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米13ultra影像简评:很强,但没什么意义

2023-04-22 01:57 作者:visionimx  | 我要投稿

小米13u可以算是今年堆料最疯狂的一代旗舰机了,手机机身厚度直接达到了9.86MM(实测,宣传为9.06MM),当然上半部分为了堆叠考虑更是干到了11.4MM厚。在上半部分的凸起中央还有一个直径65MM的超大凸起环,用以装下摄像头。在这个环上,凸起达到了惊人的15.6MM,这个厚度让11.2MM的p40Pro+,12.6MM的iPhone14Pro max以及11.0MM的三星s23ultra等御三家的超大杯旗舰汗颜。有关于这套影像系统的实测已经有很多测评了,它很强,硬件这么顶,就单纯靠硬件表现弱了就鬼了。但是在这套这么顶的硬件下,也隐藏着很多问题,本文来剖析一下,并且给出作者对于这种形态的手机的一点看法。

硬件:989的z轴凸起,超广角,长焦和潜望式长焦都没有利用上

13u的内部堆叠可以说是很有问题的,原因是主摄很厚,直接打穿主板和中框的同时,副摄却并没有利用到主摄的厚度,导致副摄只能用3颗858。从拆机图中可以看出,13u的三颗摄像头都是压在主板上的:


这导致超广角,长焦和超长焦没有利用到z轴高度。其中,超广角没有利用到z轴高度,导致超广角没法上大底,最终只能给了一个比IMX586还小的IMX858,这里要提一句,IMX858已经是各家超大杯影像旗舰最小的传感器了,不但小于华为的IMX608传感器,还小于OPPO的IMX890,Vivo的IMX598传感器。作为定义为超大杯旗舰的手机,传感器只上一颗小底,显然是不够的。这颗传感器也就只能对战一下华为的大杯和星果了(华为自从搞不到先进硬件以后传统意义上8000价位的超大杯(代号Pro+)被取消,目前华为最后一代拍照超大杯是p40Pro+),甚至小于荣耀在2019年的v系列旗舰荣耀v30Pro的IMX708/ov12d传感器!

长焦3倍没有用上主板z轴空间,导致2.5倍长焦的微距被取消。长焦微距需要采用浮动式长焦镜头,浮动式结构需要占用焦向空间,同时长焦也上不了很大的传感器,依然是IMX858这颗小底的传感器。虽然IMX858相比菊星果的3倍要大,但是菊星果的机身厚度只有9MM,就算是算镜头凸起,菊星果的超大杯镜头凸起也基本上都是11-12MM,15.6MM的镜头凸起却只能上858的2.5倍且没有微距,可以说得不偿失了。

至于潜望式,因为奇葩的机身空间设计,导致潜望式长焦只能铺在主板上,这不仅造就了中分形状的后摄镜头排布,增加了后摄的丑度,并且导致潜望式长焦无法做大光圈,进光量受损。当然,如果采用华为的p60Pro的长焦设计,相同厚度内也能上更大的光圈的,但是小米显然没有那种研发能力。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在2023年国产影像旗舰中,13u的潜望式进光量是最弱的之一,甚至加上小米的算法稍差,夜间超长焦打不过进光量也比较差的x90Pro+。

最后的问题就是堆叠。众所周知,摄像头是发热大户,对焦马达需要通电流才能产生磁场,在通电过程中由于电阻效应,电能会转化成热能。传感器作为半导体元件,更是发热大户。并且,摄像头作为一个特殊的元件,它是不利于导热的,它自己产热却不导热,因此Vivo为了压住它用了9000MM2的巨大VC均热板,这块均热板如果看过发布会,或者观察过它的位置,就知道它主要是负责压989的。而13u的设计比较奇葩,摄像头和主板作为两个发热大户竟然叠在了一起,这导致导热效果不佳——在录制4k60fps仅仅5分钟后,中框就已经开始剧烈发热了,屏幕温热,但是摄像头背板却是冰凉,意味着它的内部热量无法导出,这个设计和苹果的双层主板异曲同工了属于是。虽然在不使用摄像头的时候,摄像头不通电,只有处理器通电,处理器又贴着VC,散热效果尚可;但是一旦进入拍照模式,多摄协同情况下,加上传感器还要将图像数据传给处理器处理,这时候真是其乐融融了。

为什么13u非要采取这么一个奇葩的主板设计?原因还是堆料。13u堆989之后再堆三摄,内部空间已经占满,因此只能向主板掏面积空间,这不但导致背面摄像头部分必须从9MM凸起到11MM,影响握持感(凸起那块就是塞主板的),而且影响散热。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13u堆料“没意义”的地方之一。

同样的,我们来看p40Pro+的机身设计:

p40Pro+在中框上给主摄,超广角和潜望式长焦都做了开孔,并且给3倍的中框处做了削薄。这样做有什么优势?首先,超广角可以利用到主摄用大底带来的z轴高度,因此可以塞下一颗目前超广角最大的1/1.54寸超大底;其次,10倍潜望式可以利用主摄的z轴空间,因此可以做的比较厚,因此10倍潜望式可以做到10倍这个焦段最大的f/4.4光圈,换算入射光瞳直径高达6.5MM,甚至不亚于今天很多镜头凸起十几毫米的,z轴高度极度宽裕的手机的潜望式长焦。最后,因为中框镂空,摄像头这个发热大户可以直接和屏幕后面的铜箔接触,这样散热更优,不会有摄像头的积热问题。在p40Pro+时代VC均热板还没有普及,p40Pro+甚至用的还只是热管,但是散热效果已经很好了,30分钟和平精英下来,机身温度只有43度,4k60fps录制30分钟,机身温度也只有45度。

软件:13u相比上代进步不小,但是还是欠佳

在软件方面,13u相比上代12su提升不小。白平衡问题解决了一些,算法去鬼影的能力也强了很多,虽然镜组和镀膜一看就是12su同款,也不咋样,拍raw体验明显。但是,13u在一圈体验下来,可以说算法在华为,vivo,三星,苹果面前依然是比较差的:也就是相对OPPO可能好一点,但是一旦涉及到大算力的地方,比如hdr和堆栈摇摇乐,小米就打不过马里亚纳了。因此,可以说13u是今年软件最拉跨的旗舰手机之一。

小米的软件方面一直都是软肋,13标准版拿着800这样的不算小的底,夜景打不过几年前的IMX600,并且录制视频的时候高光压不住。这个hdr问题在13u上一样存在,红色灯箱过曝,一度让我认为IMX989是ryyb的(因为在19到20年,那时候只有ryyb过曝),但是现在反而是华为在p40那代能通过后台p图变魔术解决红色灯箱过曝的问题。hdr问题一样存在,还有白平衡问题,在某些场景白平衡严重翻车,成色色调阴冷的问题依然存在,和华为p40系列的表现很像,但是p40系列是主摄和超广角白平衡不一致,13u是同一颗摄像头不同场景白平衡都不一致。因此,小米的硬件确实很强,但是被软件显著拖了后腿。还有连拍依然掉hdr算法等问题,不再多提。

总结:硬件很强的影像旗舰,但是没什么意义

在21年的11u推出之前,手机一直还是维持着一个合理的厚度。摄像头的凸起也并没有很夸张,一般的,凸出机身厚度也就1-2MM,戴个套就平了。自从11u打造了摄像头凸出半个机身的突破后,小米的影像旗舰的摄像头凸起厚度如雨后春笋般暴涨:11u摄像头凸起厚度12.6MM,12su摄像头凸起厚度14.3MM,13u摄像头凸起厚度15.6MM。与之带来的是,越来越差的手感和越来越窄的销路。一般很少有人会接受摄像头凸起这么严重的旗舰机,手机从来不只是相机一个功能,手机拿来也是要日用的。日用的话在握持(无论纵向还是横向)手指顶着一个巨厚的摄像头凸起,相信也不是很好的体验。

而这个发展恰恰反应了手机厂商对摄像头一个病态的堆料。华为三星上大底一个底线就是不能导致摄像头凸起过于失调。因此,华为的IMX700明明可以接着用等效27MM,由于焦段更长边缘画质劣化减少,甚至还能上更大光圈增大IMX700的进光量,但是华为最终还是选择了等效23MM方案,把整机摄像头凸起厚度维持在戴个壳就感觉不到了的11.2MM。三星也是一样,微博@i冰宇宙爆料称三星的影像部门在s23u选用1英寸还是1/1.3寸底时,选择了1/1.3寸,不让摄像头模组凸起达到戴壳没法控制的程度。

而这代,小米的影像堆料真正到达了极度病态的程度——为了堆料甚至牺牲主板堆叠了。我们看p40Pro+,看s23u,它的主板都是摄像头在一边,主板发热大户在另一边,这样可以保证主板发热大户都贴在中框上,保证散热。并且这种堆料的代价是什么?因为要堆989,挤占主板空间。挤占主板空间,双层主板也塞不下了,因此只能做双层主板,把主板铺在摄像头底下。主板铺在摄像头底下,机身后盖就只能凸起一点,并且摄像头用不到完全的z轴高度,因此就只能缩小传感器大小,长焦只能牺牲微距,潜望式只能牺牲光圈。最后的结果就是,料堆上去了,但是牺牲也很多,最终参数也没比隔壁好多少。

并且,目前的影像旗舰白天表现几乎差不多,就是拼谁“影调(营销)”更好。真正嫩肤拉开差距的夜晚,还有玩法,比如微距,慢动作,这些才是拉开差距,表现出差异化卖点的地方。小米在实际测试中,因为堆了更大底和更强的硬件,相比体积更小硬件更弱的p60Pro可能也就好了10%,甚至连10%都没有,但是却做出了这么大的体积和堆叠牺牲。并且,牺牲还导致小米失去了长焦微距,以及长焦进光量,并且还牺牲了一系列东西——握持感,质感,美丑,等等等。而这个旗舰本身也不是一个适合日用的旗舰——线下店拿到机器装裤兜里试了一下,又大又厚导致摄像头凸起很明显,很铬腿,握持无论横屏还是竖屏都不舒服。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日用怎么用怎么奇怪的机器,绝对不是一个适合日用的机器。绝大多数人也不是那么强烈的摄影爱好者,大多数人对摄影的要求就是体积优先,体积做到了小巧不影响日用的同时再做到更好的影像自然更好,但是如果做不到,那么这些人还是会选择更小巧的旗舰,毕竟大多数人拍照的时间可能占不到10%,甚至买前想着拍照买后就只用它扫码的也比比皆是。因此,从很多角度来看,牺牲体积的旗舰固然能做到影像上的领先,但是带来的牺牲却是巨大的,得不偿失,这也是我认为它没有意义的所在。现在很多厂商病态在为了一个两个点的“影像领先”放弃体积限制和手机日用的舒适感去做大板砖,而华为则在抛弃dxo之后真正开始自己的影像思考:不再追求那一两个点的领先,而是给出更好的影像方案,继续打造独家卖点。我认为这样的影像思路才是可取的:论主摄超广角长焦夜景等等我可能很多个方面都比你差一两个点,但是我有很新奇的体验很棒的影像技术你没有。很多人体验不出来一两个点的领先但是他们能体验出来这项很新奇的技术的实在感知,那么华为的影像旗舰依然不愁销路。因此,我认为厂商病态的追求一两个点的参数领先和刷分而不去思考影像上的玩法和结构的创新,这在我看来实在是没有意义的。很多时候一些人看华为可变光圈没用,长焦微距没用,底小了就是拍照差,这才是没有理解到手机影像的精髓——厚度做到15MM和11MM的差距大多数消费者都看不出来,只有同样场景拍两张拿显微镜比对才能看出来,但是我有潜望式长焦微距你没有,这就是差距,是消费者能显著看出来的。因此,我不但体积小,还轻薄还有你没有的功能,虽然我可能比你差了几个点,但是我却是正常的影像形态,因此我就卖的比你多。

小米13ultra影像简评:很强,但没什么意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