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说明
写作说明
主 编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因而是一个引起人们重视的研究项目。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所有参加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初步的成果。这本书的出版发行,正是我们向政治学界和理论界交的一份答卷,是给各位同行和师长评论的基础,也是我们进一一步发展这个课题的机会。在这里,受本书各位作者的委托,我想就这本书的写作,交代下我们的基本想法。
我们写这本书的基本目的在于写一本"原理性"的书。政治学的理理论性的书,这几年出版得不少,恐怕有几十种之多。那么,为什么还要写一本呢?能写出什么特色来呢?这一点应该说明一下。上面说过,我们的侧重点是"原理性"。何为""原理性"?就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性的把握的理论表述。我们一直非常欣赏辩证推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书籍,它们的理论体系应该说充分体现了"原理性"。如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的世界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意识的起源、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实践与认识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达到了较完整和较系统的程度,"原理性"很强。原理是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和把握的高度抽象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体系发展就不能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比。可以把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概论性的,即一般地分析和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介绍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征,如国家、政体、国体、政府、议会、政党、民族、民主、国际关系等,这是政治表面情况的分析和解释;二是原理性的,即要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作规律性和本质性的探索,解释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来龙去脉,如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等。我们这个课题和这本书的目的是在第二个层次上来建立一种体系,试图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基本体系。我们深知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在这个方向上的初步努力,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此外,我们希望写的"原理性"的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人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所做的原理性的分析和论述,而不是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念来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可以看出,我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作了大量精辟的论述,但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把这些论述和基本观点系统化,随着我国政治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这项工作日显重要,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近年来经过中国政治学界的艰苦努力和大胆创新,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我们要写这样的书,如果没有特别见解是没有必要的。真正缺乏的是前一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研究这个问题对中国政治学的长远发展,有很大的价值。
在人们以往研究中,可以说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不少原理性的表述,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等等,但是怎样使它们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做得还不够。因为单有一条两条原理不构成体系,一种体系就是要能够覆盖整个领域各种现象和各种活动,要能够对本领域中基本的现象和关系提出"原理性"的归纳和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领域中,做得尚不够。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初步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原理体系,使之系统化。根据我们的认识,确定了以下一些基本的原理:
1.政治是经济集中的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国家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
5.政治权力是阶级的权力;
6.国家属性决定政治形式;
7.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
8.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
9.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
10.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
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态;
12.社会发展促进政治发展;
1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4.时代特征决定国际政治总格局;
15.人类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基本的框架,是范围较大的政治学原理。在每一个大的原理下面,又有一些次一级的原理论述。如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下,又可分为"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是发展的活的机体"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条;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下,又可分为"社会决定国家"、"国家产生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家是新型国家"和"国家必然走向消亡"等;在"时代特征决定国际政治总格局"下,又可分为"现代社会是世界体系"、"国际政治格局的阶级划分"、"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战争与和平是政治的继续"等。再往下面,还可以再细,我们已经在书中作了论述,就不再赘述。总之,我们是尽力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系统化和体系化。
另一项有难度的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有丰富的政治学论述,对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有透彻的分析和研究,但是比较系统的、独立的政治学著作并不多。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一个困难就是没有一本像《资本论》那样完整的著作,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说得较为完整和系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写了大量光辉的政治分析的论著,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48 至 185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国家》、《国家与革命》、《论人民民主专政》等等,但是毕竟不如《资本论》那样地系统。所以,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中去分析整理他们关于政治的原理性的论述。因而我们确定了一条基本的原则:尽量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人物的原著中去寻找和发掘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分析和考察具有原理意义的思想和观念。
当今世界上,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依然存在。尽管不同的人研究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动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截然相反,但是,马克恩主义作为一种有强大的生命力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实际上影响了几十亿人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思想体系,作为一种提出了人类历史上独树一积的未来理想的学说,是人们不能不加以注意的理论和现实运动。对于我们来说,就更应该深人地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主义。发展一种事物和一种理论体系,首先是要弄明白它本身究竟是什么,不然的话,发展就无从谈起。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研究,应该说,在我们这里开展得不够,这一方面与我们长期忽视政治学研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本课题的理论难度有关。相比之下,国外学者倒是发表了一些这方面的专著,如密利本德的《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普朗查斯的《政治权力与阶级》、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等等。我们不是全部同意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但是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不同意,不在于批判,而在于拿出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来。现实的发展,理论的进步,均要求中国政治学界有所作为。苏东的剧变,中国的改革开放,西方的挑战,都要求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的使命。
诚意地讲,我们的认识和研究是初步的。我们只是希望能够为政治学的发展和繁荣贡献一点力量,也希望这本书的完成只是我们对这个课题研究的一个起点,从今往后,走上更远、更有意义的道路。
这本书可以说是众多的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说这个话有两层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比较好理解,就是本书是集体研究的结果,尽管我受课题组负责人孙关宏教授的委托,设计了全书的基本体系,提出了初步的大纲,但是各位参加人员充分发军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没有他们创造性的努力,不会有这本书。
第二层含义就深刻一点了。这本书可以说是复旦大学政治学领域中三层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三层人的一个共同的愿望。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发展有一段精彩的历史。复旦大学从1924年就有政治学的学生,历史悠久。但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的时候,全国大学中均取消了政治学这个学科,复旦大学也不例外。1980年,复旦大学恢复招收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1981年,又招收本科生,在国内大学中较早恢复招收这个专业的本科生。从那时起,"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就是政治学专业的基本课程,也是政治学专业的教师们研究的主要方向。当时政治学专业的领头人是现任上海师大学校长的王邦佐教授和现在还在国际政治系任教的孙关宏教授,他们率先讲授这门课程,并主持编写了国内政治学界较早的教材之一《政治学教程》和《政治学概要》,后来又写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一书。那时我还刚刚毕业留校,他们常常跟我谈,怎样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体系,他们的热情和责任感深深地感染了我。我那时做政治学本科生的班主任,知道几位比较好学的学生,其中有林尚立、胡伟、刘慧华等人,也常把这些活与他们讲。后来系里政治学的研究生逐渐增多,我们经常要给他们讲这样的观点,参加本书写作的陶东明、陈明明、赵志教均是本系的政治学专业的博士。这样的师生关系大到是三层,是一种师传,传下来的不仅是知识和理论,而且是一种做学问的精神,一种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一个集体的学术态势。这些是非常宝贵的。《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政治学原理》是这个集体的一个产物,也是这个集体的多样的产物之一。应该说,这本书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这个领域中的研究的结束,而只意味着我们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更远的道路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任何一本学术著作的完成均不是独立的,都是众多的人们共同努力和无私帮助的结果。越是艰苦的研究工作,越能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体察这一点。在这里,我们要感谢所有给予我们热情鼓励和慷慨帮助的人们。特别要提到下列人士:
我们感谢首先使我们的研究得以进行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没有他们在精神上和经费上的支持,要完成这样一个大的理论研究项目似乎是很难的。他们历来鼓励进行理论的和学术的深人研究,这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更显价值。同时,也要感谢政治和法律组的评审委员,他们投票同意了这个课题立项,使我们信心百倍。
我们感谢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王邦佐教授,他对我们的帮助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相信看了上面的介绍大家自然会明白。这次他欣然同意为我们写篇序言,使我们这本书增色不少。
我们感谢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评审委员会的支持,他们为本书的初版提供了全部的费用。
我们感谢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刘星汉教授和曹沛霖教授,他们欣然同意为本书写一篇评价文章,以便我们争取出版资助。
我们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在理论著作的市场不那么景气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满腔热忱地投人到本书的编辑和出版工作中去。尤其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陈军先生,他从本书写作的一开始,就敦促我们尽早完成,可以说没有他的持续不断的压力,这本书不会那样快地完成。
我们感谢上海师范大学政法系的李维康副教授,他原来是有志于与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的,后因事务繁多没有承担写作任务,但是他在大纲讨论阶段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我们感谢在最后誉抄阶段为本书贡献力量的人们。这是一项极其枯燥和乏味的工作,但是所有受我们委托眷抄的成员,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参加最后抄写的主要有肖佳灵、刘建军、曾峻、于新东、王丕君等人。
我们感谢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用现代化的设备为我们提供优质服务的杨淑英女士,她不厌其烦地为本书一些关键部分作了电脑处理,使我们省去了很多劳苦。
我们感谢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资料室和办公室的全体成员,他们为所有参加本课题编写的人提供了大量无法替代的服务。
我们感谢所有应该感谢的人。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亲属,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他们给予所有人员无私的帮助和理解,这对任何学术研究来讲均至关重要,每一个有亲身体会的人均能理解这一点。可惜的是这里不能把他们的名字一一列出,因为他们实在太多了。
虽然我讨厌说套话,但这一句话是一定要说的:任何批评和建议均会受到最热烈的欢迎。我们是真诚的。
1993年3月10日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