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静的石头”不必去“撬动”
高凤岩教授首次提出“胆汁病”新概念
“胆汁病”是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胆汁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名中医、著名胆病专家高凤岩教授针对胆道常见疾病,从病因学归类做出的新命名,主要包括胆囊炎、胆结石、胆固醇型息肉。“胆汁病”的科研方向在上世纪80年代刚提出时,即得到了国家著名肝胆病专家裘法祖、吴孟超教授的认可。
改革开发之初,超声诊断仪开始崭露头角,逐步应用于医学临床。出身中医世家的高凤岩当时是哈尔滨东方胆病研究所的胆病医师,为使诊断技术更为精准,他专程拜哈医大超声名家肖竹影教授为师,进修学习胆道超声技术。回到临床后,高凤岩一直坚持亲自查看每一个病人的胆道超声影像,从发病到诊治的全程都予以分析、记录、总结。10年之中,经他亲自操作的超声病例已积累和突破了上万例。这些珍贵数据的分析,让他发现胆病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提高而增多的一种生活方式病、是个“富贵”病。
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观察,高凤岩得出的理论成果是:胆病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刺激,导致胆道系统功能障碍,胆汁成分、性状及胆液循环的动力过程发生了改变而形成的一系列疾病。这类疾病病程长,可达十几年以上,如胆囊炎类、胆道结石类、胆囊胆固醇型息肉等。病理性胆汁的刺激在肝内表现为代谢障碍,肝外表现为胆汁粘稠、流动性差,刺激胆囊内壁使囊壁毛糙增厚、弹性下降,胆汁过度浓缩、矿物质沉积,最终酿成了“泥沙”和“结石”。
国际著名肝胆外科学家尤格·布莱克在其著作《无效的医疗》中有这样一句话:“临床上,很多小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肝上的血管瘤对人是无害的,70%的胆囊结石没有症状,医学上称为‘安静的石头’,并不影响健康,但现在只要进了医院,一般都被要求做手术……”对布莱克医生的话,高教授特别认可,并有强烈的共鸣。
以胆囊息肉为例,他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肿瘤”,实质是“长”出来的“肉”;另一种是胆汁病范围的,实质是矿物质堆积,以胆固醇为主的胆汁内有形物附着在胆壁上形成的。后者占就诊息肉患者的85%以上。胆汁病理论使“胆固醇型息肉”发病原因得到了清晰阐述,临床鉴别属于胆汁病范畴的,可采用保守疗法,有助于降低胆囊切除率。
高凤岩指出,大量临床病例证实,在没有急性并发症的情况下,切除胆囊并不是治疗胆汁病的最佳手段。结石形成的根源是胆汁的病理性改变,不提高胆汁质量,即使没有了胆囊,其他胆管还会长出“疯狂的石头”,在胆汁流经的肝内胆管中继续“流窜作案”,带来新的梗阻和麻烦。遗憾的是,很多人认为去除了附带石头的胆囊,病就好了,从而轻率地切掉了胆囊。这不仅承受很多痛苦,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结石的再生。
临床遵循胆汁病的新理念、新见解,就会阻断胆汁病的病理性进程。高凤岩所长提出,胆汁病的治疗原则以保护脏器完整性、力求恢复生理功能、达到病因学治愈为目标。临床观察效果是:无形期(功能障碍期、胆囊炎等)可治愈;大部分胆固醇型息肉停止增长;胆道泥沙结石消失;多发结石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了并发症的联手袭击。
在建立在胆汁病新概念的基础上,经过大量临床探索,高凤岩教授在国内外首次推出了一项新方法——双溶(融)疗法。这种温和保守的新技术,是通过口服中药与体位疗法配合,提高胆汁质量,恢复胆囊功能,“溶”固态胆汁为液态胆汁,胆泥或泥沙被胆汁吸收;“融”多发颗粒小结石为个数减少、直径增大的大结石,遏制因“结石运动现象”所产生的阻塞胆管等并发症。在消除症状的同时,实现了控制结石生长,可终身维持“有胆有石”不手术的临床效果。
延伸阅读:“管理”好结石有两个小窍门
如何减少胆囊疾病的发病几率或是不发病?高凤岩在临床工作中发明了一种简便易行的“脚跟运动”和“拍背疗法”。前者的具体做法是双脚并拢,脚跟抬起,用力下蹲,重复20分钟,其原理是利用重力学作用,让结石回到胆囊的底部,安全地待在那里。如果病人卧床或腰膝关节不适合做“脚跟运动”,就要找一个人帮忙做“拍背疗法”,后者的操作方法是并拢五指,指关节微曲呈空心状,对准病人右肩胛骨下的位置反复拍打,时间也是20分左右。经过这样的处置,结石就会沉底到胆囊下部了。这个运动最好晚上临睡前和清晨起床后各做1次,每天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