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手机虚化,你真的懂吗?

2020-07-10 16:16 作者:摄影师李白兔子  | 我要投稿

  


  好久不见,最近时间管理做得不好,

  耽误了推送,在此先说声抱歉。

现在你阅读到的这篇文章的最初版本,是我在某杂志(之前的政策是不让说刊名,所以还是不说了)刊登的一篇文章,原标题是《计算VS光学,镜头虚化的科技与奥秘 / The Technology and Secret of Lens Blur》。现在我对它进行了大面积修改、删减和扩充,让两篇文章除了共用了某几个素材外,结构和内容上已经完全不同了。  

之所以在这里耗费远超重写的精力将其再次发出来,而不是直接引用,是因为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朋友 @Vetrax嚣张卫视 (最近不飞,可以安心提大仙名讳了)提到的一个观点:

—— 2020年了,更多人分不清相机大光圈的光学景深和所谓的“背景虚化效果”了。注意,是“更多的人”。  

对于黄大仙的这个观点,我还是很认同的。事实上,自从手机开始依赖计算摄影进行模拟虚化,就有很多人困惑于其效果,有些人被其中的瑕疵迷惑,还有些人和厂商过度追求营销好看而忽略了细节体验。

究其原因,我觉得关键的问题是下面这 3 个:

1

非模拟的镜头虚化是什么样的?

2

手机和相机,在虚化上到底有何区别?

3

什么样的虚化效果才是好看的?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我罗列的这三点,并没有提到手机虚化的原理。

因为在我看来,虚化算法固然重要,但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与其弄清复杂的工程、软件和品牌策略等等问题,不如更实际些,弄清楚什么是好看的,怎样不好看,怎么看瑕疵,更加有用。

当然啦,下文中如有描述不准确之处,还请指出(当然也要理解万岁咯)。  

相机镜头的虚化

没错,这是第 0 点内容,因为一切手机模拟虚化,本质上都是为了追求像相机镜头那样的浅景深效果。

TIPS 景深

景深可以近似理解为画面中能够保持清晰锐利的部分,这通常是以画面焦点为中心的一个距离范围(准确说不是焦点中心,而是一个焦点平面,但这样描述在实际中也有问题,就不展开赘述了)。

大光圈虚化叫做浅景深,而拍风光时画面几乎全部清晰叫做全景深或大景深。

好了,理论到此为止。因为要靠理论解答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因为摄影镜头有很多种,每一种由于物理焦距、镜头光学结构、通光孔径(光圈大小)、镜片材质等等因素的不同,虚化效果可谓千差万别。

在这里,我们不妨做个减法,以相机上50mm镜头的虚化效果来当例子,看看光学虚化的特点。  

选择 50mm 镜头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这一规格的镜头也许是摄影发展至今最为成熟而经典的一类镜头,并且有很多素质极佳或性价比极高的选择,普通摄影爱好者够得着,专业摄影人用得上。

其二,是自苹果 iPhone 7 Plus 开始,诸多手机上的虚化模式(其实标准叫法是人像模式),都是利用 2 倍中焦镜头实现的。所谓 2 倍,其实是从主摄计算来的,也就是通常大约 26mm 的主摄等效焦距乘以 2 ,即 50-52mm (不同厂商焦距略有不同,但实际视角几乎相同)。

一句话,既然手机上的虚化模式大多是 50mm 的,那么自然相机那边自然也要来个对等的 50mm 选手咯。

But 选谁呢?这有点尴尬,思前想后,我当初的选择是徕卡 leica Summilux-M 50 f/1.4 ASPH ,好了你先别吐槽……之所以选徕卡,其实只是因为我有是考虑到这是一支纯手动镜头,功夫基本都花在画质上了。而且它的实拍效果也确实出色,属于那种虽然贵,但买了不后悔的镜头。  

这张图片来自徕卡中国官网 leica-camera.cn 
官网已经没银色版了让我有点意外

本文在需要的时候还会用到佳能的 EF 50mm f/1.8 STM 、适马 Art 135mm f/1.8 DG USM 和唯卓 23mm f/1.4 STM 等镜头,到时会做特别说明。

好了,那么先来看看徕卡的虚化吧(原片仅做缩图处理):  

@ 50mm f/1.4  

@ 50mm f/1.4  

@ 50mm f/1.4

注:后两张图片拍摄时间较早,所以还是腊梅与冬装。

所谓“内行看门道”,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内行,所以在这里,我会从比较好理解也容易直接看出来的 3 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下:

1

物体边缘与虚化过渡  

即被摄主体与虚化背景之间的自然过渡和由虚化产生的自然的距离感。

相机镜头是没有手机那样的边缘识别错误、没有 “biu” 的一下突然从清晰到边缘的生硬过渡的 ——特别是人物的头发部分。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相机镜头的虚化是不看主体的,也就是景深之外都是虚的。如下图所示,焦点在手机的摄像头处,而越向右边缘,画面就越发模糊。  

画面右侧变模糊,是因为离焦点更远,处于景深之外了。

所以你经常会看到主体的一部分也模糊的情况,而不是手机全部清楚,而背景模糊。

文章开头说的黄老师提出的观点,其来由就是因为被小白用户质疑“你拍的物体怎么边缘虚了?是不是虚化算法翻车了?”。实际上超出景深的部分就是会虚掉,镜头才不管你是不是主体。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从清晰到模糊是慢慢来的渐变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2

      光斑形状  

这一点就很好理解了,我们可以看本文最开始那张图。

在这张背景是 LED 小灯泡的照片里,你可以看出光斑位置与形状之间关系:越靠近边缘,光斑通常会趋向于两端变尖的椭圆(猫眼形)。

3

   自然的暗角  

其实,暗角和虚化没什么关系。但是相机镜头在全开光圈追求最大虚化效果时,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四角失光,也就是暗角。

对于一张照片来说,只要暗角的过渡自然柔和,又不是太暗,那么就不难看,相反还会给照片增加一点 “味道” 。

篇幅所限,相机镜头的虚化还有很多特征,这里就不一一细数了。其中有些值得说的,我也会在本文后面讲到。

对了,既然说到了虚化,这里可以顺便回答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什么样的背景,才能虚化出大光斑呢?

一般摄影师会告诉你,有点光源的背景。那什么是点光源呢?

现实生活中,远处明亮的灯光(注意是远处),白天的树林(嗯白天,别大晚上去)都是绝佳的虚化大光斑背景。

就像下面这样的:  

焦点在背景上时 @50mm f/1.8  

焦点在主体(花)上时 @50mm f/1.8

这张照片中,你也能看到四周光斑的形状变化。

这个虚化出大光斑背景的技巧,无论对相机还是手机来说都适用。

到这里,我们就大概了解了相机镜头在虚化时的几个显著特点,那接下来不妨对比下相机镜头与手机的模拟虚化,究竟有什么不同。  

相机镜头 VS 手机算法

看完了相机,是时候进行对比了。但在这里,我对比的目的并不是要分出个高下,而是要解决你如何分辨相机虚化与手机虚化各自的特点

好,那我们就按照刚刚相机镜头虚化特点的那 3 个方面来一一对比下:

对比 1

物体边缘与虚化过渡

先看下同场景下手机拍摄的照片:  

好像也不错?但又似乎哪里不对?

你可以看下下图中放大画面后红圈所标出的位置:  

左图相机,右图手机。

你会发现人物左边的头发在手机拍摄的照片中被错误地当作背景模糊掉了,顶部头发也缺了一块。这些瑕疵是手机虚化常见的错误,尽管这两年手机算法已经愈发完善,这样翻车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

再来看过渡,请你注意照片中人物的手套与栏杆。  

以大光圈进行拍摄时,画面的景深是很浅的,也就是只有少数物体处于清晰范围。因此手套、蓝色栏杆都是带有轻微虚化的。

这种轻微的虚化并会让你看不清细节,但也不会像手机上那样完全清晰。事实上,正是由于相机镜头是从清晰慢慢过渡到似是而非的清晰,再到模糊,才看起来自然真实。

这种自然合理的过渡,是目前多数手机模拟虚化无法做到的。

对比 2

光斑形状

这是最难的一点,甚至手机上出现问题最多的不是形状不对,而是在应该出现大光斑的地方,压根儿没出现大光斑。  

相机拍摄,注意背景中的光斑。@50mm f/2.0  

手机人像模式拍摄,注意同样位置处没有光斑。

随着技术进步,某些品牌的手机在有些时候能做到更好的光斑模拟效果。在下面这个点光源对比测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手机算法的进步:  

相机拍摄,注意不同位置处的光斑形状。@50mm f/1.4  

手机拍摄,几乎正确模拟了光斑形状的变化。

@iPhone 11 Pro Max,人像模式 f/1.4。

然而,并不是任何时候手机都能做到很到位的模拟。不可能所有场景下都像上面那样,小灯泡在纯黑背景下 —— 简直是送分题。

对于比较复杂的室外场景,手机上的模拟虚化光斑就经常会让人觉得“不过瘾”了。  

在这个室外场景对比中,你可以看出手机都模拟出了光斑,但是光斑不仅比相机实拍的小,其轮廓也不够分明。

这就像一个考试时算不出 800×800 等于多少的小孩儿,在答题处写了个模棱两可的 “很多” 一样。

对比 3

四角失光

再次强调,四角失光,也就是暗角并不属于虚化。但它是与大光圈虚化几乎同时存在,并且可以说是一定同时存在的一个要素。  

而四角失光,往往是手机在做模拟虚化时忽略的一点。这在最开始的那组对比中十分明显:  

上图相机拍摄,下图手机拍摄。

过于明亮清晰的边角,反而让画面背离了真实的光学镜头虚化效果。

其实从理论上说,在模拟虚化时给照片加一个适度的暗角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手机厂商较少做到,恐怕是说明编写算法的人缺少摄影经验

而这也正是手机与相机在虚化方面最大的差距,某些手机厂商也不能说懂虚化,做出的东西怎么可能接近最佳效果呢?

手机 VS 相机对比总结

再次强调,这里只是指出手机与相机虚化的不同,虽然这些不同会让你觉得手机虚化似乎被相机完虐了。但其实这仅仅是就画面这一层级而言,在拍摄体验、便利性等方面,手机依然有很多优势。

比如,手机可以瞬间完成做到先拍摄后对焦,还可以在后期调节虚化程度的大小,甚至通过特殊模式或 App 来模拟光斑形状的变化。  

左:苹果手机上调节虚化效果的App: Focos

右:华为手机上的旋转焦外效果(其他品牌手机也有)

这都是目前的相机和镜头无法实现的。

而我相信随着手机厂商对摄影和虚化算法的重视,当他们将更多相机拍摄的案例引入如今强大的 AI 深度学习系统中后,未来手机的虚化将会更贴近相机。

而在这里对比手机和相机的目的,更多的是告诉大家如何评判一张手机模拟虚化的照片。也就是所谓“内行看门道”的门道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好看的虚化?

一般人写文章,写完前两点就应该收笔了。看了相机镜头虚化,又对比了手机的模拟虚化,该聊的似乎都聊完了。

但我不这么认为。

作为一只有自我要求的兔子,我觉得还有必要聊一下虚化的优美问题。也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看看,究竟我们为什么需要虚化,虚化是否有统一的标准。

讨论这些的目的不仅仅是针对背景虚化而言,也是为了展现摄影表达的多种可能,避免出现单一的标准答案。因为一旦形成标准答案,摄影将不再是艺术,而变成复印工具。

什么虚化好看?

在我看来,是要因场景而异,视画面表达而定的。比如说,在某些场景里,虚化越强,并不一定等于越好看。

这是不是与你的认知有所冲突?别急,看下面这个对比你就明白了:  

@135mm f/1.8

在上面这张照片里,我先用目前手头虚化能力最强的镜头 —— 适马 135mm f/1.8 拍摄了一张照片。这个虚化程度无疑是很强的,柔和度也不错,没有什么明显的瑕疵。

但就画面来说,你会觉得这个背景虚化得糊糊的,似乎有点单调乏味,也就那样。

相反,如果对同一场景使用 EF 50mm f/1.8 STM 这支廉价头拍摄,反而能获得明显的光斑,背景也更“强”了一点,可以与花朵相得益彰。  

@50mm f/1.8

而在这里,这支几百元的 50mm 镜头出现的成像瑕疵,比如螺旋形的焦外、光斑二线性等问题,反而让画面显得有点复古,更好看了。

这是佳能铁痰盂镜头逆袭了适马 Art 吗?

当然不是,只是在这个场景中,一只 50mm 镜头或许是比 135mm 更好的选择。也就是说,有的时候虚化不那么强,反而更好看。

同样的,虚化大光斑也不是“有就好”。

对于一些背景简单的人物特写照片来说,没有大光斑反而能让画面更加简洁。  

@尼康Z 7 ,35mm f/1.8

而对于本身比较复杂的街景来说,等待街灯亮起,让背景充斥一些大光斑,有时会令画面更有“梦幻的氛围感”。  

@富士XT-4 ,唯卓23mm f/1.4

所以你看,虚化这种东西你是无法简单用“有无”、“好坏”来衡量的。你该做的是随机应变,而不是一刀切。

再回到手机上来。

前面提到了,我们可以利用诸如 iOS 端的 App:Focos 来调节虚化,对出了错的边缘进行重新编辑,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给虚化光斑加上二线性、螺旋等等特色瑕疵。  

通过 Focos 来调节虚化特色,并重新修改边缘。

虽然有点麻烦,但通过 Focos 我们能在拍摄后决定虚化的特色,得到在手机看来相当不错的效果:  

手机人像模式拍摄的原片

  

经过 Focos 修片后的效果,故意让光斑有二线性和轻微的螺旋效果。

这样的处理,能让手机的虚化更接近相机镜头的虚化。

当然这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先了解相机镜头虚化大概是什么样子的,才能在编辑手机虚化时做到合理、适度,否则,也会“翻车”。

多看看类似本文第 0 部分的那些相机镜头虚化图片,相信能让你大为获益。

啊不对,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不是你该去看,而是我该给你看~  

@佳能EOS R + 35mm f/1.8 微距

同等光圈时,近距离拍摄能获得更强的虚化效果。  

@索尼α7R IV + 徕卡 50mm f/1.4 Asph.

这张可以和前面使用佳能 50mm 1.8 那张对比下,徕卡的焦外柔和很多。  

@富士 X-Pro 3 + 富士 23mm f/1.4

注意近景处石头也是模糊的,因为处于景深之外。  

从酒瓶从清晰到模糊的变化,能很容易看出景深内到外的过渡。  

@佳能EOS R + RF85mm f/1.2

不是所有背景都能虚出大光斑,比如上面这样。  

@佳能EOS R + RF50mm f/1.2

目前 135 全画幅加上超大光圈镜头,还是最佳的虚化利器。  

@佳能EOS R + RF28-70mm f/2.0

注意当背景的灯体积很大时,是不会被虚化成光斑的,而会是柔和的模糊。  

@索尼α7R IV + 适马 135mm f/1.8  

  

@富士 GFX 50S + 转接徕卡 50mm f/1.4 Asph.

中画幅转接 135 系统大光圈镜头,能获得更极致的浅景深效果。  

  

看过这些使用相机拍摄的浅景深照片,相信你可以从中感受到相机镜头虚化的效果和魅力。

总之,你至少得吃过一定数量的好餐馆,才能说自己是美食家嘛~

(吃货比喻最好懂~)

  


结尾 -其他想说的

在文章结尾,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虚化是不能拯救一张烂片的

当你觉得你的照片不好是因为手机虚化没做好,或相机镜头光圈不够大时,很可能是你在光线、选景、构图、色彩等方面还有很大的问题。

以我的拍摄经验来说,虚化更容易做到锦上添花,而很难化腐朽为神奇。很多照片不管虚化与否,其实都是好照片。但反过来,则未必都行得通。

再次强调,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要分出手机与相机的胜负,而是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虚化”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并且,不是像教科书那样背概念,而是真正知道“虚化”在实际场景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虚化是摄影,摄影不只有虚化

  


  



手机虚化,你真的懂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