895年3月波尼法秀、哈辛托等人在马尼拉与日本人暗中接触,达成购买日本军火的协议,但直到革命爆发时卡提普南仍未凑齐款项,这笔军火交易终成泡影。波尼法秀还命令在政府兵工厂工作的卡提普南会员从兵工厂中窃取来福枪和手枪,指示他们制造和储藏火药和大刀。为了加速革命的到来,波尼法秀还进行其它的准备工作。卡提普南拥有小型印刷所,出版秘密刊物《自由报》,宣传卡提普南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自由报》在马尼拉、甲米地、莫朗等地广为散发,它对提高菲律宾人民的觉悟起了很大的作用。波尼法秀的另一个重大措施是大量吸收会员,使卡提普南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组组,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人、士兵、手工业者和政府机关中的下级职员涌入卡提普南。这样做的结果是卡提普南就难以保密了,使西班牙殖民当局较易发现它的秘密活动。1896年8月20日由于有人告密,卡提普南的秘密终于被西班牙殖民当局发现了,波尼法秀不得不提前发动起义。8月23日波尼法秀在马尼拉以北的巴林塔瓦克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波尼法秀掏出身份证,把它撕得粉碎,以示同西班牙决裂,并号召卡提普南会员拿起武器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在场的卡提普南会员也跟着撕碎身份证,高呼:“菲律宾万岁!”这就是菲律宾近代史上有名的“巴林塔瓦克呼声”。8月28日波尼法秀发表“战斗宣言”,号召人民起来消灭西班牙人的暴虐统治,宣布凡是反对这个神圣理想的人均应被视为卖国贼和敌人。

(三)吕宋岛的马尼拉、布拉干、邦板牙、新怡诗夏、塔拉克、内湖、甲米地和八打雁八个省份是卡提普南首先发难的地方,不久革命的烈火迅速蔓延到吕宋岛的其它各省,也蔓延到米沙鄢群岛和遥远的棉兰老岛。西班牙殖民者企图用血腥恐怖政策来镇服菲律宾人民,西班牙总督拉蒙·布朗科宣布战争状态,一方面调兵遣将,企图一举消灭卡提普南革命军;一方面大肆逮捕、监禁、流放和处决卡提普南会员和被怀疑同卡提普南有关系的菲律宾资产阶级人士和知识分子。9月12日“甲米地十三烈士”被处决,12月30日同卡提普南革命无关的何塞·黎萨尔也惨遭杀害。1897年3月23日“阿克兰十九烈士”殉难,约有1000名菲律宾人被流放到关岛、斐南多波岛(非洲)和其它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殖民者的血腥恐怖政策激起菲律宾人民更加强烈的民族仇恨,尤其是黎萨尔之遇害使菲律宾人民怒不可遏,革命的浪潮愈加汹涌澎湃。卡提普南在许多地方夺得政权,沉重地打击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正当革命处于高潮时革命阵营内部发生分裂,以艾米利奥·阿奎那多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保守派在1897年3月22日举行的特黑洛斯大会上通过阴谋手段篡夺革命领导权,取消卡提普南,另建新政府,任命阿奎那多为总统。波尼法秀拒绝承认阿奎那多政府,坚持认为卡提普南是菲律宾唯一的合法政府。于是同时出现两个起义政权和两支起义军队,双方各不相让,彼此火并。在一次战斗中阿奎那多的军队逮捕波尼法秀兄弟和一些忠实的追随者,从4月28日到5月4日波尼法秀被送交阿奎那多的军事法庭审判,最后军事法庭以莫须有的煽动叛国罪判处波尼法秀兄弟死刑。阿奎那多起初假惺惺地免除波尼法秀的死刑改判流放到边远地区,但后来他又批准军事法庭的原判,同年5月密令处决波尼法秀兄弟。阿奎那多集团决心篡夺革命的领导权和解散卡提普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革命的下层人民运动,防止它向不利于地主资产阶级的方向发展。阿奎那多集团的要求主要是想利用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来对西班牙殖民者施加压力,迫使后者作出让步,在菲律宾实行改革。1897年3月西班牙殖民当局就已派人同阿奎那多暗中接触,虽然当时没有谈妥,但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阿奎那多用心之所在。1897年12月14日阿奎那多与西班牙殖民者签订比阿克纳巴多条约,西班牙用80万比索收买阿奎那多集团,而阿奎那多只从西班牙那里换来空口无凭的改革诺言。波尼法秀被处死之后菲律宾革命阵营严重分裂,革命力量大大削弱,遂给西班牙殖民者以反扑的机会,这个血的历史教训对一切争取民族解放的人们永远是前车之鉴。波尼法秀是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菲律宾民族解放的民族英雄,这样一位不屈的战士不是牺牲于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的屠刀之下,反而被领取西班牙银币和高喊“西班牙万岁”的阿奎那多宣判为“叛国犯”给枪杀了,这是菲律宾近代史上的一大悲剧。

艾米利奥·阿奎纳多

(一)艾米利奥·阿奎纳多(1869.3.22—1964)是菲律宾共和国首任总统,菲律宾独立战争后期领袖及主和派首领,美菲战争和日本占领菲律宾时期的投敌分子。1869年3月22日阿奎纳多出生于吕宋岛甲米地省卡维泰埃尔别镇(今卡维泰)的富裕农场主兼镇长家庭,属西班牙-他加禄混血种人(一说华人-他加禄人混血种人)。 幼年丧父,初中辍学回家,帮助寡母管理农场,其后在马尼拉圣陶托马斯大学毕业。 28岁当选为甲米地省的地方领袖,颇受拥戴,同时致力于岛际航运,开通南部的苏禄群岛旅游航线。1895年1月继其父之后当选卡维泰埃尔别的市长,为该市获得自治,并建市后首任市长。次年与与伊拉里亚·德·罗萨里奥 (1877年至1921年)结婚,他们有5个子女:米格尔、卡门、小埃米利奥、玛丽亚和克里斯蒂娜)。他的第二任妻子是玛丽亚·刚西利欧(1882年至1963年)。1894年阿奎纳多由博尼法西奥介绍加入“卡的普南”,1896年8月31日在卡维泰领导起义,占领甲米地全省,投身独立斗争。10月31日发表《自由、平等、博爱》宣言,公开同“卡的普南”的纲领唱对台戏。年底博尼法西奥把总部迁到甲米地,阿奎纳多拒不服从其领导,造成甲米地两个革命组织对立的局面。由于阿奎纳多害怕革命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害怕农民土地革命会危害地主资产阶级利益,便纠集甲米地的地方势力,借口博尼法西奥没有充任领袖的教育程度,使用阴谋手段篡夺革命领导权,取缔“卡的普南”。随后在袭击中击伤并俘获博尼法西奥,于1897年5月10日以捏造的“叛国罪”将其杀害。革命阵营的分裂和内争给西班牙殖民当局可乘之机,他们用重兵进攻和许诺诱降两手策略施加压力。1897年11月1日起义队伍在比阿克纳马多召开代表会议,通过菲律宾共和国临时宪法,由阿奎纳多任总统。但新政府决意妥协,12月14日同殖民当局签订《破石洞条约》,阿奎纳多从西班牙殖民者取得80万比索,以殖民当局在3年内给予菲律宾自治权为条件,同意缴械投降,自动解散政府,流亡香港。阿奎纳多投降后很多起义军民不承认投降条约,拒绝缴械。1898年4月马卡布罗斯将军领导菲律宾人民继续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收复许多失地,革命形势重新高涨起来。阿奎纳多又顺应时势,在香港成立“爱国委员会”。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美国以“盟友”面目宣称支持菲律宾独立,并派人在香港和新加坡同阿奎纳多密谈。阿奎纳多幻想在美国的“援助”和“保护”下取得民族独立,便于1898年5月乘美舰回到菲律宾。

(二)6月12日(今菲律宾国庆日)阿奎纳多在甲米地发表独立宣言,成立革命政府。革命军斗志高涨,到8月底几乎解放吕宋全岛,包围马尼拉。9 月菲律宾议会在首都马洛洛开幕,次年1月正式颁布菲律宾共和国宪法(史称《马洛洛宪法》),宣布菲律宾共和国的诞生,阿奎纳多任总统,马比尼任内阁主席。1898年12月美国与西班牙签订《巴黎和约》,“接收”西班牙“转让”的菲律宾。由于菲律宾人民和政府的抗拒,美国于1899年2月4日突然袭击马尼拉,美菲战争爆发,在美国加强诱降之下菲律宾革命政府内部又发生主战和主降两派对立的局面。阿奎纳多对此表现得十分软弱,往往在关键时刻站在投降派一边。5月7日他支持主降派的巴特诺和布恩卡米诺分别篡夺内阁主席和外交部长职务,主战派的领袖则遭到排挤或杀害。11月在美军不断增援下革命军被迫转入游击战,阿奎纳多则逃往巴兰南镇。1901年3 月继巴特诺等人被俘投降之后阿奎纳多也在巴兰南镇被美军俘获,4月1日宣誓效忠美国,19日发表宣言,劝游击队员接受美国的“和平”,宣扬:“让鲜血不再流,让眼泪与荒凉从此结束。”最终导致抗敌失败,菲律宾共和国被扼杀。在美国占领时期阿奎纳多组织老兵协会(革命退伍军人协会),目的是为了保证其成员的退休金,并安排他们分期付款购买国有土地1934年美国颁布《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案》,允许菲律宾自治。次年阿奎纳多参加总统竞选,但败给曼努埃尔·路易斯·奎松,再次隐退。1941年12月法西斯日本侵入菲律宾后阿奎纳多出山与侵略者合作,通过讲话、文章和广播呼吁麦克阿瑟指挥下的美菲军队“为了作战外行的天真无邪的菲律宾青年”投降。战后以通敌罪被捕入狱,但在审讯期间确认:他与日本的合作是在胁迫下进行的。数月后被特赦释放,阿奎纳多活到菲律宾在1946年独立的日子。1950年他被总统埃尔皮迪奥·基里诺任命为国务会议成员。1953年获得菲律宾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64年2月6日在奎松城的退伍军人纪念医院死于冠状动脉栓塞,终年94岁。菲律宾共和国宪法是指现行宪法,1986年10月12日制宪委员会通过,1987年2月经全民投票通过生效,共18章287条。规定:主权属于人民,奉行同一切国家和平、平等、公正、自由、合作与和睦相处的政策,文职政府无论何时都高于军事当局;立法权属于议会,但宪法明文规定保留给人民的除外;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和副总统均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6年,总统不得连任,副总统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依法设立的下级法院。此外曾分别于1935年5月14日和1973年1月制定过两部宪法。

曼努埃尔·路易斯·奎松

(一)曼努埃尔·路易斯·奎松(1878年8月19日-1944年8月1日)是美治时期菲律宾出名的领袖,深受人民支持,曾任菲律宾总统(1935~1944)。曼努埃尔·路易斯·奎松是菲律宾联邦的第一任总统,1878年8月19日出生在塔亚巴斯(现奎松)省,长大后在圣胡安学院读书。毕业后在圣托马斯大学就任为讲师,并在那里攻读法律,但在那个时候爆发美西战争曼努埃尔·路易斯·奎松加入埃米利奥·阿奎纳多反抗西班牙的革命战争队伍中,奎松在战争中显示他的英勇和无畏的战斗作风,这对他个人今后的政治生涯促进很大。1899年菲律宾宣布共和国成立,但新领袖不承认美国拥有菲律宾主权,于是又爆发美菲战争。奎松被移交给美国人,并监禁6个月,后来返回马尼拉。1902年美国国会通过菲律宾法案,宣布结束军事统治,在菲律宾建立以美国人为主的文官政府。1903年奎松通过律师考试,但他放弃律师的职业,到塔亚巴斯的省级政府部门工作。1906年参加竞选,并被选为省长。1907年奎松又成功的作为民族主义党后选人参加竞选,他和塞尔吉奥·奥斯米纳一起被选入众议院,并担任在哥伦比亚特区的华盛顿驻地专员(1909-1916年),在那里他被评价为是“一个浪漫的舞蹈演员、花花公子外交家、精明的说客”。1916年2月奎松发起制定琼斯法案,主要内容是扩大本地人参与政治的机会,以此缓和菲律宾人的反美情绪。这个法案使菲律宾立法的权力不再受美国人的约束,也凭借这个法案使奎松成为菲律宾的英雄。同年当选为参议院,并很快成为参议长。1935年9月奎松当选为菲律宾联邦的第一任总统,塞尔吉奥·奥斯米纳当选为副总统。奎松首次担任首席执行官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国防预算法案,这项法案使理事会主席、国防与参谋长、武装部队都直由他管理。1941年11月奎松连任菲律宾联邦总统,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强占菲律宾,奎松带领他的内阁成员逃离菲律宾,直到1943年战争胜利后才回国,1944年8月1日奎松去世。塞尔吉奥·奥斯米纳(1878-1961)是菲律宾第二任总统,第三共和国成立前的最后一任总统。1878年塞尔吉奥·奥斯米纳出生于中国,混血。1903年毕业于菲律宾马尼拉的圣胡安学院的法律系,1900年开始奥斯米纳为《厄尔尼诺新迪亚》报纸的主编。1904~1907年为总统工作,后来他加入共和国议会,并帮助奎松成立民族主义党。1933年塞尔吉奥·奥斯米纳去美国,以确保通过菲律宾独立法案。后来作为第一任副总统继续他的政治生涯,直到1946年击败前任总统曼努埃尔·路易斯·奎松,任菲律宾第二任总统(1944~1946)。1961年病死于菲律宾奎松城的医院里,享年83岁。

(二)菲律宾自治政府是奎松就任后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改组政府,设置新的政府部门,如国防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民教育委员会、国语研究所,在各级政府部门中进一步实行菲律宾化。1937年4月给予菲律宾妇女以选举权,使她们成为亚洲最早享有选举权的妇女。1940年6月7日宣布菲律宾语(以他加禄语为基础)为国语,与英语、西班牙语同为正式语言。促进国民教育,实行各种教育改革,重视菲律宾历史的研究和教学,逐步用菲律宾人编写的教科书来代替美国人的教材。注重职业教育,实行小学义务教育。美国通过同菲律宾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紧密勾结,仍然控制菲律宾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大权。1935年12月31日菲律宾议会通过第1个法案——“国防法”,在10年内建立由30万官兵组成的国家军队,把菲律宾保安队改编为美国陆军统辖下的正规军第一军,奎松总统命美国将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菲律宾自治政府的“军事顾问”。美国驻菲律宾最高专员作为美国总统的代表,实际上拥有广泛的特权。自治政府接管过去由美国殖民当局控制的官办企业,从而加强菲律宾的官僚买办资本。自治时期美国垄断资本在菲律宾经济上占有更加显著的地位,美国垄断组织进一步控制菲律宾的经济命脉。从1937年下半年起美国通过限制菲律宾产品(蔗糖、烟草)进口等办法,再次把危机的负担转嫁给菲律宾,致使菲律宾生产迅速衰退。美国变相的殖民统治导致菲律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菲律宾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小企业在外国资本的竞争下面临破产的威胁。工人工资低微,劳动时间长,生活十分贫困,在菲律宾广泛使用女工和童工。在农村中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大批农民破产,被迫变卖土地,土地日益集中在大地主手中。为了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在1936~1938年奎松政府制订所谓“社会正义”纲领,颁布一系列法令,如关于工会和企业之间缔结条约和禁止解雇工会会员的法令(不适用于未准许登记的工会);关于官办企业的最低工资的法令;关于8小时工作日的法令(不适用于农业工人);规定提高佃农的分成等法令。实际上地主资产阶级并没有遵守这些法令,因此这个“社会正义”纲领丝毫没有改善工农大众的恶劣处境,菲律宾国内的阶级矛盾也没有得到缓和,工农运动持续高涨是菲律宾自治时期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1月日本占领菲律宾,并于1943年在菲成立亲日傀儡政府,自治政府流亡美国。1945年9月初日本正式投降后美国重新占领菲律宾,美国恢复对菲律宾的控制后并未立即实施“泰丁斯-麦克杜菲法”,还企图延缓菲律宾的独立,取消菲律宾的自治。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菲律宾人民群众多次在马尼拉示威游行,工人罢工也达数十次之多,美国不得不按期让菲律宾独立。1946年7月4日曼努埃 尔·罗哈斯宣布菲律宾独立,并就任菲律宾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菲律宾第二共和国

(一)菲律宾第二共和国正式名称为菲律宾共和国,日本太平洋战争期间击退美军、占领菲律宾群岛以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菲律宾群岛北望台湾,南临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扼太平洋南海印度洋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被称为菲律宾自治邦,美军在吕宋岛克拉克和甲米地建有亚洲最大的海空军基地,构成对日军南进的障碍并威胁日本本土安全,因此攻占菲律宾群岛、夺取美军事基地对日本下一步的侵略计划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日军大本营计划首先夺取制空权,同时先遣部队在吕宋岛多点登陆,逐步推进并占领马尼拉。在南部占领菲律宾第二大岛棉兰老岛,随后南北对进占领菲律宾全部岛屿。战役进行半年多,日军于1942年1月2日占领马尼拉,4月9日攻下巴丹半岛,5月10日驻棉兰老岛和北吕宋山区的美军投降。18日驻班乃岛美军投降,至此日军控制菲律宾全境。随后日本人成立一个独立准备委员会负责起草宪法,1943年10月14日日本占领军扶植劳威尔成立一个傀儡政权,史称菲律宾第二共和国(1943年—1945年),由日本顾问控制其大权。菲律宾在日占三年的时间里美国失去在远东最重要的堡垒,沦为日军作战的中间基地和补给基地。日本在菲律宾实行法西斯的血腥恐怖专政,规定“任何企图伤害日兵和日本平民的行动”都以10个菲律宾人来报复。日本还在菲律宾加强警察制度,城乡都建立“邻组制度”,“任何违反日军利益的行为”和一切“不合作者”都将受到严惩。日军统治期间菲律宾人战死和被屠杀者共111万人,财富损失(包括死亡人口折合值)共160亿比索,约合80亿美元。日本帝国扶植下的菲律宾第二共和国(1943年—1945年)最高长官劳威尔,1946年7月因叛乱罪被起诉,后被当局赦免罪行释放,于1959年过世。何塞·帕西亚诺·劳雷尔(1891年3月9日~1959年11月9日)是菲律宾的政治家,菲律宾的第三任总统与日本扶植的菲律宾第二共和国总统。1923年担任美属菲律宾的内政部长,1925年被选为参议员、制宪会议代表、最高法院法官与司法部长等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攻占菲律宾,劳雷尔与日本合作并出任“行政委员会”委员。1943年6月出任“独立准备委员会”的委员长,负责起草宪法,在9月的选举中当选菲律宾第二共和国总统。10月赴日,促成《菲日同盟条约》的签订。1944年9月23日对美宣战,但未颁布征兵法。是年年底美军反攻菲律宾时由日军护送离开马尼拉潜往内地。战争期间劳雷尔曾两度被游击队袭击,日本战败前劳雷尔在山下奉文的命令下于1945年3月亡命日本奈良

(二)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劳雷尔宣布解散菲律宾共和国政府,不久被麦克阿瑟的占领当局逮捕,收监于巢鸭监狱1946年7月劳雷尔回到菲律宾,当时的总统曼努埃尔·罗哈斯于1948年赦免其叛乱罪。1951年劳雷尔以全国第一高票当选参议院议员,并支持麦格赛赛当选总统。1954年劳威尔以经济使节团名义访美,1957年退出政坛,1959年去世。他加禄人别名塔加拉人,是菲律宾的第二大民族,人口约1300万人。Tagalog”在他加禄语里意思是“住在河边的人”或“来自河边的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吕宋岛中部和南部,以马尼拉市及其周围地带为聚居区。部分住在民都洛岛马斯巴特岛马林杜克岛,另有少数人分布在关岛夏威夷及亚洲其他国家。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通用的他加禄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1962年被定为国语。有拉丁字母的文字,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部分人信仰基督教。他加禄人系前2世纪后由亚洲大陆迁来的新马来人的后裔,现多混有西班牙人华人血统。虽然他加禄人的总人口只有菲律宾最大民族“米沙鄢人”的一半,但是“他加禄语”在菲律宾却被定为“国语”,他加禄人也从不自称为Tagalog,而是自称为Pilipino(菲律宾人),足见他加禄人在菲律宾社会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早期受印度文化影响,1565~1898年间受西班牙殖民统治,1901年独立战争失败后又遭受美国殖民统治。受美国和西班牙文化影响很大,1946年与菲律宾各族人民一起获得国家独立,在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在农村中亲属间保留高度的互助合作精神,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旱稻、甘蔗、椰子、可可、烟草和马尼拉麻,部分人从事渔业。城市居民大都经商或在机关工作,纺织、刺绣、制帽、制鞋、金属制品等工业都很发达。他加禄人菲律宾第二大的文化语言集团(仅次于宿雾人),他们在马尼拉城、马尼拉湾海滨各省(邦板牙除外)以及北方的新怡诗夏省和南部的八打雁省、内湖省、马林杜克省、明都洛省与奎松省等地都是人数最多的居民。达加洛语和其他菲律宾语一样属澳斯特罗尼西亚(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是1000万菲律宾人的母语,为菲律宾国语的基础,各学校都教授这种语言。达加洛人多数务农,500多年来他们是同中国人、西班牙人和美国人打交道的中介人。他们对这些外国文化进行选择,加以解释,并使之适合于基本的印度-马来社会模式,但他们激烈地反对外国经济和政治的控制。在19世纪他们曾发动反西班牙的宣传运动,1896-1902年间他们的将领们领导过多次反对西班牙和美国的武装行动,在达加洛人居住的各省中天主教徒超过居民总数的80%。

(三)米沙鄢人是东南亚岛国菲律宾人口最多的民族,属南岛语系,主要居住在菲中部的米沙鄢群岛以及棉兰老岛的部分地区。米沙鄢人信仰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多会西班牙语和英语。米沙鄢人是菲律宾人口最多的民族,包括三个分支,即宿雾人希利盖农人和Waray - Waray人。主要居住在米沙鄢群岛及棉兰老岛的部分地区,亦有许多移民到吕宋岛等地区。这个操南岛语系的民族早在三万年前就出现在米沙鄢群岛各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于1521年在宿务岛首次遇到米沙鄢人。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米沙鄢人也从最初的原始山川自然信仰过渡到信仰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接受西方教育,许多人会西班牙语和英语。19世纪中后期菲律宾独立运动的一些著名的领导人是米沙鄢人,米沙鄢人虽然是菲律宾人口最多的民族,但其所占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如菲律宾第二大民族民族他加禄人那么强势。虽然米沙鄢人的人口比他加禄人多近一倍,但是“菲律宾人的称谓仍特指他加禄人,米沙鄢人反而像是少数民族,1962年起“他加禄语”被定为菲律宾的国语。宋代时米沙鄢人曾侵扰中国澎湖、泉州等地,泉州宋代《修城记》记载显示菲律宾群岛毗舍耶(即“米沙鄢”)与中国澎湖列岛密迩,烟火相望。当地土著经常乘船侵扰澎湖列岛,破坏岛上的农业生产,进而到泉州沿海作乱。1170年南宋泉州知州汪大猷为了保护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海山岛屿不受菲律宾群岛毗舍耶人(小矮人)的侵扰,还在澎湖派驻舟船水师,遣将分屯各岛(北宋时的泉州府治管辖范围包括钓鱼岛、台湾岛与澎湖列岛)。泉州地方史志将这一件战事记载进大事记:1171年)四月的一天突然有近千名毗舍耶人犯泉州沿海,泉州知州汪大猷遣兵围击,俘敌400多名,余者皆击毙。同年为了保护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海山岛屿,泉州知州汪大猷迅速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1172年毗舍耶人又来犯中国东南沿海,泉州在石狮设置水澳寨 (即后来的永宁寨) 以防御米沙鄢人的侵扰。直到今日泉州市东郊蟳埔村海边曾一排排放着上千个装有不及正常人一半大的古人类骸骨陶罐,当地人称之为“小矮人墓”,据说是宋时被击毙的米沙鄢人侵略者的遗骸。

新人民军

(一)新人民军是菲律宾国内的反政府武装部队,是菲律宾共产党的武力。由施顺(又译何塞·马利亚·西松)于1969年成立。1920年代菲国农民与农村问题严重,共产势力应运而生,问题最严重的吕宋中部就是共产势力最强的地区,1930年塔鲁克与拉拔成立亲莫斯科菲律宾共产党(PKP)。第二次世界大战菲律宾抗日战争中菲律宾共产党于1942年组织“虎克军”(直译为抗日人民军)以游击战对抗日本,大战后菲共于1945年成立人民解放军(HMB),也可简称虎克军。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例如人民战争),以建立新政府为目标,运用游击战与政治手段打击菲律宾政府,势力迅速扩大。1950年代当时的国防部长(1953年成为总统)麦格塞塞有效的镇压绥靖虎克军,麦格塞塞了解虎克军支持者背后的社会困境,所以设法提高国军素质,一方面与虎克军作战;一方面设法改善军民关系,为政府拉拢乡村与虎克军较外围的士兵。虎克军逐渐失去武力与群众基础,1954年旧一代领袖包括塔鲁克与拉拔都投降被捕,麦格塞塞将一些虎克军士兵“安置”到南部棉兰老岛等地,如此虽然维持当时的安定,却也造成当地摩洛人的问题。中苏交恶后菲律宾共产党也分裂了,菲共新一代领袖施顺在1968年另立亲中国的菲律宾共产党(CPP)。1969年施顺重整虎克军,成立新人民军,同样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进行游击战以追求“新民主”,势力逐渐再次壮大。在1970年代新人民军出现两大转变:一是当时中国在邓小平实用政策下不再“输出革命”,新人民军立场因而由亲中转向菲律宾民族主义;二是马科斯总统执政后以左派人士威胁国家为由宣布戒严。期间马科斯纵容亲信贪腐,引起广大不满,新人民军势力因而迅速扩张。新人民军在政府无法控制的地方收税治理,并且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MNLF)合作。政治上则以民族主义为立场,反对日本投资,以经济为由排斥华裔菲律宾人,并且反对美国干涉。在1985大选中菲律宾共产党透过小党巴扬参选,政见是要求美军撤出菲律宾与土地改革。1986年马科斯下台,科拉松夫人当选总统。科拉松总统任内曾和菲律宾共产党进行和谈,但共产党要求的停止美国军事与经济援助以及土地改革,与科拉松政府利益冲突太大。菲律宾国军部分军官因为强烈反对和谈与其他原因于1987年8月28日发动兵变,兵变虽未成功,但对共和谈因此停止,在此期间新人民军也开始攻击美军。

(二)2001年9·11袭击事件后美国加强反恐政策,将新人民军列为恐怖组织。新人民军与菲律宾国军冲突一直不间断,同时阿罗约政府也一直在欧洲与新人民军、菲律宾共产党代表进行断断续续的和平谈判。菲律宾政府军2012年4月25日在北部伊富高省遭到反政府武装“新人民军”伏击,造成包括一名军官在内的11名官兵和一名平民死亡、2名士兵受伤。菲律宾政府军第五步兵师发言人米克尔·普尧说:“25日上午遇袭部队乘坐3辆卡车返回总部,当车队经过伊富高省提诺克镇的一座村庄时遭到事先埋伏在那里的“新人民军”突然袭击。经过约3小时交火后‘新人民军’败退。”普尧没有透露“新人民军”方面的伤亡情况。2013年5月27日一支菲警察特种部队当天在北部卡加延省遭到反政府武装“新人民军”伏击,造成7人死亡、8人受伤。卡加延省警方发言人塞萨尔·奥尔拉内说:“上午8时30分这支警察特种部队在一个名叫卡塔拉坦的村庄遭到约30名反政府武装成员袭击,7名特种部队成员当场被地雷炸死。鉴于反政府武装占据有利地形,警察特种部队遇袭后被迫撤离。8名在袭击中受伤的特种部队成员已被送往医院救治。”“新人民军”成立于1969年,在菲律宾农村地区已开展40多年游击战,是菲主要反政府武装之一,菲律宾军方估计“新人民军”有超过4000名武装人员。2014年12月15日菲律宾政府军总参谋长格雷戈里奥·皮奥·卡塔潘说:“菲律宾政府将在18日零时至2015年1月19日零时的一个月内单方面暂停针对反政府组织‘新人民军’的武装行动。”在宣读声明时卡塔潘说:“政府军主动宣布停火表现出推动和平进程的诚意,但政府军的人道主义救援和防御性行动不会停止。”2016年8月26日“新人民军”与菲律宾政府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开始无限期停火。这表明二战后亚洲持续时间最长的内战之一的“菲律宾内战”即将走向完结。声明确认以往数次谈判的成果和达成的共识,并表示双方已经同意讨论释放被俘者和被豁免者的事宜,双方表示将在9-12个月内完成所有的和平谈判程序。菲律宾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菲律宾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之间的战争,菲律宾政府在战后与美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引起广大人民的不满,导致“胡克运动”等反政府武装力量的扩大。菲律宾政府投入大量兵力,进行若干次围剿。据菲官方统计在1950—1951年期间“人民解放军”战死6874人,被捕4702人,投降9548人,政府军也付出惨重代价。到1955年底大部分反政府武装已被打散,但并未被消灭,他们的斗争持续到现在。


菲律宾历史沿革(第一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