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拍总结-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待器材与测评

我是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投稿的,基于自己打过的拍子,那时候B站乒乓球内容仅限于比赛视频和教学视频。正儿八经的器材评测基本没有,文章测评寥寥无几。也许很多事物都是在开始阶段最为美好,当时器材测评能引起讨论,交流,指正。我出了好几期文章,阅读量积累到了2万。后来评论区出现了一些争执、攻击的倾向,而后我删掉了所有文章。从头再来,把自己买的,使用过的器材作为主要题材,配图都是自己拍的,这样更真实,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传达一个理念给粉丝和大众——我的评测是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B站的评测如今百家争鸣,有教练测评、有业余爱好者测评、有器材销售商测评、有专业队员测评、还有制造商测评、美女测评、乒乓自媒体测评...其实大家出发点都是想乒乓球这项好,能推广普及,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不同的角色评测乒乓球器材,让不同的观点和角度相互交流。

从2018年到现在的两年间,我烧过的器材自己都数不清。粗略数一下底板:



底板从高端的超张、到低端的三维wis。可以说浓缩了我烧拍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一名消费者,我愿意为国产出力,也追求顶级。不同结构、不同纤维、不同厂家我照单全收,测评更像是烧拍的副产品,冷静分析优劣。
烧胶皮最狠,巅峰时期两个礼拜一张:


蝴蝶顶级的D套、蓝省橙省、骄猛、典驰....胶皮买的比底板多得多。高端低端应用尽有,真金白银一分不少。

随着不知道第几块vis、省狂的二手出售,意味着烧拍告别了唯高端论、唯品牌论。现在越来越攻于技,而非攻于器。

两年多的疯狂烧器材让我逐渐体会到一个道理,器材不是高级就好、不是价格决定一切。关键只有两个字——适合。当然这是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得来的总结,也许有些人确实喜欢6000多的某n,个人选择,没有好与坏。但是测评有偏向性,无论再怎么客观,都会以评测者的出发点、利益关系、水平高低、自身喜好、性格特点等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偏向性。我是一个消费者,更喜欢自己买来使用,我的偏向性就是器材的性能要配得上它的价,对得起我对它的期待和口袋里的真金白银。