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斗将系列》第89期:孙立,一个地煞中的顶级网红热流没有之一。

我觉得孙立是因为不同作者创作中改编人物角色而导致的。
他原本就是天罡,八骠。
首先我们要知道施耐庵本已经失散了。现存版本源头都是嘉靖年间武定侯郭勋组织人整理修改出版的武定侯本。根据记载已经大动。
我认为挤下孙立的人就是公孙胜
其次我们讨论一下天罡的标准,天罡是有标准的。
对比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这两个名单,我们可以发现,天罡全部在这两个名单里。
这两个名单有个别不同,但总体一致可以合并为40个水浒传里的人。
其中33个人是有两个名单的,包括孙立晁盖,一个名单的是7个人,宋江(大宋宣和遗事是宋江和三十六人),公孙胜,林冲,一丈青(大宋宣和遗事里一丈青李横男的,名单没有,但之后说他是名单里的人,可能是作者忘了),杜千,二解。
由于晁盖已死,去掉。
就是32+4。
我觉得施耐庵本是32+宋江,林冲,二解。
有学术界考证,郭勋本的《水浒传》,里面有不少原创人物和删改,比如公孙胜。
公孙胜这一人物最早出现于宋元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蓝本之一,其中对公孙胜的事迹并没有单独的阐述描摹,形象非常模糊。而在《宋江三十六人赞》(《水浒传》另一蓝本)以及元杂剧水浒戏中,都没有公孙胜的名字。
明嘉靖间李开先的传奇名剧《宝剑记》,也不曾说他是道士。公孙胜在该剧中是以林冲好友的面目出现的,他自报家门说:“下官公孙胜是也,官拜参军之职,因梁山草寇作乱,朝廷差我催督各路粮草,因过沧州,救了兄弟林冲性命。……”(《宝剑记》第三十五出)其后林冲杀了高俅爪牙,朝廷着落公孙胜身上要人,公孙胜不得已挂冠而去,隐居林下;他的身份,始终与宗教无缘。
《宝剑记》的问世,约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之后。而照一般理解,《水浒传》此时已问世近二百年。李开先在《词谑》中曾记录当时人对《水浒传》的称誉之辞,他本人显然也是《水浒传》的崇拜者之一。如此看来,《宝剑记》当据《水浒传》改编而成的,似无疑义。尽管二者一为戏曲,一为小说,体裁有所不同,主题也不尽一致,然而从“误入节堂”、“发配沧州”、“火烧草料场”等关目中,仍可看出《宝剑记》对《水浒传》的承袭借鉴。唯一令人不解的是,李开先本可在不改变人物身份的前提下,从山寨中任选一位军官(如杨志、关胜、秦明等)来做林冲的朋友和救星;然而他偏偏看中身份独特的公孙胜,又不惮烦劳、不惜得罪《水浒传》读者,将公孙胜的道士身份妄改为参军。此种处理,着实令人费解。
或许就在郭勋身上。
郭勋曾组织人创作过以明代开国为背景的英烈传,其中为其祖郭英射死陈友谅造势,影响了嘉靖帝,争得了使郭英与徐达、常遇春等六王并列配享朱元璋太庙的殊荣,他自己亦被“进翊国公加太师”。
也就是武定侯本水浒传可能被嘉靖看到,那么他会不会为了迎合嘉靖而修改?
只要看原著可以发现公孙胜非常撕裂,主动找晁盖劫生辰纲,然后一起上梁山火并王伦,没有道士的样子,之后忽然就成了世外高人,离开梁山看母,梁山怎么找都找不到。
生辰纲那里经常出现白胜供出六人的话,虽然也有七人,但经常出现六七的误差。
“白胜已自拿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你等六人。济州府差一个何缉捕,……来捉你等七人,……”先说“六人”,又说“七人”,自相矛盾。其后晁盖复述宋江的话道:“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前面两处“六人”字样,想来是作者抹去原版故事旧痕时遗漏的。
如果属实,在施耐庵本是是三核心,然后五虎八骠,孙立是天罡,八骠,作为八骠经常出战(比如花荣,徐宁),公孙胜是世俗军官,地煞,小彪。穆弘天罡步军头领是不是很合理?
而高唐州那里可能也大动了,公孙胜的闪光可能就在那里,不是他斗法,斗法是宋江。
他可能是和雷横一起杀了高廉。
【高廉慌忙口中念念有词,喝声道:“起!”驾一片黑云,冉冉腾空,直上山顶。只见山坡边转出公孙胜来,见了,便把剑在马上望空作用,口中也念念有词,喝声道:“疾!”将剑望空一指,只见高廉从云中倒撞下来。侧首抢过插翅虎雷横,一朴刀把高廉挥做两段。可怜半世英雄汉,化作南柯梦里人。】
高廉飞天,入云龙和插翅虎联手杀了高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