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审美意识对日系人像拍摄的影响考
本文观点多引自于《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黑川雅之 著),对人像拍摄而言的思考,则出自于“搞艺术的小明”。(由于本文存在大量的引用,因此未勾选原创)
本文仅作为导读,建议阅读原书以获得更完整体验。
细微(对整体这一宏观视点的否定)
相较于一上来就抓全貌,日本人更倾向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包括空间内微弱的空气流动湿度温度等变化,我们都会通过全身的感觉去体会,在愤怒的人面前会感到恐惧,在性感的人面前会感到背心,这种对气场和气的感知应该说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野性,是人类原始的身体感觉吧。
(不要去试图理解,而是去试图感受)
留白/气场/间接空间
留白空间的无限延展性和多样性留白部分,让观赏者的自由想象成为可能甚至是观赏者能借此发挥自我的创造力。让观赏者在脑海中描绘出属于自己的创想空间。
人会从身体内部向外释放出一种类似于具有延展性的区域空间的东西,这个向外延展的区域空间被称为气场。
(日本人在待人接物上非常在意对间的考量。也就是说,拍摄的距离很重要,应该先远后近,要做到在意他人的感受,感知气场,共同创造和谐的环境。)
人人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简单的均衡是共存的关系,不能为了强调自我而去强求影响对方的心情。日本人的自我和他人之间有着某种融合感。这种融合感体现在没理由的相互理解,他们能够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日本人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信任关系。
与对方保持一定的间距,会让人感受到更多可以想象的魅力。因此所谓人与人的间隔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彼此的在意关怀和感应。
(放到拍摄人像之中,一期一会的精髓是眼下这个瞬间与这个人的关系就是值得珍惜的一切。)
秘(以退为进,通过隐藏来表达)
隐秘是花,不要表现全部,而要通过部分的隐秘来驱动对方的想象力,读者不能百分之百的,按照作者的原意去解读一部小说的内容,并不是一件坏事。(对艺术的解读也是如此)
可以,让每个人对内容产生不同的解读恰好说明了,读者已经参与到了作品的共同创作中,艺术创作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对方的心情,使其进入状态。
日本人没有刻意追求所谓准确传达的沟通方式,这或许日本人和别人的关系边界比较模糊相对暧昧有关吧——与其偏重用脑子去理解倒不如尝试用原始野性的感官,以生物特有的全身感知能力去体会。
(荒木经惟同理)
素(不去刻意地创造,不要添加人工修饰)
素就是保持最朴实的本色之美是不添加任何杂念的纯真,能够被风化的素材是美丽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会产生闲静寂寞的感觉,重新展现自然的美。
日本人所设计的简洁造型背后是对材质的追求对素材的重视,否定的是刻意的设计制作,以“素”为核心的单纯造型审美艺术。
(艺术创作往往是在各种限制中实现的。)
破(死亡、破灭、反抗)
樱花因为凋谢才美,人类也因为死亡而美,死的时候也绝非以失败而终结,而把死当作生命形式的一部分。这就是日本人欣赏樱花的审美意识,因为对时过境迁有着惆怅和惜美之情。
日本的一些艺术家在最后往往会把完工阶段交给火焰和偶然性。这就是偶然性的意外之美。
(地震区域的易逝,一期一会,志贺理江子的死亡美学/意外加工)
阴翳美学
日本的房屋。由于气候风土的缘故,需要有相对宽大的屋檐,但这种宽大的屋檐同时也造成了室内光线相对暗淡,加上日本房间的主要光源来自于巨大的纸窗户,类似于一个大号柔光箱,加上“素/破/秘”,因而孕育出了阴翳的审美情结与文化。
(这可能就是照片中低对比低饱和的内在由来)
结语
所谓的约束,在日本,也许是单纯的在乎他人的感觉。正确的说,日本人是为了社会的和谐感秩序感而活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