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苏德战争(第七期)

2023-03-01 23:22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第聂伯河会战

(一)1943年8月中旬苏军为了收复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顿巴斯、基辅,夺取第聂伯河右岸各登陆场,发起第聂伯河会战。此时德军组织强大的力量发起反击,经过两次大交战后苏军进攻受挫。最高统帅部代表朱可夫和方面军司令瓦杜丁决定把主要突击方向转移到德军防御力量较弱的基辅北侧,命令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等主力部队悄悄地调回到第聂伯河东岸,然后沿着战线往北隐蔽行军,在基辅以北约40公里处重新渡河,从柳捷日登陆场发起攻击。为了掩盖这一行动,苏军编造一个暂停进攻、就地转入防御的假命令,并有意让其落入敌手。与此同时还广泛制造全线转入固守,并准备从大布克林重新发起进攻的假象,在这些假象掩盖下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到目的地。1943年8月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后实施退却并转入防御,利用中间地区的江河屏障顽强阻击,企图继续控制第聂伯河以东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区。同时在纳尔瓦河、维捷布斯克、奥尔沙、索日河、第聂伯河、莫洛奇纳亚河一线加紧构筑工事,建立一条称作“东方壁垒”的战略防线,并以第聂伯河一段作为防御重点。苏军参战兵力为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10月20日起分别改称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司令分别为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瓦图京大将、科涅夫大将、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和托尔布欣大将),共有兵力263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12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400辆、作战飞机2850架,此外还有亚速海区舰队和敌后游击队配合作战。

(二)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彻底击溃德国法西斯军队后苏联红军从大卢基到亚速海展开强大的进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苏军的基本战役将在西南左岸乌克兰实施,目的是消灭敌军东线南部集团,前出至第聂伯河并夺取河右岸的登陆场,以便尔后完成收复全部右岸乌克兰的任务。被迫在苏德战场全线转入战略防御的德军竭力扼守已占领的领土,并阻止苏军在韦利日、多罗戈布日、布良斯克、苏梅、北顿涅茨和米乌斯河等地区的进攻。一旦不能守住这些地区,敌人打算在杰斯纳河、索日河、第聂伯河、莫洛奇纳亚河地区固守。德军在所有这些地区都进行紧张的防御作业,8月13日苏联西南方面军首先发起顿巴斯战役,16日又从北顿涅茨河的登陆场转入进攻,至9月22日前协同南方面军收复顿巴斯。随后前出到第聂伯河,并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热附近强渡该河。8月18日南方面军转入进攻,突破德军沿米乌斯河构筑的坚固防御地区,于30日收复塔甘罗格,9月22日前出到莫洛奇纳亚河。8月23日草原方面军在收复哈尔科夫后继续向上第聂伯罗夫斯克发展进攻,经激战于9月下旬收复波尔塔瓦,并在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西北、克列缅丘格东南和上第聂伯罗夫斯克夺取登陆场。 (三)8月25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开始追击从阿赫特尔卡突出部退却之敌,9月2日收复苏梅并发展进攻,于9月下旬进抵第聂伯河,随即在大布克林地域和基辅以北的柳捷日地域攻占登陆场。8月26日中央方面军发起进攻,向谢夫斯克、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实施主要突击,9月21日收复切尔尼戈夫,并前出到第聂伯河,随即在第聂伯河与普里皮亚季河之间夺取登陆场。德军无力阻挡苏军的迅猛进攻,9月中旬奉命退守“东方壁垒”,企图固守右岸乌克兰,继续控制各物产丰富地区、黑海诸港和克里木半岛。1943年8月11日希特勒下达关于加速构筑战略防御地区的命令,该防御地区从楚德湖北面开始,沿纳尔瓦河、普斯科夫、涅韦利、维捷布斯克、奥尔什以东。然后经过戈梅利,顺索日河和第聂伯河中游,再沿莫洛奇纳亚河至亚速海。德国统帅部特别重视沿第聂伯河防御的组织,因为第聂伯河水量大且河面宽阔,是继伏尔加河和多瑙河之后的欧洲第三大河流。第聂伯河适于防御的另一个原因是河右岸高,可控制左岸,左岸在很大一段距离上坡低而缓。9月底敌人在这里构筑工程完备、布满防坦克兵器和防步兵兵器的防御,这就是所谓“东方壁垒”的基本部分。在德军统帅部认为苏军可能渡河的地方构筑极为牢固的多地带防御,在第聂伯河左岸一系列地域上德国部队构筑火力很强的桥头堡,在克列缅丘格、扎波罗热和尼科波尔地域是构筑特别强大的工事。

(四)德军抓住第聂伯河,把它当作一根救命稻草。德国将军们认为他们利用这道强大的天然江河障碍和在河上构筑的工事,将能阻止苏联红军强渡第聂伯河。希特勒在丢失哈尔科夫后声称:“第聂伯河是一道700—900米宽的巨大江河障碍,右岸是连绵不断的永备发射点,攻不破的天然堡垒。除非第聂伯河水倒流,否则俄国人是克服不了它的。”戈培尔之流的宣传家们反复地说:“第聂伯河战线将是稳固的,苏军克服不这一深水水域,德军扼守第聂伯河的企图是明显的。”守住第聂伯河与保住乌克兰南部富饶地区密切相关,乌克兰对于德国来说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希特勒明白第聂伯河沿岸阵地的崩溃将使德国失去乌克兰的粮食、克里沃罗热的铁矿、扎波罗热和尼科波尔的锰和有色金属,丢掉乌克兰对于德国人及其盟国来说就意味着丧失重要的原料基地。收复乌克兰的光荣任务由中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等五个方面军部队完成,大本营委派苏联元帅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协调诸方面军的战斗行动。8月12日当草原方面军部队进抵哈尔科夫防御外廓并在博戈杜霍夫以南展开激战的时候草原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指挥部就已收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训令,训令中下达这三个方面军部队的尔后任务。草原方面军的预定方向为向克拉斯诺格勒、上第聂伯罗夫斯克进攻,快速部队应前出至第聂伯河并占领各渡口。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任务应进攻克列缅丘格,西南方面军部队应向巴尔文科沃、巴甫洛格勒总方向运动,前出至扎波罗热、波洛吉一线,截断敌顿巴斯集团向西的退路。 (五)为将德军赶出边境,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最高统帅部采取一切措施,大本营拥有足够的预备队,认为能够而且必须加强苏军各方面军。9月上半月大本营将第60、第52和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和2个骑兵军转隶中央方面军和袄罗涅日方面军,将第37集团军和分别从友邻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抽调的2个集团军转隶草原方面军,事件迅速发展。用于准备新的突击时间有限,仍然采取军队部署方面的必要措施并确定任务,进行从德国略者手中收复左岸乌克兰的战役组织工作。9月15日希特勒作出将军队撤过第聂伯河的决定,必须打破德军有组织退却的计划,最重要的是要占领第聂伯河各渡口。德国统帅部在作出将军队撤过第聂伯河的决定后便竭尽全力赢得时间,因此在中间地区对苏军进行顽强的抵抗。德军向基辅、卡涅夫、克列缅丘格、切尔卡瑟、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的水备渡口运动,他们在退却时按照预定的计划野蛮地毁坏城市和村庄、工业企业、桥梁,燃毁庄稼,牵走牲口并强行驱赶苏联人去当法西斯的奴隶。苏军对敌人穷追不舍,坦克、机械化和骑兵兵团神速地前出到敌人后方,截断敌军的退路。各方面军航空兵对敌军纵队、道路枢纽和渡口实施突击,切尔尼戈夫、波尔塔瓦、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顿巴斯等地区的游击队更为活跃。苏军的进攻在700公里的正面上展开,进攻极其艰难是因为必须克服许多河流,德军则利用这些河流进行防御,谢伊姆河、索日河、北顿涅茨河、沃尔斯克拉河、奥列利河、米乌斯河、杰斯纳河等河流的河岸得到加固。 (六)第聂伯河会战是苏军在克服大的江河障碍及其接近地上的强大工事方面表现高水平军事学术的一个典型例子,后来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强渡过第聂伯河以后舟桥比较迅速地架好,并在保障用铁路运输工具运送各种物质器材,特别是运送弹药用于在右岸乌克兰实施进攻战役方面起了重要作用。8月23日收复哈尔科夫,但草原方面军部队仍然在城市的西面、西南面和南面进行激战。德军第8集团军拥有强大的坦克集团,并且进行顽强的抵抗。德军将大量的兵力投入对进攻的近卫坦克第53和第5集团军实施的反突击,敌人利用梅列法河、乌达河、姆扎河、奥列利河、沃尔斯克拉河沿岸有利于防御的地形构筑相当强大的防御地区,而梅列法、瓦尔基、克拉斯诺格勒、波尔塔瓦和其他一些城市则变成苏军向第聂伯河进攻的路上的牢固文撑点。哈尔科夫地域战斗顽强而紧张的原因是希特勒竭力使其顿巴斯集团摆脱苏军的突击,曼施泰因一直担心苏军将在德军退往第聂伯河之前前出到波尔塔瓦。1943年8月27日曼施泰因在希特勒统帅部报告该集群的巨大损失,并请求从顿巴斯撤军。他在《失去的胜利》一书中写道:“根据这一情况时我作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以现有的兵力不可能守住顿巴斯,并且对于东线整个南翼来说更大的危险是在本集群的北翼,坦克第8和第4集团军无力长时间阻止敌军向第聂伯河的猛攻。”对德军坦克第4集团军实施进攻的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对德军第8集团军实施进攻的是草原方面军,当德军南翼在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突击下出现明显危机的时候希特勒不得不作出撤退“南方”集团军群的决定。

(七)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伊万·梅福季耶维奇·马纳加罗夫将军的第53集团军部队于8月29日攻克柳博京市和车站,从而打开通往波尔塔瓦的广阔道路,在收复梅列法时造成某些耽搁。敌军事先牢固地加强该市地域,这一地域从南面掩护哈尔科夫,是哈尔科夫南面的一个主要防御棱堡,而且姆扎河及其陡峭的河岸也有助于组织强有力的防御。德军在丢失哈尔科夫之后死守梅列法这个铁路枢纽站,因为它能保证该地域铁路列车的运行。担任攻占梅列法任务的舒米洛夫将军的近卫第7集团军进攻发展缓慢,德军在乌达河地区顽强抵抗,该集团军为克服德军防御苦战5天,但效果仍然不佳。德军都进入战壕,建立周密的火力配系来顽强抵抗。所有这些都要求苏军要仔细地准备进攻,有组织地、坚定地实施进攻。首先必须建立炮兵集团,实施炮兵和航空兵密集突击,压制敌火炮和追击炮火力配系。同往常一样必须斟酌情况,选定突击方向,而且应选定最有力的突击方向。要做到这些需要时间,需要动员兵力兵器。9月5日近卫第7集团军部队收复梅列法市和铁路枢纽站,这对于方面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近卫第5和第7集团军更快地向第聂伯河进攻开辟道路,但是仍然面临着同德军第8集团军中强大的波尔塔瓦集团的激战。在草原方面军的突击下编有坦克第3、第47军和步兵第11军的德军第8集团军重兵集团向波尔塔瓦和克列缅丘格方向撤退,9月底德军统帅部急忙整顿部队并调整部署,将一些新编兵力(特别是装甲部队)从西欧调往第聂伯河前线,企图清除苏军夺得的各登陆场。在第聂伯河沿岸地区组织坚固防御,固守基辅及其附近地域。 (八)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各方面军以基辅方向为主要突击方向,继续肃清第聂伯河左岸的敌军残余桥头堡,并全力扩大在右岸夺得的各登陆场。10月12~15日和21~23日沃罗涅日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两次发起收复基辅的进攻战役,在德军顽强抵抗下均未成功。方面军随即奉命变更部署,将主力由大布克林登陆场调到柳捷日登陆场,改辅助方向为主要突击方向,于11月3日发起基辅进攻战役。6日收复基辅,随后在基辅地域建立正面500公里、纵深150公里的战略登陆场。德军为夺回基辅在该方向组织反攻,迫使乌克兰第1方面军于11月13日~12月22日实施基辅防御战役。德军在近一个半月的进攻中仅推进35~40公里,最后因不堪疲劳和消耗而停止突击。与此同时乌克兰第4方面军(南方面军)继续实施梅利托波尔进攻战役,突破德军在莫洛奇纳亚河的防御,前出到第聂伯河下游并封锁克里木。白俄罗斯方面军(中央方面军)于11月中下旬实施戈梅利—列奇察战役,夺取日洛宾以南纵深约100公里的大登陆场,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以连续3个月的战斗收复扎波罗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并在第聂伯河右岸建立正面达450公里的第2个战略登陆场。在整个作战进程中亚速海区舰队和作战区内的游击队对各方面军的行动给予有力支援,此次会战中苏军在预有准备的情况下从行进间连续克服数道江河障碍,同时在几个方向实施进攻,重创德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完全收复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基辅,收复最重要的经济区。并在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河右岸夺得25个登陆场,从而为全部收复白俄罗斯、右岸乌克兰和克里木并把德军逐出苏联国境创造有利条件。 右岸乌克兰战役

(一)苏军发动右岸乌克兰战役目的是粉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战线南翼,解放右岸乌克兰,并为尔后向巴尔干和波兰进攻创造有利条件。苏军在右岸乌克兰的进攻包括10个彼此之间由统一企图联系起来的方面军战役和方面军群战役,这些战役是在远程航空兵、国土防空军和黑海舰队(在濒海方向)参加下实施的。1943年底前,在乌克兰作战的是乌克兰第1、2、3、4方面军。他们在第聂伯河右岸基辅以西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西占有两个宽大登陆场。德军在这两个登陆场之间卡涅夫地域扼守一小段河岸,并在尼科波尔地域第聂伯河左岸扼守一个登陆场。1943年年底前德军主要战略集团在右岸乌克兰,在此行动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所属坦克第1、4集团军和野战第6、8集团军,“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元帅)所属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17集团军以及第4航空队和罗马尼亚空军,总共80万人,装备火炮和追击炮1.08万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00辆、飞机1060架。1943年底前苏军4个方面军(不含在克里木方向展开的第51集团军)共有26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8654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015辆,苏联空军(含远程航空兵)有作战飞机2600架。苏军兵力比德军多2倍,炮兵多1.8倍,航空兵多1.6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则比德军多2倍。

(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企图是以一系列强大突击分割“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兵力,并予以各个粉碎。大本营通过其代表协调各方面军行动,苏联元帅朱可夫协调乌克兰第1、2方面军行动,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协调乌克兰第3、4方面军行动。右岸乌克兰的进攻准备是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苏军正为扩大在第聂伯河的登陆场而继续苦战,乌克兰第1方面军基本兵力则在基辅方向抗击坦克第4集团军的突击。强渡宽大江河障碍的准备受到重视,为此运用从行进间强渡第聂伯河及其他江河的经验。苏军在右岸乌克兰的进攻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冬季攻势(1943年12月24日—1944年2月底)和春季攻势(1944年3月4日—4月17日)。战役是从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大将)在日托米尔附近实施反攻开始的,这一反攻的结果使合围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突出部的德军集团成为可能。科涅夫(1897年12月28日—1973年5月21日)大将指挥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为遂行所受领的任务,于1月5—16日实施基洛夫格勒战役并解放基洛夫格勒。1月12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赋予乌克兰第1、2方面军的当前任务,是对突出部根部什波拉实施相向突击,以围歼德军防御集团,这一任务经科尔孙-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圆满地完成。在粉碎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地域的德军的同时乌克兰第1方面军以其右翼兵力进行罗夫诺—卢茨克战役,并在战役过程中为对敌“南方”集团军群的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占领有利地区。与此同时分别由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和托尔布欣大将指挥的乌克兰第3、4方面军进行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战役,占领尼科波尔登陆场,并将德军从第聂伯河扎波罗热弯曲部赶过因古列茨河。

(三)在右岸乌克兰的冬季进攻过程中4个乌克兰方面军粉碎其当面德军的全部重兵集团,并彻底打破德军统帅部在南部的防御计划。38个师(其中包括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即“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所辖师的41%的兵力被击溃,德军士气动摇,结果是苏军为实施深远分割突击和翼侧突击并彻底粉碎右岸乌克兰的德军占据有利态势。苏军的春季攻势几乎在整个右岸乌克兰同时开始,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负伤牺牲后,3月1日起由苏联元帅朱可夫接任)于3月4日开始进行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夫策战役,乌克兰第2方面军于5日开始乌曼—博托沙尼战役,乌克兰第3方面军于6日开始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战役。11日前苏军摧毁德军在扬波尔至黑海宽大正面的防御,乌克兰第1方面军主要集团推进到捷尔诺波尔—普罗斯库罗夫一线,并纵深楔入德军坦克第4、1集团军之间。乌克兰第2方面军粉碎德军第8集团军之后,以各快速兵团先遣支队进抵南布格河,并切断德军坦克第1集团军南逃之路。乌克兰第3方面军突击集团解放新布格市之后,将德军第6集团军分割成两部分,并以快速兵团前出至该集团军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集团的退路上。鉴于已取得战果,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3月11日给军队明确任务,所有3个方面军的任务纵深都大为增大。 (四)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奉命从行进间强渡德涅斯特河,并以主力向切尔诺夫策发展突击,而以右翼在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协同下向布罗德、利沃夫发展进攻。乌克兰第2方面军应从行进间强渡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攻占别利齐、基什尼奥夫地域并前出至普鲁特河。该方面军向德涅斯特河进攻时应以主力配合乌克兰第1方面军粉碎德军坦克第1集团军,尔后将主要力量转向南方以配合乌克兰第3方面军粉碎德军滨海集团。乌克兰第3方面军受领的任务是制止德军退到南布格河,并在康斯坦丁诺夫卡、沃兹涅先斯克、新敖德萨地段夺占该河各渡口,尔后向蒂拉斯波尔、敖德萨进攻。乌克兰第1、2方面军遂行所受领的任务时于3月20至25日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分割成三部分,结果该集团军群坦克第1集团军被苏军两个方面军夹击于卡梅涅茨-波杜尔斯基地域,并在3月底前被乌克兰第1方面军合围(共23个师,内10个坦克师)。尽管坦克第1集团军残部于4月7日突出合围,但“南方”集团军群左翼和中路部队均被粉碎,于3月15日—4月5日进行波列西耶战役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乌克兰第1方面军粉碎德军北翼时给予极大支援。乌克兰第2方面军切断第8集团军与“南方”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的联系后将该集团军逐向西南(3月24日第8集团军编入“A”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之间形成一个大缺口。3月26日苏军抵达温格内以北国界,从行进间强渡普鲁特河,在战争期间第一次将战斗行动转移到敌国——罗马尼亚境内。

(五)至4月中乌克兰第2方面军以右翼前出至喀尔巴阡山脉,以中路部队前出至雅西接近地,而以左翼前出至德涅斯特河、基什尼奥夫以东。乌克兰第3方面军3月间击溃德军在南布格河的抵抗,经敖德萨战役后他们粉碎德军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解放黑海西北沿岸及最重要的港口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并前出至德涅斯特河。1944年4月17日苏军在右岸乌克兰连续进行4个月的战略性进攻,以粉碎德国东方战线整个南翼而告结束(不含被封锁在克里木的德军第17集团军)。这一进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展开的正面长达1300至1400公里。双方参加右岸乌克兰各次交战的共40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4.54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强击火炮)4200辆、飞机4000架,这是苏军方面所有6个坦克集团军同时参战的唯一的一次战役。在进攻过程中“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10个师另1个旅被歼灭,其59个师损失人员1/2到3/4。苏军前进250—450公里,并由于前出至喀尔巴阡山脉山前地带而截断德军战略战线南翼。游击队有力地配合军队,他们从后方突击德军,破坏其交通线,夺占渡口并搜集重要情报。在进攻过程中苏军在春汛和流冰条件下从行进间强渡很多江河,其中包括因古列茨河、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普鲁特河等宽大江河。4个乌克兰方面军的空军集团军在1944年冬春出动6.6万余架次,比德军航空兵(约3.1万架次)多1倍,并给军队以有效支援,他们在空战中和机场上击毁飞机1400余架。运输航空兵部队在4月间17天内出动4817架次,运送油料、弹药670吨以及补充兵员和伤员5000人。此次战略性进攻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解放数百万苏联人和右岸乌克兰广大领土,苏军前出到苏联西南国界并将战斗行动转移到国外。 克里米亚战役

(一)梅利托波尔战役和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的结果使苏联红军突破彼列科普地峡的土耳其壁垒工事,夺取锡瓦什湖南岸和刻赤半岛的登陆场。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考虑到对固守有利阵地德军发动战役的困难,决定周密准备这次进攻,并在粉碎右岸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德军之后开始实施。战役企图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托尔布欣大将)由锡瓦什湖和彼列科普地域,独立滨海集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从刻赤登陆场,共同向辛菲罗波尔、塞瓦斯托波尔总方向实施突击并围歼德军集团,不让德军从克里木撤走。乌克兰第4方面军【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为扎哈罗夫中将)、第51集团军(司令为克列伊泽尔中将)、坦克第19军、第116和第78筑垒地域)的战斗行动由空军第8集团军和黑海舰队航空兵支援,独立滨海集团军由原北高加索方面军所属空军第4集团军支援。参加战役的苏联红军计有4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982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辆,共有1250架飞机(包括黑海舰队航空兵)进行支援。黑海舰队(司令为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上将)的任务是支援克里木苏联红军在滨海翼侧的进攻,并在克里木至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港口的交通线上行动,亚速海区舰队(司令为戈尔什科夫海军少将)的任务是配合独立滨海集团军进攻,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的行动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德军认为守住克里木具有重大的战略和政治意义,德国占领克里木可对土耳其施加压力,并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控制在侵略集团之内,克里木掩护着德军的巴尔干战略翼侧和沿黑海海峡通向黑海西岸的德军重要海上交通线。

(二)在克里木与苏联红军对峙的是埃内克上将指挥的德军第17集团军(5个德国师、7个罗马尼亚师),德军共有19.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3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15辆,有驻克里木的148架飞机和从罗马尼亚机场起飞的航空兵进行支援。德军统帅部在克里木北部和刻赤半岛修建坚固工事,在彼列科普地峡上防御由2道防御地带组成,在锡瓦什湖登陆场当面由3道防御地带组成,在刻赤半岛上由4道防御地带组成。苏联红军人员比德军多1.4倍,火炮和迫击炮多7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6倍,飞机多7倍以上。1944年4月8日乌克兰第4方面军转入进攻,第51集团军从锡瓦什湖南岸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冲击前进行两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经激烈战斗后这一方向上的德军防御被突破,第51集团军前出到德军彼列科普集团的翼侧,近卫第2集团军解放阿尔米扬斯克。1944年4月11日晨坦克第19军进入突破口,当日攻克德军防御中的大支撑点和重要铁路枢纽占科伊,并开始向辛菲罗波尔发展进攻。第51集团军的顺利进攻,迫使德军将主力由克里木北部向南和从刻赤半岛东部向西后退。1944年4月10日夜间独立滨海集团军转入进攻,11日晨解放刻赤。1944年4月12日苏军开始在克里木全境追击向塞瓦斯托波尔退却的德军,苏联空军第8、第4集团军的航空兵对退却的德军及其运输工具、公路、铁路枢纽实施密集突击,黑海舰队航空兵和舰艇积极行动,对德军舰艇和运输船实施突击。克里木的游击队和地下工作者进行英勇战斗,他们突袭德军,防止德军破坏疗养地、工业和公用建筑物、历史文物、桥梁和住宅。1944年4月15—16日苏联红军进抵塞瓦斯托波尔,开始准备攻城,决定以第51集团军左翼和1944年4月18日编入乌克兰第4方面军的滨海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 (三)近卫第2集团军实施辅助突击,以牵制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德军兵力。在攻城准备时节所有部队都建立强击群,优秀军人和党团员受领光荣的任务:把红旗插上塞瓦斯托波尔各制高点和市内行政机关大楼。在强攻塞瓦斯托波尔开始前6昼夜内远程航空兵和空军第8集团军进行预先航空火力准备,1944年5月5日近卫第2集团军转入进攻,德军以为这里实施的是主要突击,便向此地段增调军队。1944年5月7日苏联红军在主要方向上经一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转入进攻,突破德军防御。方面军从北、东和东南三面实施协调一致的突击以粉碎德军,并于1944年5月9日解放全市,被击溃的第17集团军残部向赫尔松涅斯角退却。为了追击德军,坦克第19军进入交战,苏联红军向屏护赫尔松涅斯角的德军最后防御地区疾进。1944年5月12日苏联红军粉碎克里木陆上德军,在赫尔松涅斯角俘德军2.1万人,缴获大量技术装备和武器。此战德军第17集团军被彻底击溃,仅在陆上就损失10万人,其中被俘6,1587人。德军技术兵器几乎全部被苏联红军缴获,此外黑海舰队航空兵和舰艇击沉大量载有德军和军用物资的船只。据第17集团军司令部的不完全统计,仅从1944年5月3—13日有4.2万名官兵在海中溺毙。德军在1941—1942年用250天才攻占苏联红军奋勇守卫的塞瓦斯托波尔,而到1944年苏联红军仅在5天内就解放该城,总共不过35天就摧毁德军在克里木的坚固工事,粉碎20万德军。苏联红军解放克里木后使这一重要经济区重回祖国怀抱,黑海舰队收复自己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进攻巴尔干和解放东南欧人民的条件变得更加有利。 白俄罗斯战役

(一)白俄罗斯战役目的是粉碎“中央”集团军群,解放白俄罗斯。总参谋部根据军事政治形势和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的建议拟制战役计划,代号为“巴格拉季昂”。5月22日—23日大本营召开会议对这一计划进行全面讨论之后定下在白俄罗斯实施战略性进攻战役的最后决心,战役企图规定在6个地段同时突破德军防御,在维捷布斯克地域和博布鲁伊斯克地域合围和歼灭德军翼侧集团,粉碎奥尔沙集团和莫吉廖夫集团。继以3个白俄罗斯方面军向明斯克总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合围和歼灭“中央”集团军群基本兵力。尔后苏联红军应增强突击,加宽进攻正面,前出苏联西部边界。战役企图还规定波罗的海沿岸第2、第3方面军应利用苏联红军在白俄罗斯的战果转入进攻,为了粉碎白俄罗斯德军动用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司令为巴格拉米扬大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上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司令为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上将)、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大将)及其编成内的新建波兰第1集团军(司令为斯坦尼斯拉夫·吉利亚罗维奇·波普拉夫斯基中将)以及第聂伯河区舰队,4个方面军计有19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这些集团军共辖166个师、12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7个筑垒地域以及21个步兵旅、独立坦克旅和独立机械化旅,共有14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3.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辆。空军第3(司令为帕皮温空军少将)、第1(司令为格罗莫夫空军中将)、第4、第6(司令为波雷宁空军中将)、第16集团军(司令为鲁坚科空军中将)航空兵共5000余架作战飞机分别支援上述方面军,远程航空兵(司令为空军元帅亚历山大·叶夫根尼耶维奇·戈洛瓦诺夫)和国土防空军航空兵也被调来参加战役。

(二)游击队密切配合军队作战,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各方面军的行动。在战役准备时节按照总参谋部和各方面军的计划采取广泛的战役伪装措施,例如在乌克兰第3方面军地带内进行进攻前集中军队的模拟,而同一时间则在白俄罗斯隐蔽变更部署和集中军队。德军统帅部深信苏联红军1944年夏季仍将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主要战役,而在白俄罗斯的行动将是辅助性的,因此德军在白俄罗斯没有掌握足够的预备队。各集团军和集团军群的预备队总共只有11个师,整个苏德战场的30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中有24个集中在普里皮亚季河以南。1944年6月23日一7月4日苏军进行维捷布斯克—奥尔沙战役、莫吉廖夫战役、博布鲁伊斯克战役、波洛茨克战役,完成对明斯克集团的合围。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协同并于6月23日转入进攻,到6月25日前在维捷布斯克以西合围德军5个师,并于6月27日前全歼该敌。6月28日方面军主力攻占列佩利市,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顺利发展进攻,于7月1日解放鲍里索夫市,这样德军坦克第3集团军与第4集团军的联系就被切断。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突破德军沿普罗尼亚河、巴夏河、第聂伯河的防御后于6月28日解放莫吉廖夫,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军队于6月27日前在博布鲁伊斯克地域合围德军6个多师,并于6月29日前全歼该敌,同时方面军前出到斯维斯洛奇、奥西波维奇、旧多罗吉一线。 (三)7月3日明斯克获得解放,德军第4、第9集团军各兵团(10万人以上)在明斯克以东陷入合围。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解放波洛茨克,并继续向希奥利艾发展进攻。苏联红军以平均每昼夜20—25公里的速度,在12天内推进225—280公里,解放白俄罗斯大片领土。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遭到惨败,其主力已被合围和粉碎。随着苏联红军进抵波洛茨克、纳罗奇湖,莫洛杰奇诺、涅斯维日以西一线,德军的战略正面出现宽达400公里的巨大缺口,德军统帅部虽从各个方向仓卒调来若干个师企图封闭这一缺口,但都未产生多大结果。苏联红军跟踪追并击溃德军残部,在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之后大本营给各方面军下达新的训令,按照这一训令时各方面军应歼灭明斯克以东德军中被合围的集团,继续向西实施坚决进攻。各方面军密切协同胜利进行5个进攻战役,即希奥利艾战役、维尔纽斯战役、考纳斯战役、比亚韦斯托克战役、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在此期间苏联红军歼灭明斯克以东地域德军被合围集团(7月5日—11日),逐次击溃“中央”集团军群退却兵团残部,重创由德国、挪威、意大利、荷兰和“北方”、“南乌克兰”、“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调来的军队以及茌“中央”集团军群后方新建的兵团。苏联红军解放白俄罗斯全境和立陶宛、拉脱维亚的一部分,并进入波兰境内强渡纳雷夫河及维斯瓦河,逼近东普鲁士边境。

(四)他们前进260—400公里,将进攻正面扩大到1000公里。在突破防御、围歼德军重兵集团、强渡江河及追击德军过程中空军给予陆军以有效支援,出动作战飞机15.3万余架次。这样就能牢牢掌握制空权,集中各空军集团军的基本兵力支援各方面军突击集团,破坏德军有计划的退却,消灭其重兵集团,第聂伯河区舰队的行动有助于地面军队的迅速推进和博布鲁伊斯克、明斯克的解放。白俄罗斯战役中各方面军、各军兵种妥善组织协同动作,对保障军队在战役过程中顺利作战具有重要意义。苏联红军实施以在宽大正面同时突破德军防御为目的的数个协调突击,合围德军重兵集团,并向大纵深追击德军退却部队。战役中苏联红军与游击队之间广泛进行协同,在白俄罗斯战役开始前赋予游击队的任务是:扰乱德军战役后方,阻止德军向前线输送预备队,用无线电通报德军的移动情况。在6月20—23日期间他们使通往最重要地段的铁路陷于停顿,扰乱其他铁路线的运行,仅在6月19日夜间游击队就炸毁4万条铁轨。在战役过程中他们破坏德军交通线,消灭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夺占居民地、水障碍渡口并扼守到军队到达。 (五)苏联红军在对退却德军实施迅猛的正面追击和平行追击方面表现高超的艺术,这种追击是高速度、大纵深的。方面军和集团军司令广泛使用快速兵团和部队前出到退却德军后方,使德军统帅部无法在预有准备的地区预先组织防御。大本营及时利用白俄罗斯战役中取得的战果,以便在苏德战场的其他方向采取坚决行动。7月10—24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和第2方面军以及乌克兰第1方面军相继转入进攻,战略进攻的正面从波罗的海一直扩展到喀尔巴阡山。苏联红军于7月17—18日越过苏波边界,波兰第1集团军官兵和苏联红军一同来到自己的故乡。到8月29日前苏联红军已进抵叶尔加瓦以西、多别列、希奥利艾、苏瓦乌基、奥斯特鲁夫—马佐维茨卡、华沙近郊普拉加、维斯瓦河一线,被迫转入防御,前进总纵深达550—600公里。在白俄罗斯战役中德军最强大的集团之一“中央”集团军群被击溃,其中17个师另3个旅遭全歼,50个师损失过半,2000架德机被击毁。白俄罗斯战役的结果为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东普鲁士和波兰的德军集团实施新的猛烈突击,为在诺曼底登陆的美、英等国盟军发动进攻战役都创造有利条件。 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

(一)苏军在白俄罗斯的胜利行动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科涅夫)在7月月中前转入进攻创造有利条件,苏军开始进攻前“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为哈珀上将)共有34个步兵师、5个坦克师、1个摩托化师,另2个步兵旅,总计60多万人(连同后勤部队共9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63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900辆、第4航空队的飞机700架。德军建立由3道地区组成的完备防御,按照大本营的计划,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任务是粉碎德军并解放乌克兰西部各州。战役企图规定同时实施两个猛烈突击,在右翼以近卫第3集团军、第13集团军、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司令为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坦克兵上将)和巴拉诺夫中将指挥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坦克第25军、近卫骑兵第1军)又卢茨克地域的俄罗斯拉瓦方向实施突击,在中央,以3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第60、第38集团军和近卫第5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为帕维尔·谢苗诺维奇·雷巴尔科坦克兵上将),坦克第4集团军(司令为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上将)】和索科洛夫中将指挥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坦克第31军和近卫骑兵第6军)由捷尔诺波尔地域向利沃夫总方向实施突击。为了保障战役的实施,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为格列奇科上将)和第18集团军应在方面军左翼向斯坦尼斯拉夫、德罗戈贝奇进攻。航空兵支援由2个航空兵集群负责实施,空军第8集团军司令员指挥的北集群(4个航空兵军)在俄罗斯拉瓦方向,空军第2集团军司令员指挥的中央集群(5个航空兵军)在利沃夫方向。

(二)为支援该方面军作战使用远程航空兵,方面军共有80个师、1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4个独立坦克旅和机械化旅(总计12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39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200辆、飞机3000架)。7月12日夜间各侦察支队开始行动,发现德军向俄罗斯拉瓦方向撤退后战役开始。7月13日晨近卫第3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的先遣营转入进攻,它们在各师第一梯枞部分兵力支援下突破德军主要防御地带,向纵探推进8—15公里。7月14日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主力进入交战,第一梯队兵团迅猛发展进攻,于7月15日日终前完全克服防御的战术地幅,向纵深推进25—30公里。7月16—17日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和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在俄罗斯拉瓦方向进入突破口,7月17日苏军进入波兰领土。航空兵对进攻军队提供很大帮助,仅从7月16—18日就出动4500架次,对军队实施航空兵支援和掩护。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在发展进攻中于7月18日进抵西布格河多布罗钦地域,主力强渡该河。此前巴拉诺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攻占杰列夫利亚内地域,切断德军布罗德集团西退之路。利沃夫方向的进攻情况较为复杂,7月13日各先遣营的行动受挫,因此7月14日才开始进攻。7月15日德军从兹博罗夫地域对第38集团军左翼实施反突击,并将其某些兵团压退2—4公里。第60集团军各左翼兵团也被迫停止进攻,转而抗击德军冲击。该集团军在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各先遣旅支援下经3天顽强战斗后向纵深推进约18公里,建立一条宽4—6公里的科尔托夫走廊。 (三)从7月16日晨起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主力沿同一路线,冒着敌人的翼侧射击,穿越这条走廊进入突破口。他们在7月18日日终前强渡佩尔捷夫河,进至泽济卢夫、克拉斯诺耶地域。该集团军一部进抵杰列夫利亚内,在此与巴拉诺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会合,合围德军布罗德集团近8个师。此前紧随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沿同一路线进入突破口的坦克第4集团军主力已进至奥利沙尼察地域,由于地面军队和航空兵的猛烈突击,德军布罗德集团于7月22日被击溃,从而大大改善方面军的战役态势。肃清敌军被围集团后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立即集中基本兵力粉碎德军利沃夫集团,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在与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协同追击德军退却部队过程中进抵桑河亚罗斯瓦夫地域,并在其西岸夺取数个登陆场。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各兵团从北面迂回利沃夫,进至亚沃罗夫、莫斯季斯卡地域,切断德军利沃夫集团西退之路。7月24—26日为夺取利沃夫进行顽强战斗,由于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从西面、第60集团军从东面、坦克第4集团军从南面实施协调一致的突击,利沃夫终于7月27日凌晨获得解放,同日方面军各先遣部队解放佩列梅什利。德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损失惨重并被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坦克第4集团军)向西面维斯瓦河败退,另一部分(坦克第1集团军一部和匈牙利第1集团军)向西南喀尔巴阡山败退。方面军于7月27日日终前进抵亚努夫以西、索科武夫、佩列梅什利、多布罗米尔一线,在主要方向向纵深前进200—220公里。7月28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要求方面军司令员在右翼集中力量,并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协同,向西方向发展迅猛进攻,阻止德军在维斯瓦河占领防御,从行进间强渡该河,在桑多梅日地域夺取登陆场。

(四)方面军左翼则应攻占德罗戈贝奇地域,同时占领喀尔巴阡山各山口。7月29日方面军变更部署后即着手完成所赋予的任务,同日日终前各坦克集团军和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先遣部队在约90公里正面前出至维斯瓦河,并开始强渡该河。7月30日日终前夺取数个登陆场,其中巴拉努夫地域登陆场的正面扩大到12公里,纵深扩大到8公里。尔后数日为继续扩大该登陆场,在此展开顽强战斗。7月底至8月初德军将17个师、6个强击火炮旅及其他部队调到桑多梅日地域,但未能阻住苏军的进攻,近卫第5集团军在此方向进入交战。8月底方面军在击退德军所有反突击后在维斯瓦河西岸建立一个正面75公里、纵深约55公里的登陆场,进抵喀尔巴阡山的方面军左翼(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于8月8日编入乌克兰第4方面军。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取得重要的战略成果:乌克兰第1方面军重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肃清乌克兰西部各州和波兰东南地区的德军。强渡维斯瓦河,夺取桑多梅日以西的大登陆场,为实施新的战役创造有利条件。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是以一个方面军的兵力实施战略性进攻战役的富有教益的范例,其特点是:规模大,善于选定主要突击方向,在主要方向上坚决地大量集中兵力兵器。在战役过程中向其他方向转移力量,从行进间和在宽大正面强渡江河。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

(一)1944年苏军展开气势恢宏的大反攻,从春天开始苏军连续发动6次大规模进攻战役,除库尔兰半岛外在各个方向都前进到1939年国境线。德军在这一系列打击中遭到严重损失,作战兵力捉襟见肘。面对日益接近崩溃的战局时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保加利亚等仆从国开始各自寻求自保的退路,企图与盟国方面讨论单方面退出战争的条件,希特勒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加强对仆从国的控制。罗马尼亚因为英美拒绝其退出战争的条件,加上德国给其提供更多的武器并帮助其训练军队,只好将没有希望的战争继续下去。1944年4至8月由于苏军集中力量于其他方向的大规模行动,罗马尼亚前线处于相对安静。德军新任总参谋长古德里安便不顾“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的强烈反对从“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调走5个装甲师和6个步兵师,用于填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方向的防线缺口,这就使防守罗马尼亚的德军力量削弱不少。不久由于库尔兰半岛的北方集团军群陷入重围,希特勒又把舍尔纳与原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约翰内斯·弗里斯纳对调。弗里斯纳上任后他再次向希特勒提出他的前任曾提出过的要求——收缩战线,希特勒虽勉强接受这个建议,但附加条件,后来这一要求没有得到实现。苏军参战兵力为马利诺夫斯基大将指挥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托尔布欣大将指挥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黑海舰队和多瑙河区舰队,计10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2个空军集团军,共12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6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870辆,由最高统帅部代表、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协调两个方面军的行动。

(二)苏军步坦协同快速突击,8月20日苏军发起进攻,乌克兰第2方面军从雅西西北地域向弗尔丘方向实施主要突击,沿锡雷特河实施辅助突击,当日突破德军防御战术纵深。次日粉碎德军实施的反突击,突破敌第三防御地带,攻占雅西和特尔古弗鲁莫斯,23日进至胡希地域。乌克兰第3方面军20日从基茨坎登陆场向胡希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德涅斯特河湾向阿克尔曼实施辅助突击,突破德军主要防御地带。次日粉碎德罗联军的反突击,向纵深推进30公里,切断德军第6集团军与罗军第3集团军(该部22日遭合围,23日停止抵抗)的联系,23日进至列乌舍内地域和列奥沃地域的普鲁特河渡口。至此苏军完成对“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主力(德军18个师)的合围,同日罗马尼亚爆发反法西斯起义。24日摩尔达维亚首府基什尼奥夫解放,罗马尼亚退出轴心国军事同盟并对德宣战。尔后乌克兰第3方面军主力和乌克兰第2方面军一部奉命在合围的对内正面作战,27日歼灭德军被围集团,其余部队向罗马尼亚内地推进。27~29日先后占领福克沙尼、苏利纳、布勒伊拉、康斯坦察等市,30日战役结束。苏军发动此次战役目的是粉碎德军雅西—基什尼奥夫集团,解放摩尔达维亚,迫使罗马尼亚退出与德国合伙的战争。同时夺取对德国至关重要的普罗耶什蒂油田,动摇德国继续战争的能力。战役开始前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为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和乌克兰第3方面军(司令为托尔布欣大将)位于克拉斯诺伊利斯克、帕什卡尼、雅西以北一线,继而沿德涅斯特河一直到黑海,对德军集团形成包围态势。 (三)在季拉斯波尔以南基茨坎地域上苏军扼守着德涅斯特河右岸一个重要登陆场,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当面德军是“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为约翰内斯·弗里斯纳上将),辖德军第8和第6集团军、罗军第3和第4集团军、德军独立第17军,总兵力为90万人、火炮和追击炮7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400辆,航空第4队和罗马尼亚航空兵军各一部共810架飞机对其实施支援。德军利用山地和为数众多的河流建立有完备工事体系的纵深梯次配置防御(纵深达80公里),它包括三道防御地带(雅西方向为四道),此外在纵深内还沿普鲁特河、锡雷特河构筑防御地区。在“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中央基什尼奥夫方向占领防御的是战斗力最强的德军第6集团军,而在两翼占领防御的基本上是罗军。苏军统帅部巧妙利用了战线的有利地势和敌军集团两翼保障薄弱的状况。根据战役企图,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应从北面和东面实施突击,在两个相距甚远的地段(雅西西北和宾杰里以南)上突破敌人防御,向胡希、瓦斯卢伊、弗尔丘地域向心方向发展进攻,围歼“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基本兵力,随后向罗马尼亚腹地高速发展进攻。乌克兰第2方面军以第27集团军(司令为特罗菲门科将军)、第52集团军(司令为克罗特耶夫中将)、第53集团军和坦克第6集团军(司令为克拉夫琴科中将)由雅西西北地域向瓦斯卢伊、弗尔丘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切断敌军雅西—基什尼奥夫集团西退之路。以近卫第7集团军和骑兵机械化集群沿锡雷特河实施辅助突击,以保障主要集团右翼。合围雅西—基什尼奥夫集团后乌克兰第2方面军主力应向福克沙尼总方向进攻,构成合围的对外正面,而以左翼构成合围的对内正面,会同乌克兰第3方面军歼灭被围集团。 (四)乌克兰第3方面军以第57、第37集团军和第46集团军右翼由基茨坎登陆场向胡希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第46集团军一部与多瑙河区舰队协同,经德涅斯特湾向别尔哥罗德一德涅斯特罗夫斯基(阿克尔曼)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多瑙河区舰队(司令为戈尔什科夫海军少将)应在阿克尔曼西北及其以南实施登陆,在乌克兰第3方面军进抵多瑙河时协助其强渡该河,保障苏军舰船在河上通行无阻。合围敌军雅西—基什尼奥夫集团后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任务是向列尼、伊兹梅尔总方向发展进攻,不使敌退到普鲁特河、多瑙河对岸,空军第5、第17集团军支援陆军的行动。黑海舰队(司令为菲利普·谢尔盖耶维奇·奥克佳布里斯基上将)的任务是以火力支援乌克兰第3方面军滨海翼侧军队,破坏敌人近海海上交通线,对敌海军基地实施航空兵突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铁木辛哥负责协调两个方面军的行动。参加战役的有125万人、火炮和追击炮1.6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870辆、作战飞机(含舰队航空兵)2200架。苏军编成内包括以弗拉迪米雷斯库的名字命名的罗马尼亚志愿步兵第1师,在各主要突击方向集中67%至72%的步兵、61%的炮兵、85%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几乎全部航空兵,因此各方面军在突破地段占有的对敌优势(人员为4∶1—8∶1,炮兵为6∶1—11∶1,坦克和自行火炮为6∶1),这就使它们能不断增强突击力和保持进攻的高速度(突破地段的炮兵密度为每公里正面240—280门火炮和迫击炮)。总政治部1944年7月19日指示的要求是党政工作的基础,该指示阐述乌克兰第2方面军1944年春进入罗马尼亚时开展党政工作的经验,给军人和当地居民讲解苏军解放使命的实质,在军队中培养高度警惕性、进攻锐气和对居民的人道主义精神。8月20日两个方面军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开始进攻,乌克兰第3方面军还进行航空火力准备。

(五)乌克兰第2方面军在第一日突破敌防御战术全纵深,推进16公里,坦克第6集团军在中午就已在第27集团军地带进入突破口,日终前其所属兵团进抵沿马雷岭构筑的敌军第三防御地带。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进攻也高速发展,第37、第46集团军一日内突破敌主要防御地带,并向纵深推进12公里,在一些地方楔入敌第二防御地带。第二天敌人向乌克兰第2方面军突破地域调来12个师,其中包括2个坦克师,企图以反冲击阻止进攻。但是坦克第18军在第52集团军地带进入交战,近卫第7集团军和戈尔什科夫少将的骑兵机械化集群在辅助方向进入交战,打破敌人的计划。第二日日终前该方面军克服德军第三防御地带,摧毁防御并向纵深推进40公里,攻占雅西、特尔古—弗鲁莫斯两市。乌克兰第3方面军亦于此日突破敌防御,进入交战的机械化第7军和近卫机械化第4军向纵深推进30公里,实际上切断德军第6集团军与罗军第3集团军的联系。两个方面军的航空兵给陆军很大帮助,空军第5、第17集团军在两日内出动6850架次。乌克兰第2方面军坦克第18军在合围的对内正面发展进攻,于8月23日进至胡希地域,乌克兰第3方面军机械化第7军和近卫机械化第4军则进至列乌舍内地域和列奥沃地域的普鲁特河各渡口。对敌军基什尼奥夫集团(德军18个师)的战役合围业已完成。同日已于前一日与多瑙河区舰队协同强渡德涅斯特湾的第46集团军在区舰队配合下合围罗军第3集团军,该集团军于次日停止抵抗。8月23日罗马尼亚在共产党领导下爆发反法西斯起义,8月24日突击第5集团军收复摩尔达维亚首都基什尼奥夫,于是此次战略性战役的第一阶段便如计划所规定在第五日即告完成,在这一阶段完成对“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主力的合围。 (六)在战役第二阶段苏军统帅部拨出34个师到对内正面消灭被围集团,而将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基本兵力(50多个师)其中包括坦克第6集团军,用在对外正面向罗马尼亚腹地发展进攻。8月27日日终前敌军被围集团在普鲁特河以东被歼,8月29日一些渡过普鲁特河的部队则在胡希西南被歼。同时乌克兰第2方面军向北特兰西瓦尼亚方面和福克沙尼方向扩张战果,于8月27日占领福克沙尼,8月29日进抵普洛耶什蒂。乌克兰第3方面军沿多瑙河两岸向南进攻,切断溃敌退向布加勒斯特的道路。多瑙河区舰队和黑海舰队配合陆军进攻,对多瑙河各渡口进行保障,输送登陆兵上陆,以海军航空兵实施突击,至8月30日前图尔恰、加拉茨、康斯坦察(罗马尼亚主要海军基地)、苏利纳等市均已落入苏军手中。此役苏军消灭德军22个师,几乎击溃罗军全部,迫使罗马尼亚倒戈,致使苏德战场南翼德军防御崩溃。苏军的作战特点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主突方向,在合围的对内、对外正面同时发展进攻等。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就其战略和军事政治意义而言是苏联武装力量大规模的著名战役之一,苏军在短期内完全击溃“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消灭德军22个师,击溃罗军几乎全部在战场上的师。如此重创敌军导致苏德战场南翼德军防御的崩溃,改变巴尔干整个军事政治形势。罗马尼亚人民反法西斯武装起义取胜的有利条件已经形成,罗马尼亚退出与法西斯德国合伙的战争,于8月24日对德宣战。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是实施合围战役同时又在复杂的山林战区条件下在对外正面实施迅猛进攻的富有教益的范例,一战役的特点是陆军与海军、航空兵(出动2万架次)进行周密协同。 波罗的海沿岸战役

(一)参加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的有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戈沃罗夫),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第3方面军 (司令分别为巴格拉米扬大将、叶廖缅科大将、马斯连尼科夫大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一部以及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共90万人、1.75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08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640架作战飞机。当面德军为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舍尔纳大将)、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第3装甲集团军以及负责支援的第1航空队和第6航空队部分兵力,共70万人、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400架作战飞机。1944年9月初退至纳尔瓦湾至东普鲁士之间的德军企图在波罗的海沿岸固守,以阻止苏联红军进入东普鲁士,苏联红军为分割并粉碎该地区德军集团并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决定实施此次战役。战役开始前波罗的海沿岸的总情况是由苏联红军1944年夏季的顺利进攻行动所决定的,这些进攻行动使苏德战场德军各主要战略集团相继被粉碎。负责防守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军损失惨重,退至纳尔瓦湾至东普鲁士边界之间的新地区,它们被苏联红军压至波罗的海海边狭小区域,其主力被从南面深远包围。德军统帅部深知扼守这一战略要地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失掉它就会使德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状况更加困难,同时为苏联红军从东北面进攻东普鲁士造成有利形势。德军力图在波罗的海沿岸方向稳定战线,便在此赶筑补充防御工事,加强其军队集团。德军建立完善的、纵深梯次配置的多地带防御(特别在里加方向),大量河、湖和森林沼泽地易守难攻。

(二)德军最强大的集团部署在里加地域,由5个坦克师编成。在波罗的海沿岸防守的是“北方”集团军群(“纳尔瓦”战役集群,第18、第16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所辖坦克第3集团军(9月21日起转隶舍尔纳上将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第1航空队航空兵和第6航空队一部对陆军进行支援。这一集团共有70万人、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7000门火炮和追击炮、400架作战飞机。战役企图规定切断德军在苏联波罗的海沿岸防守的集团,将其分割并各个歼灭,因此主要力量集中于里加地域德军第16、18集团军基本兵力当面。为了粉碎这些德军,预定以3个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对里加实施向心突击,列宁格勒方面军应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粉碎盘踞爱沙尼亚的德军集团(“纳尔瓦”战役集群)。在战役准备时节进行方面军之间的大规模军队变更部署,并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抽调许多兵团和军团到波罗的海沿岸方向。由于在各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坚决集中兵力兵器,苏联红军在总兵力对比上占2倍于德军的优势。9月14—27日波罗的海沿岸第3、2、1方面军实施里加战役,在战役过程中进抵距里加25—60公里处的德军“锡古尔达”坚固防御地区。 (三)由于德军在该防御地区进行激烈抵抗,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为尽快切断德军波罗的海沿岸集团与东普鲁士的联系于9月24日决定将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兵力从里加方向转移到梅梅尔方向,该方面军应会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部分兵力,在此方向实施进攻战役。列宁格勒方面军与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于9月17—26日实施塔林战役,此役重创德军“纳尔瓦”战役集群,解放塔林和爱沙尼亚整个陆地部分。该方面军于9月27日日终前进抵滨海地带,其左翼进抵德军在拉脱维亚境内的“锡古尔达”防御地区。爱沙尼亚滨海地带的解放大大改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在波罗的海的活动条件,为完全解放爱沙尼亚创造前提。9月28日—11月24日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第39集团军(司令为柳德尼科夫中将)向梅梅尔方向展开进攻,波罗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军则继续进行里加战役,列宁格勒方面军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实施蒙海峡群岛登陆战役。在列宁格勒方面军左翼当面行动的德军于9月24日前将主力撤向里加,而以部分兵力在蒙海峡群岛固守。德军在里加方向建立强大集团,依靠从爱沙尼亚退却的兵力对它进行补充。该集团编成内有33个师,内4个坦克师。在梅梅尔方向(由奥采至涅曼河)上德军有7—8个师,内4个坦克师。根据当时的情况,苏联红军在梅梅尔方向实施猛烈的正面突击,因为该处德军集团及其防御都比里加地域薄弱。苏联红军面临的任务是切断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与东普鲁士的联系,为了实施梅梅尔战役,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将其全部军队隐蔽调到希奥利艾地域,并于10月5日向梅梅尔(克莱佩达)方向实施突击。 (四)突击第4集团军(司令为马雷舍夫中将)向利巴瓦(利耶帕亚)方面积极行动,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第39集团军由罗谢内(拉塞尼艾)地域向陶拉格方向实施突击,分别从北面和南面保障梅梅尔方向的进攻。由于列宁格勒方面军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早在9月27日就开始蒙海峡群岛登陆战役,也由于波罗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军在里加地域积极行动,所以德军未能从“锡古尔达”防御地区调庞大兵力来抗击苏联红军在梅梅尔方向的进攻。梅梅尔战役的结果使苏联红军前出至波罗的海沿岸,楔入东普鲁士领土,并切断整个“北方”集团军群与东普鲁士的联系。正当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在梅梅尔方向展开进攻时波罗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军从10月6日起对深恐丢掉退向东普鲁士之路而开始从里加地段向库尔兰半岛仓卒退却的德军转入追击,10月13日苏联红军解放里加,10月16日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撤销,所部分别编入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第61集团军,司令为别洛夫上将)、波 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突击第1集团军、空军第14集团军,司令分别为扎赫瓦塔耶夫中将、茹拉夫廖夫空军中将)和列宁格勒方面军(第67集团军,司令为罗曼诺夫斯基中将),一部编入大本营预备队(第54集团军,司令为罗金斯基中将)。至10月22日前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以其右翼进抵德军图库姆斯防御地区,结束里加战役。“北方”集团军群被从陆上封锁于库尔兰半岛,波罗的海沿岸第2、第1方面军负责消灭被封锁集团。列宁格勒方面军利用各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在里加方向和梅梅尔方向的进攻,会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从9月27日—11月24日经过蒙海峡群岛登陆战役解放蒙海峡群岛。由于这一战果也由于苏联红军前出至利巴瓦以南波罗的海沿岸,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舰艇在沟通库尔兰集团和德国联系的德军交通线上行动的条件得到改善。

(五)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东普鲁士境内贡宾嫩方向的进攻,促进苏联红军在波罗的海沿岸各战役的胜利结束。该方面军长时间牵制德军庞大兵力,使这些兵力无法用来对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作战。此役除库尔兰半岛外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全部获得解放,驻守该地的德军59个兵团中有29个被全歼,其余则被隔离或严密封锁在库尔兰半岛与梅梅尔地域。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的最重要政治成果是从德军手中解放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除库尔兰半岛外),德国丧失重要的粮食、原料基地,德军丧失赖以实施翼侧突击威胁在东普鲁士进攻的苏联红军的有利基地。苏联红军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胜利使芬兰加速退出战争,战役结果使德军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集团失去战略意义。苏联红军进攻前德军在该处的59个兵团中29个被击溃,其余兵团则被隔离在库尔兰和被封锁于梅梅尔地域(3个师)。波罗的海沿岸地段的战线长度缩小到250公里,使苏联红军有可能腾出相当大的兵力,用于实施1945年初的冬季进攻。指挥员、政治机关和党团组织竭力动员全体人员顺利完成战斗任务,在军队中激发高昂的进攻锐气。党政工作的重点是讲明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的军事政治意义,研究以往各次战役突破德军坚固防御的经验和在森林沼泽地条件下进攻的经验,十分重视做新兵的工作和以苏联各族人民的友爱精神教育军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兵团(爱沙尼亚步兵第8军、拉脱维亚步兵第130军、立陶宛步兵第16师)参加战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在进攻前加强连、营的党组织,共产党员被分配到最重要、最危险的地段。各方面军和集团军军事委员会发布号召书,号召全体人员尽快粉碎德军和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这些号召书对提高军队的进攻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

(一)卡累利阿地峡和南卡累利阿的德军在维堡战役和斯维里—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被粉碎,加上芬兰随即退出战争,以使驻泊该处的德军舰队能在北方交通线上积极行动。1944年10月7—2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卡累利阿方面军和北方舰队于实施的进攻战役是苏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的最后一次打击,卡累利阿地峡和南卡累利阿的德军在维堡战役和斯维里—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被粉碎以及芬兰随即退出战争,为将占领者逐出苏联北极地区(守敌为德军山地第20集团军山地步兵第19军)创造有利条件。德军统帅部力图不惜任何代价扼守所占领的地域,保住重要战略原料产地及北方不冻港,以使驻泊该处的德军舰队能在北方交通线上积极行动。在挪威北部各港驻泊有德军舰队庞大兵力,德军在重山陡峭、河湖沼泽密布、通行困难的山林地条件下用3年时间建立有永备工事的坚固防御,共由3道防御地带组成,纵深达150公里。在挪威北部各港驻泊有德军舰队庞大兵力(战列舰1艘、驱逐舰14艘、潜艇30余艘),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为梅列茨科夫大将)应在北方舰队(司令为戈洛夫科海军上将)配合下以诸兵种合成第14集团军和空军第7集团军的兵力粉碎当面之敌,解放佩特萨莫(佩琴加)地域,并向苏挪边界发展进攻。第14集团军(司令为谢尔巴科夫中将)得到相当大的加强,苏军人员比敌人多0.8倍、炮兵多1.8倍、坦克多1.5倍、飞机多5.3倍。

(二)根据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梅列茨科夫大将的企图,以第14集团军左翼由恰普尔湖以南地域向卢奥斯塔里、佩特萨莫总方向对敌人防御的最薄弱地段实施主要突击,以前出至敌军主要集团的后方。在第14集团军右翼专门建立的集团军战役集群向北实施辅助突击,以牵制敌人,尔后会同两个海军陆战旅进攻佩特萨莫。舰队的任务是在敌人后方实施登陆,破坏其海上运输并保障己方交通线。在战役准备时对军队在北极地区复杂条件下的行动进行大规模训练,为动员军人胜利进行战役和加强各级党组织进行大量党政工作,在这一工作中注意在北极地区的进攻特点。1944年10月7日晨战役以持续2小时35分的炮火准备开始,德军在战斗期间仅被击毙者即达3万人。在三天战斗中第14集团军突破敌人防御的战术地幅,突破正面达20公里,纵深达16公里。轻步兵第126军从南面顺利迂回敌军主要集团,迫敌开始退却。9日夜间北方舰队舰艇(快艇30艘)在小沃洛科瓦亚湾地域以登陆兵(海军陆战第63旅)登陆,10日晨海军陆战第12旅从斯列德尼半岛开始进攻。12日晚登陆兵在利纳哈马里港登陆,攻占该港加速对佩特萨莫的进攻。经激烈战斗后第14集团军会同北方舰队于15日占领佩特萨莫,22日占领尼克利镇,同时苏军还肃清挪威境内的居民地托尔内特之敌。18—25日北方舰队在瓦朗厄尔峡湾沿岸实施登陆,苏军为履行占领使命,经顽强战斗于25日解放希尔克内斯市,至27日前完成在北极地区的进攻。苏军推进150公里,德军在战斗期间仅被击毙者即达3万人。 东普鲁士战役

(一)1945年1月13日—1945年4月25日东普鲁士战役的目的是粉碎东普鲁士和波兰北部德军集团,参加此次战役的苏联红军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先后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和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为巴格拉米扬大将)一部以及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共14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5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2个空军集团军,计16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5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859辆、飞机3097架。由于在各方面军和集团军的主要突击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所以建立强大突击集团,保证兵力上的对德军压倒优势。在各个突破地段集中方面军约60%的师,炮兵密度为每公里正面200—230门火炮和迫击炮,20—25辆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在东普鲁士依托坚固工事设防的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1月26日起改称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先后为赖因哈特大将和伦杜利奇大将),辖1个装甲集团军、2个野战集团军和1个航空队,计78万人、火炮82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700辆、飞机775架。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第39(司令为柳德尼科夫中将)、第5和第28集团军(司令为卢钦斯基中将)、近卫第11(司令为加利茨基上将)、第2集团军(司令为昌奇巴泽中将)、第31集团军(司令为沙夫拉诺夫中将)、空军第1集团军(司令为赫留金空军上将)于1945年1月13日转入进攻,该方面军粉碎德军抵抗后于1月18日前在贡宾嫩(古谢夫)以北突破德军防御,突破正面达65公里,纵深约45公里。第39集团军进展最大,方面军第二梯队近卫第11集团军遂于该集团军地带进入交战(按照战役计划原拟在第5集团军地带进入)。

(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第50(司令为奥泽罗夫中将)、第49(司令为格里申中将,3月晋升为上将)、第3集团军(司令为戈尔巴托夫上将),突击第2集团军(司令为费久宁斯基上将),第48(司令为古谢夫中将)、第65(司令为巴托夫上将)、第70集团军(司令为波波夫上将),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司令为西年科坦克兵少将),空军第4集团军(司令为瑙缅科空军少将)于1945年1月14日转入进攻。该方面军在突破德军防御后发展猛烈进攻,于1945年1月26日在埃尔宾以北进抵波罗的海,切断德军东普鲁士集团西退道路。方面军快速集群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及时进入交战(1945年1月17日),保证进攻的高速度。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与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为巴格拉米扬大将)所属第43集团军(司令为别洛博罗多夫中将)协同粉碎德军蒂尔西特—因斯特堡集团,攻占强固防御枢纽部因斯特堡(切尔尼亚霍夫斯克),并于1945年1月29日前进至波罗的海沿岸,从北面、西北面和西南面迂回柯尼斯堡。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司令为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在德军海上交通线上积极行动,配合陆军进攻。由于陆军和舰队兵力的顺利行动,德军基本兵力(约32个师)被分割成3个孤立集团,即海尔斯贝格集团、柯尼斯堡集团、泽姆兰集团,仅德军第2集团军一部退到东波美拉尼亚。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主力从1945年2月10日起开始实施东波美拉尼亚战役,得到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4个集团军(第50、第3、第48集团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加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2月24日起改为泽姆兰集群,编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奉命消灭被逼至海岸的德军集团。 (三)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未能从行进间歼灭德军海尔斯贝格集团,而在1945年3月13日—1945年3月29日经变更部署后才完成这一任务,柯尼斯堡集团于1945年4月6日—1945年4月9日间被歼(柯尼斯堡战役)。1945年4月13—1945年4月25日方面军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和轻兵力参加下粉碎德军泽姆兰集团,航空兵对粉碎德军东普鲁士集团起了重要作用。早在1945年1月15日随着天气好转,空军第3、第1集团军的1320架飞机就对德军主要防御地带的主要抵抗枢纽部和支撑点实施突击。1945年1月18日以前空军第3(司令为帕皮温空军上将)第1、第4集团军共出动飞机1,0350架次,苏联红军参战兵力为白俄罗斯第2、第3方面军及波罗的海舰队,第1、第4、第18空军集团军及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共3097架飞机参加作战。德军防御部队中有1个航空队,计飞机775架。为配合方面军的佯动,苏联红军第1空军集团军在方面军左翼修筑假机场,设置160架强击机和歼击机模型,架设模拟空军集团军司令部活动的电台。1945年1月13日战役主攻部队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发起进攻,14~18日配属的第1空军集团军共出动飞机1万余架次(夜间出动占24%),支援地面部队突破德军第二防御地带 法国飞行员组成的“诺曼底”团也参加作战。14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华沙以北发起进攻,16日配属的第4空军集团军出动飞机2500架次,突击德军防御阵地,投弹1800吨。

(四)1月19日~2月9日第1、第4空军集团军共出动飞机1.79万架次,有力地支援地面部队进攻。2月10日~3月29日在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歼灭东普鲁士地区德军的作战中第1空军集团军出动飞机2万架次,击毁敌机128架。4月战役转入第二阶段,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受命攻占柯尼斯堡市,由3个空军集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担负空中支援,参战飞机2444架,包括轰炸机1124架、强击机470架、歼击机830架,柯尼斯堡有德军13万人、作战飞机170架、高射炮450门。6日苏联红军发起攻击,空军当天出动飞机1052架次。7日中午又出动伊尔-2型强击机和佩-2型轰炸机118架突击邻近德军机场。13时10分第18空军集团军514架重型轰炸机在124架歼击机掩护下密集轰炸柯尼斯堡,持续45分钟,投弹550吨,随后再次组织突击。9日柯尼斯堡德军投降,苏空军连续4昼夜作战,出动飞机约1.4万架次,投弹4440吨。东普鲁士战役具有重大军事政治意义,苏联红军攻占东普鲁士,摧毁德国军国主义的东方前哨,解放波兰北部部分地区,德国丢掉东普鲁士后丧失一个重要的国家经济区。德军25个师被歼,12个师遭重创,大大削弱德国武装力量。攻占东普鲁士后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舰艇的驻泊条件得到改善,把战斗力量转移到波罗的海西南部。德军海上交通线被完全破坏,其被封锁于苏联波罗的海沿岸的库尔兰集团的补给变得十分困难。 巴拉顿湖战役

(一)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和乌克兰第3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托尔布欣)于1945年2月13日结束布达佩斯战役后即着手准备向维也纳方向发起进攻,德军统帅部企图粉碎乌克兰第3方面军,恢复多瑙河防御,继续盘踞匈牙利的石油产地,消除对奥地利工业区和德国南部工业区的威胁。德军统帅部也没有放弃老谋深算的政治意图,就是把巴尔干变成苏联和英国的纷争之源。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以乌克兰第3方面军实施顽强而积极的防御,疲惫和消耗德军突击集团,尔后向维也纳方向发起进攻。1945年2月月中德军统帅部在巴拉顿湖地域为转入反攻集结重兵,装备最新式坦克的党卫军坦克第6集团军从阿登山脉调到这里。在乌克兰第3方面军(近卫第4集团军,第26、27、57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及作战上隶属方面军的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当面德军集中“南方”集团军群和“E”集团军群,所属31个师(内11个坦克师)、5个战斗集群、1个摩托化旅、4个强击火炮旅,共计拥有官兵43.1万人、火炮和追击炮563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951辆、装甲输送车900辆、作战飞机850架。德军在坦克和强击火炮方面占优势,总数为苏联红军的2.1倍。 (二)方面军编成内计有37个步兵师、6个保加利亚步兵师、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1个骑兵军,共官兵40.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70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407辆、作战飞机965架。方面军的战役布势为两个梯队,诸兵种合成近卫第4集团军(司令为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大将)、第26(司令为尼古拉·亚历山大罗维奇·加根中将)和第57集团军(司令为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沙罗欣上将)、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在第一梯队担任防御、第27集团军(司令为谢尔盖·格奥尔吉耶维奇·特罗菲缅科上将)为第二梯队,坦克第23和第18军、近卫机械化第1军、近卫骑兵第5军、步兵第84师和6个炮兵旅为方面军司令员的预备队,基本兵力量集中在德军主力可能进攻的近卫第4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的防御地带。防御计划规定几种行动方案,这些方案都根据敌军可能实施突击的情况,在现地进行过实兵演练。防御(包括对坦克防御)纵深为25—50公里,包括主要防御地带、第二防御地带、集团军防御地带、两个方面军防御地区、若干中间地区和斜切阵地,对坦克防御的基础是坚固的防坦克地域和强大的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反坦克炮的平均战役密度为每公里18门,个别地段的地雷障碍物密度为每公里2700枚防坦克地雷和2500枚反步兵地雷,方面军建立68个快速障碍设置队。乌克兰第3方面军所属空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苏杰茨空军上将)及乌克兰第2方面军所属空军第5集团军(司令为谢尔盖·戈留诺夫空军上将)一部对陆军进行支援,方面军及时而妥善地做好抗击德军突击的准备,巧妙地组织协同动作和军队指挥。

(三)德军的进攻于3月5日夜间开始,首先由巴拉顿湖以南地域向考波什堡,从德拉瓦河地区向北分别实施辅助突击。3月6日晨德军正如苏联红军所预料的那样对防守在韦伦采湖和巴拉顿湖之间的近卫第4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德军集中强大的装甲突击集团(个别方向每公里正面有50—60辆坦克),企图分割苏联红军,并向多瑙河挺进。苏联红军以不间断的炮兵和航空兵突击对付德军突击集团的猛攻,在3月6日一天之内空军第17集团军立即出动358架次,其中227架次是对党卫军坦克第6集团军实施突击。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托尔布欣判明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后当即加强近卫第4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的防御,各快速预备队被调到谢赖盖耶什以南预先构筑的防御地带,第27集团军务兵团占领韦伦采湖至沙尔维兹运河地段。为了加强南翼,从方面军预备队抽调步兵第133军集中到佩奇地域。德军在进攻第一天以惨重伤亡的代价才在主要突击方向楔入苏联红军沙尔维兹运河以西防御约2公里,楔入谢赖盖耶什地域的防御约3—4公里,第57集团军及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南斯拉夫第3集团军同样顽强地抗击在巴拉顿湖以南和从德拉瓦河各登陆场进攻的德军。3月7日交战更加激烈,有2个步兵师和170辆坦克在第26集团军地带内进攻。 (四)近卫骑兵第5军和从其他方向调来的炮兵兵团奉派前去加强第26集团军,由于实施这一机动,谢赖盖耶什以东集中拥有160门火炮的炮兵集团,德军的进攻速度进一步降低,它在韦伦采湖以南和沙尔维兹运河以西仅推进2—3公里。在以后几天中德军统帅部不顾巨大损失继续增兵,3月8—10日将3个坦克师(坦克第2师、党卫坦克第9师、坦克第3师)投入战斗,3月14日最后的预备队坦克第6师也进入战斗。激烈战斗持续10个昼夜,双方参战兵力为8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25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300辆、飞机1800架。德军仅取得一些战术成果,即楔入苏联红军韦伦采湖以南的防御12公里,楔入沙尔维兹运河以西的防御30公里。德军损失4万人、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00门火炮和迫击炮,被迫于3月15日停止进攻,转入防御。到3月16日德军已损失4万人,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被击毁或失去战斗力,损失各型火炮600门。德军的损失不光是50%的装甲兵力,其剩下的兵力在10天的激战后大多也精疲力竭。苏军的坦克部队却几乎完整地保留下来,从3月6日到15日苏军共损失3,2899人,其中阵亡和失踪8492人、受伤2,4407人。苏军坦克损失在50辆左右,在即将到来的苏军攻势中在坦克上苏军将占3:1以上的优势。

(五)在苏军发动反攻的前夕德军开始逐步转入防御,但由于苏军的反攻过于迅速,德军的防御体系远未完成,许多部队只来得及构筑一些野战工事。在兵力部署方面多瑙河南岸混合部署着德国第六集团军和匈牙利第三集团军,从多瑙河南岸开始由北向南是匈牙利第23师、德国第711国民掷弹兵师、第96步兵师、匈牙利第一轻骑兵师、匈牙利第二装甲师和党卫军第四装甲军(“骷髅”师和“维京”师),再南面就是参加德军攻势的第三装甲军。面对德军防线时苏军的进攻计划如下:马利诺夫斯基元帅部署在多瑙河北部的第53集团军和第七近卫集团军(隶属乌克兰第2方面军)在普列夫骑兵-机械化集群的支援下将进攻德国第八集团军右翼部队,位于方面军最左翼的第46集团军将负责突破从多瑙河以南。德国第四党卫军装甲军防守地域以北的德军防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抽调第46集团军的10个步兵师中的3个师去和德国第711和96师以及匈牙利第23师对峙,第46集团军其余7个师和第二近卫机械化军则与匈牙利第一轻骑兵师相对峙。在第一线苏军身后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不但集中他的炮兵主力,而且部署作为方面军预备队的第18近卫步兵军和第75军(共6个师),这样也就意味着苏军将13个步兵师和1个机械化军攻打仅有1个匈牙利师防守的地段。苏军总的计划是第三乌克兰方面军将在16日首先发起进攻,第二乌克兰方面军将在17日跟进。当突破德军防线后第二乌克兰方面军的主力将挺进捷克斯洛伐克,而第三乌克兰方面军和第二乌克兰方面军最左翼的第46集团军将进军奥地利,对于苏军的这次攻势时德国情报部门未能得到任何消息。 (六)16日第三乌克兰方面军突然开始进攻,尽管取得突然性,但苏军的攻势进行得并不顺利,那些阻碍德军进攻的路况问题也开始影响苏军的进攻,而担任防御的第四党卫军装甲军和匈牙利第二装甲师的拼死抵抗,使得苏军在第一天的攻势中几乎没有任何进展。17日第二乌克兰方面军的第46集团军开始进攻,在这里苏军比较顺利,虽然匈牙利第一轻骑兵师进行顽强抵抗,但苏军仍然在第一天就突破防线,德军软弱的反击没有起到丝毫作用。与此同时第三乌克兰方面军的攻势仍然进展缓慢,苏军和德军对于每个阵地都反复争夺,直到18日晚上苏军才勉强在德军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但突破口并不大,而且德军仍占据着相当数量的阵地,继续可抵抗。19日拥有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第六近卫坦克集团军提前投入战斗,这个最后的重击终于超出骷髅师和维京师的承受能力,德军防线就在这一天被突破,匈牙利部队开始崩溃,他们成连、成营、成团的放下武器投降。当第一党卫军装甲军于20日赶到时德军的反击被击退,迪特里希将军所能做的只是尽量延缓苏军的攻势,使得尽可能多的德军撤回奥地利而已,但惨重的损失是不可避免,许多部队甚至是徒手逃入奥地利。

(七)对于党卫军的惨败时希特勒失望到顶点,3月27日希特勒下令阿道夫·希特勒卫队装甲师和希特勒青年团取下带有他名字的袖章,因为称他们已经被证明不配享有这种荣誉。巴拉顿湖战役是以一个方面军的兵力在两个相距甚远的方向上出色地组织和实施战役防御的范例,是大胆地机动预备队和第二梯队的范例。对坦克防御的样式已臻于完善,它包括组成营防坦克枢纽部的各连支撑点,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坦克地域,各兵团和集团军强有力的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和快速障碍设置队。在巴拉顿湖战役中使用包括高射炮兵在内的全部炮兵和航空兵同坦克作斗争是一个特点,由于实施机动,个别方向的火炮密度每公里正面已超过160—170门。战斗航空兵在10天内出动5277架次,其中50%是强击机。坦克和自行火炮通常用于在敌坦克可能冲击的方向设伏,此外坦克自行火炮部队还作为快速反坦克预备队行动。在扼守战术防御地幅的战斗中方面军第二梯队及预备队被用来加强第一梯队,主要防御地带、第二防御地带和集团军防御地带都由军队预先加以占领。而方面军预定用于进攻的那一部分军队,没有参加防御战役,巴拉顿湖战役的胜利结束使苏联红军能在3月16日无需间歇就实施维也纳战役。

苏德战争(第七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