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啥会听不惯“滴滴答答”或者咀嚼的声音?

2019-03-19 23:23 作者:biokiwi  | 我要投稿

“为什么我对滴滴答答的声音会觉得很难受?”

生活中我们总会觉得有些声音让人很烦躁,很生气,甚至听了想打人。

但是,大家觉得难受的声音总是千奇百怪,有的人可能会讨厌滴滴答答的声响,也有的人会讨厌别人走路或者上下楼梯的声音,甚至是别人咀嚼的声音,都会使人烦躁。

那么我们今天来看看,这些讨厌的声音,为什么会令人讨厌呢?

▲ “我的天啊这是什么玩意”“这是我的宠物PEEVE(烦躁)”“他总是在附近张嘴嚼东西”“真讨厌”(图片来源:Kris Wilson/Explosm.net

关于烦躁的声音,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噪声”。所谓噪声,是指的一些毫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或者可以说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休息的声音。

我们常常用分贝(dB)来衡量噪音的大小。诸如马路、飞机、工厂、建筑工地等等,都是常见的噪音来源。但是这些是大家普遍觉得不适的声音,主要的原因也是外界环境的嘈杂。

显然,噪声并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角。

▲ 生活中常见的噪音监测装置(图源:中新网)

对于我们的问题,我们可能还要从自己身上找答案。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我们耳朵里面的耳蜗,会像麦克风一样接收听到的声音信息,然后传给大脑。

耳蜗中包括内外两种毛细胞(IHC和OHC,见下图)。其中主要是IHC来接收声音的信息,而OHC则是起着一个辅助调节的作用。形象的来说,IHC就好像收集声音的麦克风,而OHC则好像是个调节音量的旋钮,调节声音的大小。

▲ 耳蜗的具体结构与工作原理,其中OHC是外部毛细胞,IHC是内部毛细胞,蓝色的线是传入神经,绿色的线是传出神经(图源:Knipper M et al.)

而之后毛细胞IHC会把声音信号转换成神经传递的电信号,传输到我们的大脑,具体来讲是负责听觉信息处理的那一部分大脑皮层。在经过一系列操作,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同时,大脑可能还会通过神经,把一些调节的信息传回到耳蜗,给外部毛细胞OHC,但是这里具体调节的是什么,我们还不清楚。

▲ 大脑对于声音信息的处理机制(没事不需要看懂,很复杂就是了,图源:Knipper M et al.)

而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现代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和医生们发现,有一些人的耳朵会对声响很敏感,即使是一般人听到的很正常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就好像是震耳欲聋,这样的听觉敏感称为Hyperacusis。

而这样一种疾病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的神经系统对于声音响度的一些错误的反应导致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当我们长期处于噪声的环境下,或者在很大的压力下,就有可能会有这种症状。

而这种疾病是可以通过一些白噪声(数学意义上毫无规律的声音)的训练,来提高调整他们对于声音的容忍度的。


▲ “我听不见听不见!”(图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但是其实这还是没有解决我们的最开始提出的问题。Hyperacusis是一种对听觉敏感的疾病,尤其是声音的大小,而不是那些奇奇怪怪的小声音。

这其实也有一种与之相关的疾病,只不过,这个疾病是在2000年才被耳鸣专家Pawel J. Jastreboff提出来,这位医生把它称之为恐声症(misophonia)(但其实这位医生只是在研究耳鸣的治疗方法偶然间提出的)。

这种症状的病人,会对一些特定的声音,比如嚼东西、嗅鼻子或者时钟滴答声等等,产生一种焦虑、烦躁的感觉。但是这样的症状其实是并不明显,所以一直没有被研究者和医生们重视。

直到2013年,有研究者针对42名自称有恐声症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患者表现出了相似的症状,恐声症才得以确定为一种精神疾病。这里给大家列出诊断标准,供大家参考:


1、患者会被一些人为制造的声音激起负面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2、听到这些声音时,患者先是感到烦躁和厌恶,随后便很快升级为愤怒,有时还会出现失控的攻击性行为;

3、患者能意识到自己的反应是不理智的;

4、患者倾向于主动回避会出现这些声音的场合;

5、患者会因自己的反应而感到焦虑和自责,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6、患者的反应无法用其他精神障碍进行解释。

(翻译文字来自果壳)


而这种疾病的病因,在最近也有研究者有所发现:研究者找到了20名患者与22名正常人,让他们听三种声音(一种是咀嚼声一类的患者觉得烦的声音;一种是类似婴儿哭声的大家都烦的声音;以及一种类似雨声这样的大家都不讨厌的声音),然后利用核磁共振技术(fMRI)以及一些其他指标,来看大家的反应。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的成像,研究者找到了大脑调节这些声音的区域——前脑岛皮层(anterior insular cortex, AIC),而这个区域其实是一个负责调节我们情绪的重要区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区域,完成了这一系列的调节反应。

▲ 研究中利用fMRI技术发现的大脑AIC区域对于“恐声症”的调控(图源:Kumar S et al.)

虽然因为这一疾病的发现才刚刚起步,关于这种疾病的机理和治疗方式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发现。但是,我们刚刚说的这些的研究,正不断地为我们揭晓“恐声症”的秘密。

最后,也告诉那些觉得自己好像有“恐声症”的读者们,不需要太过于紧张,这个毕竟只是一个对于某些声音感到烦躁的小疾病,并不严重。如果觉得自己对于声音有很难受的反应的人,建议可以寻找相关专业的医生或者心理咨询,以得到最好的治疗。

参考资料:

  • 恐声症:你咀嚼的声音让我抓狂 -果壳

  • 维基百科相关词条

  • Kumar S, Tansley-Hancock O, Sedley W, et al. The Brain Basis for Misophonia[J]. Current Biology, 2017, 27(4):527-533.

  • Cavanna A E, Seri S. Misophonia: current perspectives[J].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 Treatment, 2015, 11(default):2117-2123.

  • Knipper M, Van D P, Nunes I, et al. Advances in the neurobiology of hearing disorders: recent developments regarding the basis of tinnitus and hyperacusis.[J].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2013, 111(36):17-33.

  • Schröder A, Vulink N, Denys D. Misophonia: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 New Psychiatric Disorder[J]. Plos One, 2013, 8(1):e54706.




为啥会听不惯“滴滴答答”或者咀嚼的声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